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科學家近日發表了一項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揭示了昆士蘭地區曾經棲息著的巨型史前袋鼠,雖然體型龐大,卻長期限於小範圍內活動,這種特性可能成為牠們最終滅絕的關鍵原因。
史前袋鼠滅絕真相曝光
根據外媒報導,這項最新的科學研究發表在一本科學期刊上,研究指出生存在約500萬至4萬年前的原短面袋鼠屬(Protemnodon)物種,體重可達170公斤,是現今最大紅袋鼠體重的兩倍。然而,這些史前巨型袋鼠似乎並不像現代袋鼠那樣活躍,而是長期限於特定的棲息地。昆士蘭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兼館長霍克努爾(Scott Hocknull)博士指出:「伊特納山地區的這些古代巨獸,可以說是史前的宅男宅女,只在石灰岩洞穴及其周圍的小區域活動。」
Fossil teeth show extinct giant kangaroos spent their lives close to home – and perished when the climate changed https://t.co/fplHwYMa9L
— ?John Holmes? (@jhaue) April 23, 2025
利用同位素分析技術 判斷活動範圍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來自伊特納山地區的袋鼠化石牙齒,距離羅克漢普頓北約30公里。利用同位素分析技術,研究人員測量牙齒中鍶元素的組成,以判斷牠們的活動範圍。臥龍岡大學的古生態學家蓋特(Chris Laurikainen Gaete)解釋說:「鍶的同位素特徵會因地質類型而異,這些特徵可以透過食物鏈傳遞至草食性動物的牙齒,成為重建其生活環境的關鍵線索。」
A new peer-reviewed study has found that, unlike modern kangaroos, the extinct marsupial megafauna Protemnodon were less mobile, which they believe, along with a change in climate, led to their extinction. https://t.co/RhWMsPmi5V
— ABC News (@abcnews) April 24, 2025
這項研究改變了人們對體型和活動範圍的想法。一般來說,體型較大的植食性哺乳動物活動範圍較廣。例如,小袋鼠通常活動範圍不到一平方公里,而紅袋鼠可以輕鬆地跳躍超過20公里。研究人員認為,伊特納山地區長期為熱帶雨林環境,食物資源豐富且穩定,為巨型袋鼠提供了生存條件,洞穴也為牠們提供了躲避掠食者的庇護。
「安於現狀」的行為最終成為它們致命的弱點
然而,霍克努爾指出,這種「安於現狀」的行為最終成為它們致命的弱點。約28萬年前,隨著氣候變遷導致環境日漸乾燥,原本的雨林被更耐旱的植物所取代,食物來源開始分散,無法遠距覓食的巨型袋鼠因此陷入生存困境。
Ancient Giant Kangaroos Were Homebodies, New Study Concludes, Contributing To Their Extinctionhttps://t.co/2lQfY8hyuW
— IFLScience (@IFLScience) April 23, 2025
為理解史前巨獸的生態和滅絕之謎提供新視角
研究團隊下一步將對伊特納山地區發現的其他小型袋鼠化石進行同樣的分析,以探究牠們如何在劇烈的環境變遷中倖存,而原短面袋鼠卻走向滅絕。霍克努爾總結說:「這項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化石記錄的看法,也為理解史前巨獸的生態和滅絕之謎提供了新的視角。」

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