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祝賀中國香港欖球總會順利舉辦「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賽事於3月30日晚上圓滿結束。馬會主席利子厚獲邀頒發女子銀碗級別的獎座給國家隊,並與其他嘉賓陪同行政長官李家超頒發男子盃獎座予冠軍隊伍 — 阿根廷。
政長官李家超(第二排,左六)、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第二排,左二)和一眾嘉賓出席「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頒獎禮。
馬會主席利子厚(後排右六)頒發女子銀碗級別的獎座給國家隊。
馬會主席利子厚與國家隊合照。
今年「七欖」熱潮載譽歸來,馬會很高興連續第四次支持「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並成為官方社區合作夥伴。透過「賽馬會社區七人欖球計劃」一系列的社區活動,讓超過一萬名來自不同年齡層、能力和背景的人士體驗欖球以及多元運動的樂趣,多年來逾三萬人受惠,全城投入體育盛事。
點擊看圖輯
政長官李家超(第二排,左六)、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第二排,左二)和一眾嘉賓出席「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頒獎禮。
馬會主席利子厚(後排右六)頒發女子銀碗級別的獎座給國家隊。
馬會主席利子厚(後排右八)、馬會董事韋安祖(後排左七)及羅啟華(後排左六)與輪椅人士於馬會展區合照。
馬會主席利子厚(右)與輪椅人士參觀場內的馬會展區。
馬會主席利子厚(左)獲「賽馬會社區七人欖球計劃」受惠者致謝。
馬會義工隊CARE@hkjc成員為馬會主席利子厚(右)畫彩繪。
「賽馬會社區七人欖球計劃」早前舉辦「賽馬會精英運動員分享會暨嘉年華」,凝聚社會各界投入體育盛事。
「賽馬會社區七人欖球計劃」早前舉辦「賽馬會精英運動員分享會暨嘉年華」,凝聚社會各界投入體育盛事。
「香港賽馬會青少年體育記者培訓計劃」的學員在「七欖」賽事現場採訪馬會騎師田泰安(左二)。
馬會義工隊組成的「CARE 樂隊」在「七欖」球迷村帶來精彩演出。
馬會董事馮婉眉(後排中)與行政總裁應家柏(左)參觀馬會展區。
馬會義工隊CARE@hkjc成員陪同輪椅人士一起感受「七欖」賽事。
馬會義工隊CARE@hkjc成員陪同輪椅人士一起感受「七欖」賽事。
「賽馬會眾心行善平台」義工帶領「賽馬會七人欖球賽學校導賞團」參觀啟德體育園,增加對欖球運動的認識。
馬會主席利子厚(後排右八)、馬會董事韋安祖(後排左七)及羅啟華(後排左六)與輪椅人士於馬會展區合照。
馬會主席利子厚(右)與輪椅人士參觀場內的馬會展區。
馬會主席利子厚(左)獲「賽馬會社區七人欖球計劃」受惠者致謝。
馬會義工隊CARE@hkjc成員為馬會主席利子厚(右)畫彩繪。
早前的「賽馬會多元運動體驗日」於3月上旬為社區計劃揭開序幕,讓學生獲得嶄新的運動體驗,感受運動帶來的正能量。此外,於3月中舉行的「賽馬會精英運動員分享會暨嘉年華」邀請到九位來自欖球、賽馬、足球、籃球、板球、競技體操、障礙競技和霹靂舞界別的傑出運動員,向現場和網上觀眾分享自身經歷,探討運動共融的意義和重要性,並鼓勵大眾勇於追求夢想。同場的嘉年華設置七個運動主題的攤位,讓中小學生及公眾人士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享受各項運動的樂趣。
「賽馬會社區七人欖球計劃」早前舉辦「賽馬會精英運動員分享會暨嘉年華」,凝聚社會各界投入體育盛事。
「賽馬會社區七人欖球計劃」早前舉辦「賽馬會精英運動員分享會暨嘉年華」,凝聚社會各界投入體育盛事。
「香港賽馬會青少年體育記者培訓計劃」的學員在「七欖」賽事現場採訪馬會騎師田泰安(左二)。
一連三日的「七欖」賽事於啟德體育園舉行,除了上演多場精彩刺激的比賽,「賽馬會社區七人欖球計劃」更為賽事添上色彩。「賽馬會小型欖球表演賽」讓本地欖球小將在啟德體育園主場館對壘,親身參與體壇盛事,大顯身手。
馬會義工隊組成的「CARE 樂隊」在「七欖」球迷村帶來精彩演出。
馬會董事馮婉眉(後排中)與行政總裁應家柏(左)參觀馬會展區。
同時,「賽馬會七人欖球賽學校導賞團」和「賽馬會社區七人欖球賽體驗日」讓學生和基層市民,包括長者和殘疾人士等,入場感受世界級「七欖」賽事。馬會義工隊CARE@hkjc成員亦陪同輪椅人士一起現場體驗賽事,為入場人士提供面部彩繪服務。由馬會義工隊組成的「CARE樂隊」更在「七欖」球迷村舞台上演出,增添現場氣氛。
馬會義工隊CARE@hkjc成員陪同輪椅人士一起感受「七欖」賽事。
