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遇到這個情形,當我們正講到某個人,那人就突然現身。這時,我們總會講一句「一講曹操,曹操就到!」這句話,也有個「爛gag」可以分享一下:「世界上跑得最快是誰?」答案就是曹操,因為「一講曹操,曹操就到」。內地也有一家名為「曹操跑腿」的代辦公司,足以形容自己公司的理念。至於為什麼我們要說「曹操」而不是其他人?典故從何來?

影視中的曹操 (網上圖片)
民間普遍的說法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李傕與郭汜劫駕時,漢獻帝劉協一度脫離險境,然而李郭合兵追捕獻帝。這時,有人獻計推薦曹操,說他平剿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然而,信使未出時,李郭的聯軍就殺到了。眼看走投無路,最終曹操派出的夏侯惇率軍救駕,擊潰李郭聯軍,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說曹操,曹操就到」之說。不過,這個「曹操主動前來救駕」的民間說法,與《三國演義》內容稍有不同。

網上圖片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呂奉先乘夜襲徐郡」一章中說,曹操在討伐平亂有功,曾任東郡太守。當時山東黃巾又起,他與濟北相鮑信共同討伐,招安降兵三十餘萬。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為鎮東將軍。董承、楊奉護駕至洛陽後,仍擔心李催、郭汜來犯,故奏請獻帝,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操接旨後,盡起山東之兵,趕來洛陽護駕。剛到洛陽城外,適逢李催、郭汜領兵來攻洛陽。所以《演義》中的「一講曹操,曹操就到」是「曹操被動前來救駕」的。

影視中的曹操救駕 (網上圖片)
至於曹操這個典故還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演義》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一章中,曹操在濮陽與呂布作戰時,中了陳宮之計,倉皇敗逃,火光中正撞見呂布挺戟躍馬而來,曹操以手掩面,加鞭縱馬超過呂布。呂布從後面拍馬趕來,將戟在曹操頭盔上一擊,問:「曹操何在?」曹操反指說:「前面騎黃馬者是他。」呂布聽說,棄了曹操,縱馬向前追趕。
明末清初文人毛宗崗評說道:「見了曹操,反問曹操,舍卻曹操,別趕曹操。諺云:『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當面錯過,豈不好笑?」

影視中的曹操 (網上圖片)
至於第二個解釋,其實是指「一講曹操,曹操就到」在於形容曹操耳目眾多,動作迅速,無所不在,因此隨時都可能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必須小心提防。明代出現的《三國演義》,將東漢時期的曹操塑造成了一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奸臣形象。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更將他的品性刻畫得入木三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