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關羽斬貂蟬」這個故事,講述曹操為拉攏關羽,將當時天下第一美女貂蟬送給他。貂蟬向關羽獻媚,但關羽不單不為所動,還將他斬殺,營造出關羽真英雄的氣慨。

影視中的關羽和貂蟬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關羽和貂蟬 (網上圖片)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便曾看過「關羽斬貂蟬」這個劇目,還作詩去形容一番,他於《見有演〈關候斬貂蟬〉傳奇者,感而有述詩》這樣描寫貂蟬:「一朝事勢異,改服媚其仇。心心托漢壽,語語厭瘟候。」在劇目中,關羽見貂蟬對他有意思,反而大怒,「忿激義鶻拳,眥裂丹鳳眼」,最終還殺了她,以證明英雄也可過美人關。

關羽在粵劇中的形象。(網上圖片)

關羽在粵劇中的形象。(網上圖片)

「斬貂蟬」的劇情,可見於很多戲曲創作當中,包括京劇《斬貂蟬》、《月下斬貂蟬》、元雜劇《關大王月夜斬貂蟬》等,版本很多,細節略有不同。當中一個版本甚至說,關羽為了讓這位絕色天香的貂蟬,不會因為在戰亂中為他人所玷污,因而殺了她。套用了現在的價值觀,關羽當真是非常「大男人」。

當年關羽月下釋貂蟬的海報。(網上圖片)

當年關羽月下釋貂蟬的海報。(網上圖片)

不過,貂蟬的命運亦不是一定以死收場,近代的粵劇《關公月下釋貂蟬》,故事下半部則剛好相反,說關羽拒絕賞賜後,曹操欲處斬貂蟬,貂蟬聞之悲慟,關羽其後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地送了她前往淨慈庵,削髮為尼。這個故事,為關羽的英雄形象,多添一點溫柔,減少一點戾氣。

事實上,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抑或是元代話本《三國誌平話》,都沒有這段歷史片段,更甚的是,關羽和貂蟬應該是素未謀面。明代祁彪佳《遠山堂劇品》導有四折北雜劇《斬貂蟬》,引《莊岳委談》:「《斬貂蟬》不經見。自是委巷之談。」可見這段故事,只是民間杜撰出來的。

關羽的形象,已由人提升至神的地位。(網上圖片)

關羽的形象,已由人提升至神的地位。(網上圖片)

至於為何會有這樣的故事出現,說到底,都是為了強化關羽忠義千秋的形象。尤其貂蟬離間董卓和呂布的行為雖然是為了匡扶漢室,始終難逃「紅顏禍水」的惡名。因此,民間創作中,便借用了仁勇忠信的關羽,來殺死禍國殃民的貂蟬,某程度代表了一種民間的道德信仰。另外,歷代皇帝都給關羽加封,將關羽捧成為了關聖帝君,而拒絕「女色」正好可以印證關羽的崇高的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