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中華電力有限公司響應25年的主題「地球力」,集結各界力量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與23個餐飲及工商客戶合作,透過認購中電「可再生能源證書」抵銷他們22日在業務營運上與用電相關的碳排放。
為響應世界地球日,敘福樓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傑旗下連鎖餐飲集團認購了中電「可再生能源證書」,抵銷當日營運上與用電相關的碳排放,同時支持本地可再生能源發展。
參與機構總共認購了接近 13 萬度可再生能源電量,相等於減少了約 5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敘福樓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傑龍十分支持活動,他表示:「敘福樓集團著重可持續發展,我們已連續五年認購中電『可再生能源證書』,幫助集團減低營運上的碳排放。今日是世界地球日,希望大家都一齊節能減碳,支持香港於 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認購中電「可再生能源證書」在世界地球日減碳的餐飲及工商客戶名單。
同樣響應活動的台式餐廳「那個」,負責人黃嘉健表示:「我們致力提升營運上的能源效益,觀塘新分店便採用了全電廚房,不單為同事提供更舒適的工作環境,亦有助節省能源開支。今日透過認購中電『可再生能源證書』,為我們九龍和新界七間餐廳抵銷了在用電上的碳排放,希望這活動能起帶頭作用,令更多餐飲業界的朋友投身低碳餐飲。」
中華電力客戶成功及體驗高級總監劉麗娜表示:「中電『可再生能源證書』有助工商客戶加快實現減碳目標。我們很高興與不同客戶攜手響應世界地球日,促進各行各業實踐低碳轉型。中電『可再生能源證書』計劃推出至今備受歡迎,截至去年底,共售出超過 6 億 3,000 萬度可再能源電量,相等於減少約 245,0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台式餐廳「那個」負責人黃嘉健(左)表示,透過認購中電「可再生能源證書」,抵銷了九龍和新界七間餐廳在世界地球日營運上的用電碳排放,期望與餐飲業界一起實踐低碳餐飲。
中華電力一直以減碳為業務的首要重點,實踐能源轉型及低碳發電,包括逐步淘汰燃煤發電、發展本地可再生能源、加強區域合作引入更多零碳能源、推動電動化等,以全方位減碳。中華電力亦將繼續支持社會各界節能減碳,助力香港於2050 年前達致碳中和。
中電「可再生能源證書」每度電的定價為 0.5 港元,最低認購量為 100 度可再生能源電量。中華電力的住宅及工商客戶可透過認購證書,申領可再生能源電量所產生的環境權益,以抵銷與用電相關的碳排放,同時支持本地可再生能源發展。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中大醫學院、牛津大學、復旦大學與倫敦衞生及熱帶醫學學院合作,進行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發現氣溫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發病有關。
中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中大醫學院、牛津大學、復旦大學與倫敦衞生及熱帶醫學學院合作,進行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首次評估溫度對中國人口血漿蛋白的影響。研究分析了中國成年人群中,溫度對人體内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影響,發現當中949種血漿蛋白對溫度變化產生顯著反應,其中超過八成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有關。研究亦揭示溫度變化對炎症反應、血小板功能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機制,為了解全球日益異常的天氣如何影響健康提供重要見解。
牛津大學。
團隊分析中國嘉道理生物銀行近4,000名來自中國十個氣候各異的地區(由哈爾濱至海南)的中國成年人的血液樣本,檢測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濃度。研究團隊發現有949 種血漿蛋白與非適宜溫度變化有顯著關係,當中超過 80%以上的血漿蛋白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相關。這些蛋白質與「炎症反應」、「免疫調節」、「血小板凝集」等病理路徑有相關特性。
復旦大學。官網圖片
研究亦發現低溫環境對人體內的血漿蛋白影響最為顯著;在低於5°C環境下,未見更嚴重影響,原因可能與使用暖氣或生理適應有關。相反,在溫度超過17.7°C後,每上升1°C,蛋白質變化整體呈線性關係,顯示研究對象對高溫的生理調節能力較差,而這可能與其居住環境條件相關,例如缺少空調,或生理機制上的差異有關。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郭一童博士表示:「是項研究為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提供新線索,例如冬季較多出現心血管疾病,可能與低溫誘發炎症蛋白上升有關。血漿蛋白作為重要的生物標記,有助開發針對蛋白的藥物,以減低因溫度變化而引發的相關疾病風險。」
研究的通訊作者、牛津大學納菲爾德人口健康學院資深環境流行病學家陳嘉鴻博士補充說:「我們的研究強調理解生物機制的重要性,即溫度和其他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健康。識別受溫度影響的特定蛋白質,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溫度對人體的影響,並制定相應策略以減輕其影響。」
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何建輝教授表示:「這項創新的跨學科研究就像一張『溫度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圖』,清楚揭示氣候和環境變化對健康的影響。當面對極端天氣時,人體將運用數百種蛋白質來應對,而這些變化對人類健康具長遠影響。」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何建輝教授、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郭一童博士及研究的通訊作者、牛津大學納菲爾德人口健康學院資深環境流行病學家陳嘉鴻博士。中大醫學院圖片
這項創新的跨學科研究就像一張『溫度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圖』,清楚揭示氣候和環境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同時有助識別受溫度影響的特定蛋白質,讓有關當局制定相應策略以減輕其影響。研究結果已在知名國際環境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