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子」陳易希憑著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即使會考成績未算「標青」,2006年破格獲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取錄。十年過去,當年負責處理陳易希入學申請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陳文新稱,香港的教育制度在「工程」這方面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主辦,香港科技園及科大鵬程青年工程師學苑協辦的「IEEE電子技能挑戰賽」舉辦首屆活動,陳文新教授擔任比賽的委員會主席,他希望能令大家重新關注「電子」。「近30年,無疑電子是科技進步不可缺少的一環。雖然香港有不少科技比賽,但學生往往過於著重可觀性,忽略了一些很實在的技巧。近年我們開始推廣電子電路的教育,希望能重新燃點起小朋友對電子的有興趣。」
眼見香港各所大學的工程學系慘成「水泡科」,報讀人數也越來越少,陳教授也十分無奈。事實上,電子電路是很生活化的東西,陪伴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左近。學會了建構電路的基本知識,你會知道怎樣解決燈膽閃爍。懂得運用簡單的線路,連電子琴都可以建構出來。
今次約有70名中小學生參加比賽,不少也是第一次接觸電路板。經過主辦單位安排的課程,他們已經懂得建構簡單的電路,而且對「砌電路」產生濃厚的興趣。「很多時候小朋友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追求知識的動力,但偏偏現今的教育制度卻做不到。」陳教授指出,大學教育很實用,相反中小學課程就相對比較沉悶,所以要做的是將知識變得有趣,令小朋友主動學習。
要學生主動學習,說得容易,但應該如何實行?陳教授說外國很多地方以「反工程」理論教學,認為香港絕對應該仿效。「香港的教育制度要先讓小朋友學數學,到中學對著sin cos 等的概念,往往令學生摸不著頭腦。而考試會考到的物理,在生活中也很少機會用到,更不要說產生興趣。相反,我們在做的是要令電路變得有趣,小朋友一開始不需要明白當中的道理。當他學會了建構電路後,他自然會好奇,這個時候再告訴他物理原理。當他知道『為什麼』後,再學習數學,令電路更加精準,這樣一來,效果便會截然不同。」
「摘星之子」陳易希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好例子。當年要破格錄取陳易希,陳教授有份參與其中,他說陳易希是一個很特別的小朋友。「他早在中一二就對電子習作很有興趣,他會靠自己去摸索,不需要老師的教導,所以主動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比賽現場充分體現陳教授「主動學習」的理念。比賽分三個回合,參賽者要鬥快建構完成電路圖所展示的電路,成功者將進入下個回合。不少同學雖然已經出局,但仍然坐在比賽場地的後方研究下一回合的電路,也樂於與評判們討論不同的建構方法。有落敗同學甚至比參加者更快更準確地完成最後一個回合的電路板,在他隨即臉上露出了一副「我雖然輸了比賽,但我贏了自己的樣子」。
香港的比賽是第一步,陳教授希望比賽可以衝出香港,將電子的樂趣和「主動學習」的理念宣揚得更遠。
場地提供:香港科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