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兵馬俑現身歷史博物館 逾百套藏品首次在港展出 市民大飽眼福

歷史長河

兵馬俑現身歷史博物館 逾百套藏品首次在港展出 市民大飽眼福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兵馬俑現身歷史博物館 逾百套藏品首次在港展出 市民大飽眼福

2025年04月17日 08:00 最後更新:10:03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古代的一大奇跡,真人大小的陶俑,它們面部表情、服飾、姿態獨一無二,栩栩如生,展現秦代高超的雕塑和陶藝技術。大家要一睹「大秦雄風」,沉睡兩千年的「神秘地下軍團」兵士英姿,不需要遠赴西安,大家即日起至7月7日,只要到尖沙咀歷史博物館就可以,免費入場。本網記者帶大家先睹為快!

巴士的報記者攝

巴士的報記者攝

兵馬俑極高歷史及藝術價值

更多相片
巴士的報記者攝

巴士的報記者攝

跪射俑屬國家一級文物,頭輓髮髻,身穿戰袍,上身和兩臂有鎧甲,腳穿方口履,雙手呈握弓弩狀(巴士的報記者攝)

跪射俑屬國家一級文物,頭輓髮髻,身穿戰袍,上身和兩臂有鎧甲,腳穿方口履,雙手呈握弓弩狀(巴士的報記者攝)

大家可以仔細地看跪射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大家可以仔細地看跪射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秦高級軍吏俑」最顯著的特徵是頭戴特殊冠飾「雙卷尾鶡冠」,象徵勇武精神(巴士的報記者攝)

「秦高級軍吏俑」最顯著的特徵是頭戴特殊冠飾「雙卷尾鶡冠」,象徵勇武精神(巴士的報記者攝)

近距離欣賞「秦高級軍吏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近距離欣賞「秦高級軍吏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漢代「陶龜雀磬座」(巴士的報記者攝)

漢代「陶龜雀磬座」(巴士的報記者攝)

漢代的「彩繪陶繭形壺」(巴士的報記者攝)

漢代的「彩繪陶繭形壺」(巴士的報記者攝)

戰國時期「銀鋪首」(巴士的報記者攝)

戰國時期「銀鋪首」(巴士的報記者攝)

彩繪騎馬俑,漢代,咸陽市漢長陵陪葬墓出土。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騎馬俑身上可見彩繪的衣飾,主要為交領短襦,並外單鎧甲,下穿窄身褲。他們大多雙手握拳,可能手持兵器或拉着馬繮繩。彩繪還勾畫出如鞍韉的細節,刻畫入微(巴士的報記者攝)

彩繪騎馬俑,漢代,咸陽市漢長陵陪葬墓出土。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騎馬俑身上可見彩繪的衣飾,主要為交領短襦,並外單鎧甲,下穿窄身褲。他們大多雙手握拳,可能手持兵器或拉着馬繮繩。彩繪還勾畫出如鞍韉的細節,刻畫入微(巴士的報記者攝)

彩繪持盾騎馬俑,漢代。咸陽市楊家灣漢長陵陪葬墓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考古博物館)藏(巴士的報記者攝)

彩繪持盾騎馬俑,漢代。咸陽市楊家灣漢長陵陪葬墓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考古博物館)藏(巴士的報記者攝)

互動遊戲區(巴士的報記者攝)

互動遊戲區(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特設互動教育區,透過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特設互動教育區,透過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特設互動教育區,透過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特設互動教育區,透過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陜西秦漢文明展」由香港康文署和陜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展出逾100套藏品,分別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考古博物館),超過一半展品是首次在香港展出,其中11件為國家一級文物,包括以下率先為大家介紹的「跪射俑」。

跪射俑屬國家一級文物,頭輓髮髻,身穿戰袍,上身和兩臂有鎧甲,腳穿方口履,雙手呈握弓弩狀(巴士的報記者攝)

跪射俑屬國家一級文物,頭輓髮髻,身穿戰袍,上身和兩臂有鎧甲,腳穿方口履,雙手呈握弓弩狀(巴士的報記者攝)

出自兵馬俑的跪射俑是秦代陶器,頭輓髮髻,身穿戰袍,上身和兩臂有鎧甲,腳穿方口履,雙手呈握弓弩狀,屬弩兵役俑的一種。它與立射俑共同組成弩兵方陣,位於方陣陣心。藝術價值方面,它雕塑手法高度寫實,大家如果親臨欣賞,可以看得到它整個形體的比例同真人大小,衣紋及鎧甲伴著體態變化而曲轉,線條富有韻律感。而鎧甲上仍可看到兩千多年前工匠所描繪的紅色彩繪!

