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早餐都中伏? 專家點名3大「超加工食品」 常進食恐致抑鬱焦慮糖尿病

生活事

早餐都中伏? 專家點名3大「超加工食品」 常進食恐致抑鬱焦慮糖尿病
生活事

生活事

早餐都中伏? 專家點名3大「超加工食品」 常進食恐致抑鬱焦慮糖尿病

2025年04月29日 07:00

專家點名3大常見「超加工食品」儘量避免進食,常食恐致抑鬱焦慮糖尿病,應慎選慎食。

「超加工食品」無處不在 美味方便但隱藏健康危機

在現代社會,加工食品幾乎無處不在。儘管許多人意識到過度攝取加工食品可能不利於健康,但卻不清楚有哪些食物是加工食品,對加工食品的危害也往往認識不足。拜食品科技進步所賜,如今有許多加工食品已進化為「超加工食品」。這類食品通常價格低廉、方便食用,而且非常美味,成為許多人餐桌上的「常客」。不過,這類食品營養價值低,並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劑,長期攝取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專家列常見「超加工食品」

哈佛醫學院營養精神醫學專家納伊杜(Dr. Uma Naidoo)醫生及夏威夷大學營養學教授巴拿(Prof. Jinan Banna)就為大家列出了日常生活中應避免的超加工食品。

何為「超加工食品」?

納伊杜醫生解釋,超加工食品在生產製作過程中,多以粟米、大豆及糖等天然食材加工而成,當中原本含有的維他命、礦物質與膳食纖維會大量流失。製造商為延長保質期,通常會加入防腐劑、人工香料、甜味劑及著色劑等食物添加物來大大延長保質期,同時含有過多的Omega-6脂肪酸與較少的Omega-3脂肪酸,長期攝取對健康極為不利。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常見的超加工食品包括:早餐穀物、薯片、沙律醬、含糖飲料、即食冷凍食品、熱狗等加工肉類,甚至一些植物奶產品也屬於超加工食品。長期食用這類食物,可能引致腸道菌群失衡,引發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大腸癌等健康問題。此外,攝取過多超加工食品也與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問題相關。

納伊杜醫生指出,他的部分患者改為攝取天然、未經加工且營養豐富的食材代替超加工食品後,情緒障礙的症狀獲得改善,壓力降低、體力增強,甚至認知障礙的狀況也得到緩解。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以下是2名專家點名應避免的3類「超加工食品」

1. 即溶湯

巴拿教授指出,即溶湯普遍鈉含量及飽和脂肪偏高,且缺乏膳食纖維,營養價值有限。他建議,若為追求便利,可選擇低鈉罐裝湯替代。若是條件允許,還是建議在家自行熬煮,確保湯品中含有營養豐富的蔬菜及豆類,確保營養均衡。

2. 汽水

汽水屬於典型「空熱量」飲品,僅提供糖分與熱量,毫無營養價值。巴拿教授指出,汽水消化迅速,容易令人體再次感到飢餓,甚至可能導致食慾增加。他建議改飲白開水、茶或氣泡水,也可適量選擇黑咖啡作為替代飲品。

3. 含糖早餐穀物

糖霜麥片、水果圈等早餐穀物也是常見的超加工食物,糖分含量偏高,主要由簡單碳水化合物組成,其中添加的糖分幾乎等於人體一整天所需的量。將這種早餐穀物作為一天當中的第一餐,不僅會造成血糖飆升,還會讓人在幾個小時內又感到飢餓,增加在早餐和午餐間攝取含糖小零食的機會。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改變習慣從早餐開始

理想早餐應包含脂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等3大營養素,確保營養攝取均衡。納伊杜醫生推薦了「有益大腦健康的早餐清單」,建議在炒蛋中加入牛油果、番茄或菠菜等蔬菜,或自製奇亞籽布丁搭配藍莓與核桃作為健康早餐。若趕時間出門,可以考慮飲一杯含有綠葉蔬菜、堅果醬及蛋白粉的「綠色冰沙」。

至於習慣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士,可先從每天替換1至2樣食物開始,逐步建立健康飲食模式,並採用「80/20原則」,即8成飲食來自天然營養食物,其餘2成則保留適度自由,兼顧健康和對食物的渴望。

台灣一名營養師教5招改變生活型態預防糖尿病,其中運動和飲食均是關鍵!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糖尿病患病率高 併發症風險不容忽視

糖尿病非常普遍,現時在香港約每10人便有1人患糖尿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當,除了易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腳」等嚴重併發症,亦會對整體健康構成長遠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不良生活習慣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針對此問題,台灣註冊營養師珊珊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指出,糖尿病並非無法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其實與長年累積的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她強調,久坐少動、飲食不均、經常熬夜,以及吸煙飲酒等都是高危因素,長期忽視將增加患上三高乃至更嚴重疾病的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建議

珊珊指出,偶爾享用大餐或炸物無可厚非,有助心靈獲得滿足,但若天天放縱,例如經常進食高油高糖食物,對身體而言無異於長期消耗。尤其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士,更應重視日常作息與飲食的調整。對此,她列出了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方向給大家參考:

1. 減重5%至10%: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人士而言,減重不僅是必要的,更應列為首要目標。

2. 控制脂肪攝取:每日總脂肪攝取應控制於總熱量的3成以下。

3. 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飽和脂肪應控制於每日總熱量的1成以下。

4.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攝取1,000千卡熱量應配合15克膳食纖維。例如,每日攝取1,500千卡者,應攝取不少於23克纖維,攝取1,800千卡者,則建議至少27克。

5. 規律運動: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健康從來不是單靠「節食」或「短期努力」就能達成,而是一種長期累積的生活態度。唯有建立良好習慣,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疾病的威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