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貴州,一定不能錯過去看「天眼」,它是現今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位於貴州省平塘縣的,已於去年9月建成,同時向遊客開放,每天限額接待兩千人。毛拍手從貴州省省會貴陽市坐兩個多小時車到平塘,就是要一睹「天眼」真身。
天眼極其壯觀
「天眼」口徑500米,由四千多塊三角形反射面板拼裝而成,約30個足球場那麼大,比原先世界第一的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300米口徑)更大。鐵金剛007電影《金眼睛》就是在阿雷西博望遠鏡取景,若然你覺得電影中的「大鑊」十分震憾,中國的「天眼」更加壯觀。
天眼原先是聯合國一個項目,委托中國去做,聯合國原本可以出資10億,但後來中國經內地科學家研究後,覺得中國有實力自己去做,就自行動用國家經費去建設。試想想建一個能接收137億光年距離電磁信號的望遠鏡,可以遠超10萬光年的銀河系邊沿,是何等科學,又是何等浪漫的事情?
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1609年用天文望遠鏡,發現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環形山,成為利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的先行者。
中國天文學長期落後,主要因為望遠鏡設備落後。二戰後射電天文學興起,以射電望遠鏡觀測太空,突破了過去光學望遠鏡的局限,後來就接連發現類星體、脈衝星、星際分子和微波背景輻射四大天文發現,中國一直在做觀眾。
如今中國的「天眼」啟用後,就一下子跳升到天文學上的前列。科學家形容「天眼」的靈敏度,等如有人在月球上打手提電話,「天眼」也可以看到。中國有了天眼後,看到137億光年的宇宙邊沿,可以探索宇宙起源,追尋外星訊息。而「天眼」的首批觀測目標,定在直徑10年的銀河系邊緣,看到這個距離,已可以探究恆星起源的秘密。
要在遊客中心寄存手機
坐車到天眼景區只要50元
要親睹「天眼」也要費一點勁。為確保射電望遠鏡觀測太空工作不受干擾,望遠鏡方圓5公里核心區被列為「靜默區」,不能攜帶手機、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但可以租用菲林相機。參觀者在遊客服務中心寄存手機,再乘坐專用專車前往景區,車程22公里。坐車到天眼景區收費50元人民幣,參觀天文體驗館也收50元門票,即是花100元就可暢遊「天眼」景區。
從景區山腰開始徒步登山,攀爬700多級台階,才抵達觀景台。盛暑登山,難免大汗淋漓。走到三層的觀景台,大家爭著走上去俯瞰「天眼」雄姿,看到之後,只能用「震撼」兩字來形容。
導遊介紹很有名的美國哈勃望遠鏡裝在太空,它不受大氣層影響,但它是光學望遠鏡,要有光才看到。而中國的天眼是射電望遠鏡,只要有無線電信號就可以觀察得到,可以「看」得更遠。射電望遠鏡通過收集來自太空的各種電磁波信號來進行天文觀測,再根據需要把收集到的信號轉換成可視圖像。射電望遠鏡的信號聚集原理從外太空來的電磁波經過精確的鏡面反射後,集中到大鑊中間的饋源上。
天眼的底部
從外太空遠道而來的電磁波信號強度都不怎麼強,甚至可以說很弱。因此作為太空電磁信號接收機的射電望遠鏡需要有極高的靈敏度。
體驗館內的黑洞體驗
因為地球會自轉,天眼要不斷變形,才能追踪觀測的天體目標。中國專家運用了自主發明的主動變形技術,用8895根鋼索和大鑊面上的4450個反射單元,組成了球冠型索膜結構,通過控制這些鋼索,就能令大鑊連續變形,以跟蹤天體,令「天眼」的靈活性大大超越外國只能接收固定區域訊息的射電望遠鏡。我們在參觀時,就目睹「天眼」變形追踪目標。
「天眼」建成後,確保中國在未來20年都有世界一流的天文觀測設備。中國正在一步一步走上世界創新科技的前沿。在貴州看「天眼」,的確不枉此行。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全球拭目以待,持續兩天在瑞士日內瓦的中美貿易會談結束,出乎意料的是,雙方均宣布取得「重大進展」。此次中美日內瓦貿易談判的進展無疑是正面的,為雙邊貿易關係帶來新曙光。惟談判過程是否一帆風順、關稅調整幅度、協議執行落實、美方政策的連貫性等,都有待雙方進一步協商解決。
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當地時間11日晚在出席中方代表團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時表示,此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達成重要共識,並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
