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行李」古時指出行的使者

歷史長河

「行李」古時指出行的使者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行李」古時指出行的使者

2017年01月07日 00:15

去旅行玩到盡,香港人多數行李也被「戰利品」塞到盡一盡。「行李」是出門時所攜帶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叫「行李」呢?


我們說的「行李」,本來應該寫作「行理」。《左傳·昭公十三年》載:「行理之命,無月不至。」杜預注:「行理,使人通聘問者。」,顧名思義出使的使者被稱為「行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設有「行人」一職,掌管朝覲聘問的官員,後來就和「行理」一樣用作使者的通稱。《國語·周語》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韋昭注:「理,吏也;逆,迎也,執瑞節為信而迎之。行理,小行人也。」按照韋昭的解釋,「理」應該是「吏」字,「行理」應該寫作「行吏」,「行吏」即出使的官吏,這樣就更易理解了。

明代《王瓊事蹟圖冊》描繪才子王瓊上京赴考情況 (網上圖片)

明代《王瓊事蹟圖冊》描繪才子王瓊上京赴考情況 (網上圖片)

在學術界中,有人亦認為「理」和「李」是通假字,清末民初史學家章炳麟著有《官制索隱》就持有這說法,另唐時的宗正少卿李濟翁,著有的《資暇集》也認為「李」是「使」的訛誤,「行李」本來應該寫作「行使」,即出行的使者。

最早使用「行李」一詞的就是《左傳·僖公三十年》,曰:「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杜預注:「行李,使人。」清朝學者郝懿行在《證俗文》中解釋得最為明白:「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除了使者的意思,「行李」還可以用作動詞,即出使。《魏書·宗欽傳》載:「頃因行李,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宋代進士葉適的《送戴料院》也載:「世路豈雲極,念子行李頻。」,這裡的「行李」都是出使的意思。

漢唐以後,「行李」開始指行旅,有時也指行旅之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之女蔡文姬,所著《胡笳十八拍》中寫及:「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唐代詩人杜甫也有《贈蘇四徯》曰:「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這裡的「行李」指行旅。元代使者傅若金的《送張秀才北上時將赴海》曰:「身逐征帆赴海涯,道逢行李問京華。」,這裡的「行李」則指行旅之人。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旅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旅 (網上圖片)

據了解大約從明朝起,「行李」開始演變為出門旅行所攜帶的東西,這個意思就此固定了下來,一直今天。

南韓1名女子近來在濟州島櫻花節攤位買了炒血腸,僅僅6塊血腸就向她收了2.5萬韓元(約135港元),讓她氣得在社交平台上傳照片並感嘆自己被騙錢。

網民懷疑主辦單位收取佣金 不出面阻止亂收錢

據《YTN》報導,這名女子在Threads上抒發不滿的心情後,引來不少民眾留言,認為這些宰客業者根本是傷害濟州島的形象,有人直說真的不應該消費,等到都沒有客人光顧後業者才知道要改善;也有人懷疑主辦單位是收了佣金,才不出面阻止亂收錢的事情。

1根粟米及1袋烤栗子售價分別為27港元及54港元

1名也在濟州島櫻花節被宰的網民透露,那些攤位1根粟米賣到5000韓元(約27港元)、1袋烤栗子1萬韓元(約54港元)、烤肉串1.3萬韓元(約70港元)、兒童氣球2萬韓元(約108港元),這樣的價錢真的很不合理。

濟州。示意圖

濟州。示意圖

濟州島曾成立應變委員會 情況卻沒改善

據了解,去年也有南韓YouTuber去濟州島龍頭岩買海鮮被騙錢,一時之間引起軒然大波,濟州島連忙成立應變委員會並接受遊客舉報,但情況明顯沒有改善。

血腸。示意圖

血腸。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