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食物掉地5秒內撿起可吃? 美微生物學家實驗拆解迷思:0秒已佈滿細菌

生活事

食物掉地5秒內撿起可吃? 美微生物學家實驗拆解迷思:0秒已佈滿細菌
生活事

生活事

食物掉地5秒內撿起可吃? 美微生物學家實驗拆解迷思:0秒已佈滿細菌

2025年04月26日 07:00

不少人認為食物掉地上5秒內撿起就能繼續吃,美國微生物學家對此做實驗揭:0秒已佈滿細菌!

微生物學家推翻食物掉地上5秒內撿起仍可食用的說法

不少人認為食物掉到地上後,只要在5秒內撿起便可照吃無妨。美國芝加哥微生物學家艾克爾(Nicholas Aicher)近期親身進行實驗檢測地板細菌含量,實驗結果徹底推翻了這個俗稱「5秒原則」的說法。

培養皿接觸地面0秒仍有細菌菌落

艾克爾將多個培養皿分別放置於地板上作測試,有的即放即取(標記為0秒),有的則分別放置5秒、10秒、20秒、30秒及1分鐘不等,觀察細菌生長情況。結果顯示,即使只是接觸地面0秒,培養皿上也出現不少細菌菌落,更不用說5秒鐘的培養皿。

實驗結果:食物掉地上瞬間被細菌污染

隨著培養皿在地上的時間越長,菌落增加得越多。令人意外的是,5秒與1分鐘的樣本,細菌數量竟然差不多。艾克爾據此推論,食物一旦掉落地面,無論接觸時間長短,都已經被細菌即污染,這個實驗結果打破了人們一直以來堅信的「5秒原則」。

網友反應不一

實驗影片曝光後,不少網友表示反胃,「我再也不吃掉在地上的東西了!」、「天啊,我的5秒原則毀了!」也有網友幽默地說,「細菌是額外的調味料啦!」不過也有網友仍不為所動,選擇對影片「視而不見」,繼續相信5秒原則的「美好謊言」。另有觀點指出,重點其實不在髒不髒,而在於有多節省捨不得丟掉食物。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研究指出,每日進行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

每日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可護心

綜合外媒報導,一項於近期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研究指出,即使每日僅進行短短3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諸如準備餐點、打掃房間、修剪草坪、園藝或在家中快速走動等,亦能顯著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偶然體力活動」常會逐漸減少,儘管這些活動並非正式運動的一部分,但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日常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

為了深入探討日常小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研究團隊追蹤了超過24,000名平均年齡為62歲、自認不運動的成年人,並利用腕戴式加速度計連續監測他們至少七天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

1. 中等程度的偶然活動頻率越高,罹患心臟病或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越低。

2. 健康效益呈現L形曲線,在活動量較少時,增量帶來的健康好處特別明顯,達到一定程度後逐漸趨於平緩。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進一步比較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

1分鐘的高強度活動(如跑步、快速踩單車等)與約3分鐘的中強度活動(如劇烈家務:吸塵、擦地、園藝)以及 35~48分鐘的低強度活動(如悠閒散步或輕鬆家事)所帶來的心血管益處相當。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將運動融入日常 輕鬆降心臟病風險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的研究支持將中高強度體力活動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作為預防策略,為更多人提供了可行且容易持續的護心選擇。」這也意味著,即便每日無法進行正式運動,但只要在生活中多動一動,積極參與日常家務或小步快走等,就能有效降低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