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蔬果專家教揀選新鮮薯仔5大要訣,若表皮變綠發芽則不宜進食,以免急性中毒。
示意圖。設計圖片
蔬果專家教揀選新鮮薯仔
想要挑選新鮮又美味的薯仔,其實大有學問。日本一名在超市果蔬部工作10年的蔬果專家Tetsu(青髪のテツ)分享了選購新鮮薯仔的5大要訣,幫助輕鬆分辨優劣,確保買回來的每一個薯仔安全又可口。
示意圖。設計圖片
揀薯仔留意5大特徵
1. 表皮無變綠
市面上常見的新鮮薯仔,表皮多呈黃色至淺啡色,一旦出現綠色,便要格外小心。這種綠色其實是天然毒素「茄鹼」的色素。茄鹼為天然毒素,也是薯仔的自我保護機制,能夠發芽後被其他生物吃掉。
2. 無發芽現象
當薯仔開始發芽,茄鹼含量也會隨之上升,進食後可能會產生口腔發麻、頭暈、噁心、嘔吐及腹瀉等急性中毒症狀,因此應避免食用。
示意圖。設計圖片
3. 表皮緊緻不皺
薯仔離開泥土愈久,水分流失愈快,表皮也會隨之變皺,因此新鮮薯仔多數是表皮光滑緊緻且帶有重量的。
4. 手感結實堅固
5. 墜手沉重
光合作用導致薯仔茄鹼增加
薯仔一旦暴露於日光下,便會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導致表皮原本含量極低的茄鹼急速增加,所以建議薯仔存放於陰涼處。
示意圖。設計圖片
正確保存方法 延長薯仔壽命
薯仔表面的泥土具有吸濕特性,若未處理妥當,容易導致濕氣積聚而加速腐壞,因此建議儲存前先清除泥土,並用報紙包裹,每個薯仔個別處理,具體步驟如下:
1. 輕輕擦去表面泥土
2. 以報紙逐個包裹薯仔
3. 存放於陰涼、通風良好的位置。
只要掌握挑選與保存薯仔的正確方法,便能有效延長其保質期,減少浪費之餘,還能安心享用。
研究指出,每日進行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
每日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可護心
綜合外媒報導,一項於近期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研究指出,即使每日僅進行短短3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諸如準備餐點、打掃房間、修剪草坪、園藝或在家中快速走動等,亦能顯著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偶然體力活動」常會逐漸減少,儘管這些活動並非正式運動的一部分,但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
Getty示意圖
日常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
為了深入探討日常小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研究團隊追蹤了超過24,000名平均年齡為62歲、自認不運動的成年人,並利用腕戴式加速度計連續監測他們至少七天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
1. 中等程度的偶然活動頻率越高,罹患心臟病或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越低。
2. 健康效益呈現L形曲線,在活動量較少時,增量帶來的健康好處特別明顯,達到一定程度後逐漸趨於平緩。
Getty示意圖
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進一步比較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
1分鐘的高強度活動(如跑步、快速踩單車等)與約3分鐘的中強度活動(如劇烈家務:吸塵、擦地、園藝)以及 35~48分鐘的低強度活動(如悠閒散步或輕鬆家事)所帶來的心血管益處相當。
Getty示意圖
將運動融入日常 輕鬆降心臟病風險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的研究支持將中高強度體力活動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作為預防策略,為更多人提供了可行且容易持續的護心選擇。」這也意味著,即便每日無法進行正式運動,但只要在生活中多動一動,積極參與日常家務或小步快走等,就能有效降低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Getty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