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回南天都可以唔用抽濕機? 韓媒教9招助去濕除霉

生活事

回南天都可以唔用抽濕機? 韓媒教9招助去濕除霉
生活事

生活事

回南天都可以唔用抽濕機? 韓媒教9招助去濕除霉

2025年04月21日 07:00

回南天牆壁地板濕笠笠讓人難以忍受,韓媒教9大方法,即便不用抽濕機也能有效去濕除霉。

不用抽濕機也能除濕

每逢回南天或陰雨日,家中的牆壁、地板與窗框往往會濕笠笠,衣物也難以晾乾。若家中未添置抽濕機,潮濕的家居環境恐會令人不適,還易滋生霉味,危及健康。韓媒《AJU NEWS》對此指出,想去濕,其實不一定要用抽濕機,簡易的日常用品同樣可有效除濕。

抽濕機。網上圖片

抽濕機。網上圖片

9個去濕方法

韓媒《AJU NEWS》早前就整合了9種無需使用抽濕機,同樣能達到去濕、除霉及除臭功效的日常用品:

1. 報紙

報紙纖維密度高,吸水力強。只要將報紙鋪放於衣櫃、鞋櫃或抽屜底部,可有效降低局部濕度。

2. 蠟燭

點燃蠟燭可輕微升溫並蒸散空氣中的水分,建議選用香薰蠟燭,除了去濕之外,還可以同時將潮濕天氣帶來的霉味消除。

3. 木炭/備長炭

木炭具多孔結構,兼具調濕與除臭功能,可以用報紙包裹後放入衣櫃、鞋櫃或角落位置,既衛生又便利。若沒有木炭,可以用備長炭代替。

4. 綠茶茶葉

綠茶茶葉上含鞣質成份,具有除濕以及除霉效用,可將乾茶葉或茶包置於密閉空間內,每月更換一次。

綠茶。示意圖

綠茶。示意圖

5. 粗鹽

粗鹽同樣具強力吸濕功效,可將粗鹽放在碗內或以紙張包好,然後放在濕氣重的位置,諸如牆角或窗台。

6. 梳打粉

在梳化或床褥灑上適量梳打粉,靜置約30分鐘後,就能達到清潔和除濕的效果。

7. 咖啡渣

將咖啡渣放進衣櫃、鞋櫃等地方,具有吸濕及除臭的效果。

咖啡渣。示意圖

咖啡渣。示意圖

8. 酒精

以噴霧樽裝7成酒精噴灑牆面或潮濕角落,能加速水分揮發並抑制黴菌生長。

9. 開啟暖氣或冷氣

關閉窗戶後短暫開暖氣,可迅速降低室內相對濕度,當地板微暖即關機並開窗換氣,以防霉菌滋生。若使用冷氣,室內外溫差令冷凝水經排水管排出,同樣有助抽濕。

在多雨潮濕季節,善用以上簡易物品,既可減少牆身「冒汗」,亦能預防霉菌與異味滋生。如濕度長期高企,建議配合抽濕機或定期通風,以確保室內環境乾爽健康。

冷氣。示意圖

冷氣。示意圖

內地一名女子因3小時猛灌8杯水導致「水中毒」被送ICU,對此醫生教科學飲水法助維持健康。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過量飲水恐造成「水中毒」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一天需要飲8杯水」的說法,認為多飲水對健康百利而無一害。雖然水對人體至關重要,體內缺水會增加心衰、中風、糖尿病等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但過量飲水亦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健康風險,甚至導致「水中毒」。 內地一名女子近期就因為在短短3小時內飲下8杯水,最終因水中毒而被送入重症監護室。儘管「水中毒」較為罕見,但一旦發生,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因此,眾人必須特別注意飲水量,避免過度飲水帶來健康隱患。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水中毒」如何發生?

《新浪健康派》指出,通常情況下,若飲太多水身體能夠通過排尿、出汗和呼吸等途徑排出多餘的水分,恢復體液平衡和正常機能。然而,如果在身體不缺水的情況下,尤其是在短時間內快速且過量飲水,恐會導致機體內環境電解質稀釋,血液滲透壓降低,水通過細胞膜滲入到細胞內,導致細胞水腫進而引發「水中毒」,對大腦造成極大的損害。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中醫角度:水與氣的轉化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並非簡單的容器,飲水並非直接進入胃腸道,而是要經過「氣化」(化水為氣)過程,才能被身體有效吸收。水從口入胃後,需要通過胃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升清,肺的宣降等多重步驟才能將水分布至全身。這個過程消耗大量能量,因此對某些人而言,水的消化和吸收遠比消化食物還要困難。若氣化不足,水無法有效滋養五臟六腑,反而容易形成「水飲(體內水液輸布障礙、運行失常、停聚於體內所形成的現象)」現象,甚至演變為「水毒」蓄積體內,對健康產生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如何科學飲水?

一般來說,「水中毒」很少發生。不過一旦發生,就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來逆轉血液稀釋,避免死亡事故發生。因此,科學飲水對保持健康至關重要。飲水的量應根據體重來判斷,每1公斤體重對應30-40毫升水。例如,一名體重為100公斤的人,最多可以攝入4升水,但必須分次飲用,而非一次性大量飲水。

具體飲水建議如下:

1. 少量多次

每次飲水量應控制在500毫升以內,避免一次性飲水過多。如有需要,可以在3-5分鐘後再繼續飲水。

2. 避免冰水

冰水或冷飲會刺激腸胃,影響消化功能,尤其是夏天,建議飲用18℃至45℃、接近體溫的白開水。

3. 未渴先飲

不應等到口渴時再喝水,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通過觀察尿液顏色來判斷是否需要補水,尿液呈淺黃色表明水分足夠,深黃色則提示缺水,應及時補充。

總體而言,水是生命之源,但適量、科學飲水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保持良好的飲水習慣,合理補充水分,才能確保身體機能正常運行,遠離健康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