大家可以仔細地看跪射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大家可以仔細地看跪射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另一重點展品就是相當罕見的「秦高級軍吏俑」,是兵馬俑坑中目前出土級別最高的一種,秦時的高級軍吏主要職責是指揮作戰。他們最顯著的特徵是頭戴特殊冠飾—「雙卷尾鶡冠」,象徵勇武精神;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倡導胡服騎射,就用「鶡冠」嘉獎勇敢作戰的武士。秦高級軍吏俑還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魚鱗甲,腳穿方翹尖履。

「秦高級軍吏俑」最顯著的特徵是頭戴特殊冠飾「雙卷尾鶡冠」,象徵勇武精神(巴士的報記者攝)

「秦高級軍吏俑」最顯著的特徵是頭戴特殊冠飾「雙卷尾鶡冠」,象徵勇武精神(巴士的報記者攝)

近距離欣賞「秦高級軍吏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近距離欣賞「秦高級軍吏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珍貴文物盡顯古人生活縮影

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諸侯割據分裂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始皇創立中央集權體制,統一法度與文字;漢承秦制,並加以改進和創新,確定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這些改革和發展促進王朝的鞏固和繁榮,亦對其後二千多年中國的政治和文化有深遠的影響。這次展覽精選出超過百件(套)珍貴文物,除了秦始皇帝兵馬俑,還有漢景帝地下兵團與牲畜群像、車馬器、建築構件等,可以看到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及中外交通等發展。

以下這個漢代「陶龜雀磬座」,是出土於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合葬陵園的随葬器物,所謂「事死如事生」,這也反映帝王生前宴樂生活真實寫照。

漢代「陶龜雀磬座」(巴士的報記者攝)

漢代「陶龜雀磬座」(巴士的報記者攝)

另外,出自漢代的「彩繪陶繭形壺」,因腹部似蠶繭而被稱為「繭形壺」,又因形似鴨蛋而名為「鴨蛋壺」。既為水、酒容器,亦可於戰爭時埋於 地下,以傾聽遠方騎兵的馬蹄聲。

漢代的「彩繪陶繭形壺」(巴士的報記者攝)

漢代的「彩繪陶繭形壺」(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展出以下這個「銀鋪首」,出自戰國時期,西安市南郊出土。「鋪首」是鑲嵌在門上、器物或棺槨的裝飾,通常是獸首銜環的造型。

戰國時期「銀鋪首」(巴士的報記者攝)

戰國時期「銀鋪首」(巴士的報記者攝)

彩繪騎馬俑,漢代,咸陽市漢長陵陪葬墓出土。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騎馬俑身上可見彩繪的衣飾,主要為交領短襦,並外單鎧甲,下穿窄身褲。他們大多雙手握拳,可能手持兵器或拉着馬繮繩。彩繪還勾畫出如鞍韉的細節,刻畫入微(巴士的報記者攝)

彩繪騎馬俑,漢代,咸陽市漢長陵陪葬墓出土。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騎馬俑身上可見彩繪的衣飾,主要為交領短襦,並外單鎧甲,下穿窄身褲。他們大多雙手握拳,可能手持兵器或拉着馬繮繩。彩繪還勾畫出如鞍韉的細節,刻畫入微(巴士的報記者攝)

彩繪持盾騎馬俑,漢代。咸陽市楊家灣漢長陵陪葬墓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考古博物館)藏(巴士的報記者攝)

彩繪持盾騎馬俑,漢代。咸陽市楊家灣漢長陵陪葬墓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考古博物館)藏(巴士的報記者攝)

秦漢本土文物見證

展覽亦會介紹香港在秦漢時期的發展,展出逾20套在香港出土的文物,包括屯門掃管笏、南丫島深灣和赤鱲角深灣村出土的漢代「五銖」銅錢,以及李鄭屋漢墓出土的陶屋模型等。

這一次展覽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呈獻,為康文署「中國通史系列」第二個展覽,由康文署及陝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聯合籌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協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考古博物館)全力支持。

互動遊戲區(巴士的報記者攝)

互動遊戲區(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特設互動教育區,透過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特設互動教育區,透過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特設互動教育區,透過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特設互動教育區,透過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為加深公眾對秦漢時期歷史和文化的了解,主辦方同時開展一系列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導賞團、專家講座及工作坊等。展覽特設互動教育區,透過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讓參觀者認識和了解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發展和文化。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陜西秦漢文明展」
日期:2025年4月16日—7月7日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夢周歷史影像暨文化館及一樓大堂
門票:免費入場

1974年3月,陜西考古隊在秦始皇陵附近陪葬坑挖到「兵馬俑」,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以精湛的製作工藝和燒製技術,展現秦朝精湛工藝術與軍事輝煌。司馬遷《史記》中的「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為後世留下許多懸念和遐想,這個「神秘地下軍團」還埋藏很多未解之謎。而為何兵馬俑大多不戴頭盔?簡潔鎧甲又隱藏怎樣的秘密?