馬會義工隊CARE@hkjc成員陪同輪椅人士一起感受「七欖」賽事。
「賽馬會眾心行善平台」義工帶領「賽馬會七人欖球賽學校導賞團」參觀啟德體育園,增加對欖球運動的認識。
現年16歲的Carmen在2024年2月經歷人生中最沉重的打擊—母親因癌症離世,半年間不僅奪走她最親密的依靠,也讓她的世界崩塌。她與父親的疏離、生活的衝突,讓孤單無助的她幾乎迷失方向,甚至一度萌生輕生念頭:「那種痛,是朋友安慰也無法緩解。」Carmen回憶道。像她這樣因喪親而陷入困境的香港青少年並不罕見,他們的成長之路該如何延續?賽馬會「摯伴行」基金,為他們點亮希望,陪伴他們走出陰霾,重拾夢想。
Carmen喪母之痛 世界崩塌
Carmen憶述,這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改變了她的世界:「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母親一直是她最親密的依靠,日常生活主要與媽媽分享,母親離去後,家中只剩下年紀較大的父親。父女平日交流甚少,生活習慣的差異,更讓他們屢生衝突。Carmen感到孤單、無助、迷茫,面對即將來臨的考試,她完全沒辦法專心温習。她坦言沒辦法緩解那種錐心之痛:「即使與朋友傾訴都依然覺得痛苦,痛到我想一度以輕生來解脫。」
對Carmen來說,母親一直是她成長中最親密的依靠,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擊非常大(設計圖片)
賽馬會「摯伴行」基金 填補支援缺口
喪親的傷痛,對這些年輕人來說,不僅是情感的失落,還改變他們的成長軌跡。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的數據,全港有超過8000名18歲以下的受供養兒童及青少年與喪偶單親家長同住,當中很大部分來自基層。喪親的兒童及青少年若沒有得到適切的支援,可能會令他們難以適應突如其來的改變,大量的學術研究顯示,失去父母的兒童和青少年比未經歷喪親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尊和自信心較低,學業成績較差,甚至可能有酗酒或濫藥等問題。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有見及此,撥款1.38億港元,捐助及策劃成立賽馬會「摯伴行」基金。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青年發展及扶貧項目;人才及業界發展)應鳳秀(Winnie)表示,在賽馬會緊急援助基金的個案中,有近兩成家庭包含十八歲以下經歷喪親的孩子,家庭的突變可能會使兒童或青少年受嚴重的心理創傷,影響長遠發展軌跡,加上社會現有服務多聚焦即時危機處理,缺乏對喪親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針對性及持續性的支援,賽馬會「摯伴行」基金就能填補這一服務缺口。
馬會於4月13日「香港賽馬會社群日」宣佈,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審批撥捐14億港元支持五項青年發展計劃,當中包括賽馬會「摯伴行」基金。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右二)、馬會主席利子厚(左二)、馬會副主席廖長江(右一)及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左一)為計劃公佈儀式擔任主禮嘉賓。
制訂個人化成長計劃 長達5年每月最高獲資助2000元
賽馬會「摯伴行」基金,是慶祝香港賽馬會成立140週年撥捐14億港元支持的五項青年發展計劃其中之一,為青年在成長關鍵時期提供支援,助他們建立有韌性的自我意識和確立人生發展軌跡,為未來奠定基礎。
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1.38億港元及策劃的賽馬會「摯伴行」基金,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協助營運,特別製訂兒童及青年「正向軌跡發展框架」,並訓練一隊專責的「軌跡發展經理」,為 18 歲以下經歷喪親而面對成長挑戰的基層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喪親支援服務。計劃不僅止於短期的危機介入,更著眼長遠正向發展。軌跡發展經理還會與他們制定「個人化發展計劃」,提供長達五年、每月最高2000元的資助,協助發展人才資本,建立長遠正向發展軌跡。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青年發展及扶貧項目;人才及業界發展)應鳳秀表示,社會現有服務多聚焦即時危機處理,缺乏對喪親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針對性及持續性的支援,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能填補這一服務缺口。(巴士的報記者攝)
