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河套區深圳園區企業稱兩地合作有利技術發展及產品出口海外

香港電台

河套區深圳園區企業稱兩地合作有利技術發展及產品出口海外
香港電台

香港電台

河套區深圳園區企業稱兩地合作有利技術發展及產品出口海外

2025年04月24日 14:07 最後更新:16:00

香港科學園位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分園,現時已經引進約66家企業。

其中包括專注智慧交通領域的深圳市交投科技,公司聯合創辦人莊杰指出,河套區具有臨近口岸和邊境的地理優勢,屬發展低空經濟理想的「試驗田」,同時區內有兩地互通的企業、研究機構及公營機構,有利業內就技術統一及標準制定進行溝通。

莊杰說,深港兩地合作仍處於發展階段,雙方在制度標準上仍需要長時間進行互認。

莊杰說,深港兩地合作仍處於發展階段,雙方在制度標準上仍需要長時間進行互認。

莊杰說,深港兩地合作仍處於發展階段,雙方在制度標準上仍需要長時間進行互認,而隨著新技術出現,亦要解決相關法規問題,但強調深港合作對技術發展前景有利。

另一家自主研發工業及醫療器械傳感器技術的華力創科學,公司首席執行官魚晨說,可借助深港合作契機,吸引全球高端人才,進一步提升產品技術,同時爭取將產品出口到海外。

對於國際貿易形勢影響,魚晨指,公司產品具有技術優勢,擁有「定價權」,加上得益於整個大灣區優秀的產業鏈資源,能縮短下游產品的開發時間,亦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對公司往海外市場發展不感任何顧慮。

伊利沙伯醫院中風科與聯合醫院自2021年起,在聯網內部透過使用科技,首創急性中風通報系統,大大縮減院內各部門的聯絡時間,提高團隊協作效率,加快了中風患者的治療,令病人康復率提高,醫管局有意在全港醫院成立類似系統,計劃在7月左右選定一至兩間醫院試行,之後再陸續推展至其他醫院。

九龍中醫院聯網中風科顧問護師郭慧茵說,以往中風病人送院後,往往要花好多時間,致電不同部門作準備,但自從與醫院科技資訊部合作,共同研發出有關系統後,只需在系統輸入相關病人資料,其他部門就可以即時知道,再配合現有的院前中風通報機制,可縮短病人接受治療的時間。她又說始終每間醫院在處理程序上會有些微分別,因此需要時間試行,再因應個別醫院情況調校。

她表示,現時共有8間中風科護士診所,分布在不同醫院聯網,每年服務約3000人次,按過往經驗,有關服務能減少患者使用急症室,亦有效降低患者再次中風入院的風險至低於5%。

另一名九龍東醫院聯網中風科顧問護師余忠諍表示,中風是本港第四大常見死因,每年公立醫院接收約12000宗急性中風個案,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比例為8比2,而中風有年輕化趨勢,2001年至2021年期間的研究顯示,18至55歲港人中風發病率增加約三成。他解釋,並非指中風在年輕人身上好常見,而是可能與市民近年多關注中風問題,因此會做身體檢查,及早發現問題,令確診的機會上升。

他指出,如果缺血性中風病人能夠及時送院,在黃金治療時間內接受急性溶栓治療,將可爭取最佳治療成效,經過多年努力,在他工作的聯網內,接受溶栓治療的病人比率,由10多20年前的3至4%,已提升至17%,病人能夠完全康復的比率大為增加,他提醒市民要留意自己是否有心房顫動,即心跳經常有不規律的情況,並最好有量度血壓的習慣,以預防中風。

郭慧茵表示,急性中風通報系統,有助縮減醫院內各部門的聯絡時間,提高團隊協作效率。(麥偉康攝)

郭慧茵表示,急性中風通報系統,有助縮減醫院內各部門的聯絡時間,提高團隊協作效率。(麥偉康攝)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