何立峰說,經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會談富有成效,邁出了透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的重要一步,為進一步彌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中美雙方將於當地時間星期一(12日)發表聯合聲明。
何立峰表示,中美經貿關係既對兩國意義重大,也對全球經濟穩定與發展有重要影響。中方願同美方一道,積極落實今年1月17日兩國元首通話重要共識,本著解決問題的務實態度,坦誠對話、平等協商、管控分歧,深挖合作潛力,拉長合作清單,做大合作蛋糕,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取得新的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已透露談判有「巨大進展」。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會談取得實質進展,但未透露細節;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則形容,兩日會談非常具建設性,美中之間的分歧或者並非如想像般那麼大,與中國達成的協議將有助美國削減削高達一萬兩千億美元的貿易赤字。
這次談判在瑞士日內瓦郊區哥洛尼的瑞士常駐聯合國大使官邸進行,地點定在第三國,為談判提供了相對中立的環境,這項安排充分彰顯了中美關係的平等屬性,印證了中方始終堅持的談判原則──即必須在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推進對話與合作,拒絕任何不平等、脅迫性的談判模式。
特朗普上星期六在社交網絡表示中美雙方就「全面重啟」進行了友好且富有建設性的談判,還稱取得巨大進展,卻未透露細節,讓人摸不着其「全面重啟」的意思。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星期日接受傳媒訪問時指,美國與中國進行經貿高層會談,目的是重建對話,緩解兩國之間的緊張;即使美國稍後與貿易夥伴達成協議,在可見將來都會維持對進口商品的10%基準關稅。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指,中國非常渴望與美方磋商,重建雙方的貿易關係;又透露繼上星期同英國達成貿易協議後,最快本周會公布更多貿易協議,每一份都是度身定造。
但美方在關稅問題上態度一直搖擺不定,特朗普表示把對華關稅下調至80%「看來合適」,部分美媒又指美方可能同意下調至60%以下,但白宮隨後強調特朗普基本立場不變。
而此前白宮經濟顧問哈賽特稱中方「非常非常急切」希望重塑貿易關係,這種說法與中方立場有異。中方一直秉持透過對話協商解決經貿問題的態度,但絕非如美方所描述那般急切。
《人民日報》也曾發表評論,暗示中美關稅談判難以一蹴而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事實上,在談判開始前,美方都還不忘搞小動作。有「知情人士」向彭博社吹風,說美方已經擬定了一份「願望清單」,準備在瑞士見面的時候拿出來跟中方談。其中,美方最迫切想要談出成果,就是希望中方放鬆稀土出口限制,為達成這個目標,特朗普團隊已提前表態,願意「大幅降低對華關稅」。
《華盛頓郵報》4月底報道,美方的稀土庫存最多能再撐2個月,快要徹底消耗。美國開始全世界搜刮關鍵礦產,如跟剛果金討論礦產合作,施壓烏克蘭達成礦產協議、乃至簽署行政令授權美國企業跑去公海去採礦等。
惟關鍵礦產和稀土不是挖出來就能直接使用,中國最擅長的領域,從來不是挖稀土,而是提煉稀土;美國能源部預計至少需要投入3000億美元、花費至少10年,才能看見初步成果。特朗普一邊不想輕易對華屈服,一邊又頂不住國內壓力,最終才會在稀土問題上主動示弱,希望中方手下留情,對美國網開一面。彭博社報道指,美國已經做好了大幅降低關稅的準備,看起來好像特朗普做了多大讓步。但實際情況是特朗普「自導自演」加關稅,若然在此基礎上說要降低關稅,還擺出巨大讓步的姿態,令人質疑是否真有誠意。
所以,在彭博社吹風後,中方即宣布,要嚴打戰略礦產走私。5月9日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組織多部門召開會議,聚焦「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專項活動」。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赫夫鮑爾直言,磋商雖對貿易和金融市場是積極信號,但中美貿易要重回正軌困難重重,他舉例,145%的關稅極具阻斷性,即便降至70%或80%,中美貿易規模也可能大幅縮水。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關係專業副教授張學昆表示,關稅調整幅度、協議執行落實、及美國政策的連貫性等問題,都有待雙方進一步協商解決,中美這兩大經濟體在貿易上是攜手走向共贏,還是在曲折中繼續博弈,答案尚未完全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