Carmen重建父女情 追逐音樂夢
Carmen便是這項計劃的受益者之一,在學校社工的轉介下,她先到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接受即時善別支援,緩解失去母親的悲痛,再轉介參與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計劃。Carmen與軌跡發展經理林善如(Cynthia)建立長時間的密切聯繫,Cynthia不僅為她提供情緒支援,還耐心傾聽她的需要,除了為她升學選擇提供意見及支持,更協助她與父親改善溝通。
林善如(左一)與Carmen建立長時間密切聯繫,提供情緒支援,協助她改善與父親的溝通。(巴士的報記者攝)
Carmen坦言自己是生活獨立的人,母親離世後,父親有時在家中會「自作主張」做了一些事,讓她感到厭惡,更會冒名火起。但及後發現父親也許正在盡力,默默在家中找機會「彌補」母親角色:「這些想法我以往不會想到,Cynthia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與父親的關係,讓我了解父親的動機,也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漸漸地,父女隔閡減少,爸爸甚至送毛公仔表達關心,讓Carmen感受到久違的溫暖,Carmen亦漸漸找回性格開朗的自己。
另一方面,Cynthia發現Carmen熱愛音樂創作,鼓勵她將興趣融入未來發展藍圖,便透過計劃「軌跡發展基金」每月提供最多2000元,讓她持續地學習音樂創作的知識和技能,逐步向自己的夢想邁進。
「軌跡發展基金」向Carmen提供為期最長達 5 年的持續性經濟支持,用來學習音樂創作知識和技能,鼓勵她將興趣融入未來發展藍圖。(設計圖片)
Cynthia表示,希望計劃能夠陪伴喪親的青少年,讓他們有力量去渡過難關:「我們作為一道橋樑,希望受助人與家庭能再連繫一起,讓他們重回自己的成長軌跡。」Cynthia與Carmen除了不時以即時通訊軟件溝通,兩人相約每一個月見面一次,輕鬆交談。同時Cynthia亦會檢視個案進度,確保她在成長路上不偏離方向。
「我很感激他們,陪我走過最低潮的時刻。」Carmen說,這個計劃亦對她在個人發展方向上給了很大的支援和鼓勵。
賽馬會:長遠支援重塑正向軌跡
Winnie期望計劃可化解喪親兒童及青少年面對的成長危機,所製訂的「正向軌跡發展框架」下,透過「身心健康」、「互信伙伴」、「社會資源網絡」、「個人目標」以及「未來領航能力」五大發展範疇,由專責的軌跡發展經理與他們共同建立可長達五年的「個人化發展計劃」,提供更大力度及持續的支援,建立社會支援網絡及人才資本。Winnie亦希望在一系列支援完結後,他們能更有自信,找到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建立長遠的正向發展軌跡。
基金特別製訂兒童及青年「正向軌跡發展框架」,透過五大發展範疇,由專責的軌跡發展經理與受惠者共同建立可長達五年的「個人化發展計劃」,提供更大力度及持續的支援。(設計圖片)
一站式支援 接受社工及機構轉介個案
賽馬會「摯伴行」基金顧問、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總監陳慕寧(Molly)形容這是「突破性」首次以一站式向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善別服務及後期支援等服務,她又表示計劃服務是全港性,接受由社工及機構轉介的個案。預料計劃的第五年會有10名軌跡發展經理及輔導員,惠及 1000名經歷喪親而面對成長挑戰的基層兒童或青少年及其照顧者。
陳慕寧形容賽馬會「摯伴行」基金是「突破性」首次以一站式向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善別服務及後期支援等服務。(巴士的報記者攝)
Molly又形容計劃是受惠者成長歷程大海中的明燈:「他們作為人生帆船的掌舵人,我們最希望能指引他們的前路,引領他們經歷喪親之痛,好好表達自己,不要留有遺憾,繼續好好掌舵人生的帆船。」
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