1979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仔細發掘清理陶俑(網上圖片)

1979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仔細發掘清理陶俑(網上圖片)

秦軍不戴頭盔之謎

秦始皇為保護自己的陵寢,及為了自己創建的帝國可以萬世傳承,將秦軍以兵馬俑的形式帶入皇陵。考古人員經過多年細心勘探與保護性發掘,兵馬俑一號、二號、三號坑相繼呈現在世人眼前,不論是專家、學者、歷史愛好者,甚是大眾,都發現一個現象,出土兵馬俑中,不論軍官士兵,大部分都不戴頭盔。士兵都是頭纏麻布,軍官則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並且兵馬俑身上的鎧甲也十分簡潔,大部分士兵身上的甲衣都只是遮住身體重要部位。更令人驚訝的是,站在戰場最前方的弩兵,無一人佩戴盔甲。

兵馬俑一號坑的陶俑(網上圖片)

兵馬俑一號坑的陶俑(網上圖片)

《史記》中記載 「秦,帶甲百萬」,但為何秦始皇陵兵馬俑都不戴頭盔?我們可以從一位叫「喜」的秦官留下來的記錄,可為我們揭開謎底。

「喜」是湖北「睡虎地11號」秦墓的主人,從在那裡出土的竹簡(也稱作「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記錄了他三次參軍,並秦軍在戰場上為爭奪敵軍首級而拼殺的見聞。所有一切源於商鞅擬定並頒布的秦律—秦兵只要在戰場取得敵方首級,就能依照殺敵數量獲得相應勳爵,為了鼓舞和支持更多的人加入軍隊,榮耀與貴族身份不能傳給子孫。據「喜」記載,秦兵好戰,所以不戴頭盔可能是因為想要在戰場上顯現自己英勇。

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網上圖片)

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網上圖片)

此外,以實戰角度考量,大部分秦兵也不會穿戴頭盔。秦軍以多兵種作戰,相互配合,他們雖然不防護腿部犧牲安全性,卻擁有快速機動力,近身肉搏與敵人纏鬥,近戰時犧牲頭部防禦,換來更精準打擊,朝著敵人上身攻擊,所以大部分秦兵上身都穿著甲,另一方面,頭盔並非為每個人定制,不能全美的適配每一個人,頭戴盔很可能會影響視野,反而造成不便。

「神秘地下軍團」兵馬俑士(網上圖片)

「神秘地下軍團」兵馬俑士(網上圖片)

以金屬打造的頭盔和護甲,無疑因為重量影響行動力,影響殺敵數量,據了解,秦兵的甲和盔都是皮做,大都是犀牛皮。《戰國策·韓策》中更形容「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即是說,不少秦軍索性連僅有的皮甲都脫掉,直接袒胸赤膊。

兵馬俑不佩戴頭盔,另外也有一種說法,就是為了接受皇帝與大臣的檢閱。據《左傳》載:「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這表明秦軍會摘下頭盔接受檢閱。不過,在後續的兵馬俑發掘中,我們也發現這些兵馬俑其實是配有頭盔。考古學家發掘到了軍械庫遺址,並清理出了大量盔甲。

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 — 陝西秦漢文明展」所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跪射俑」,展覽免費入場,可近距離欣賞珍貴文物(巴士的報記者攝)

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 — 陝西秦漢文明展」所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跪射俑」,展覽免費入場,可近距離欣賞珍貴文物(巴士的報記者攝)

兵馬俑等珍貴文物亮相香港歷史博物館

沈睡2000多年秦始皇「地下軍團」,震驚世界,半世紀間,在幾代歷史學者及考古工作者持之以恒地探尋與追問,兵馬俑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取得豐碩成果。要看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不需要到陝西省西安,大家只要到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就能夠看到包括兵馬俑在內的珍貴文物。

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 — 陝西秦漢文明展」,展出包括兵馬俑在內的珍貴文物(巴士的報記者攝)

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 — 陝西秦漢文明展」,展出包括兵馬俑在內的珍貴文物(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 — 陝西秦漢文明展」精選超過百件(套)珍貴文物展出,包括秦始皇帝兵馬俑、漢景帝地下兵團與牲畜群像、車馬器、建築構件等,介紹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及中外交通等發展。此外,展覽亦會介紹香港在秦漢時期的發展。

近距離欣賞「秦高級軍吏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近距離欣賞「秦高級軍吏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大家可以仔細地看跪射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大家可以仔細地看跪射俑(巴士的報記者攝)

這個展覽是「中國通史系列」的第二個展覽。「中國通史系列展覽」是香港歷史博物館和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協作項目,透過順時序介紹由夏商周至現代中國的重要歷史時期,讓觀眾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脈絡,更具體地認識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

漢代的「彩繪陶繭形壺」(巴士的報記者攝)

漢代的「彩繪陶繭形壺」(巴士的報記者攝)

戰國時期「銀鋪首」(巴士的報記者攝)

戰國時期「銀鋪首」(巴士的報記者攝)

為加深公眾對秦漢時期歷史和文化的了解,主辦方同時開展一系列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導賞團、專家講座及工作坊等。展覽特設互動教育區,透過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讓參觀者認識和了解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發展和文化;並向全港中小學派發教材套,以提升教學效能。

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錢繼奎在展覽獻詞中相信,本次展覽,既是「一國兩制」下文化共榮的生動寫照,亦是國際文明互鑒的華彩紐帶。期望通過承載千年記憶的文物珍品,讓香港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觸摸華夏文明的根與魂,領悟「海納百川、和合共生」的當代價值。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陜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陜西秦漢文明展」,星期三(4月16日)開展,持續至7月7日,市民免費參觀。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