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考古不是《奪寶奇兵》 中大女生親睹古羅馬文物

考古不是《奪寶奇兵》 中大女生親睹古羅馬文物

考古不是《奪寶奇兵》 中大女生親睹古羅馬文物

2018年04月02日 09:00

遠赴澳洲親身接觸古羅馬時期印章戒指的中大女生笑言:「不少人以為考古就是《奪寶奇兵》要掘墳墓。」

中大人類學系四年級生趙嬿鎔有幸在澳洲悉尼博物館實習。

中大人類學系四年級生趙嬿鎔有幸在澳洲悉尼博物館實習。

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令人着迷,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四年級生趙嬿鎔曾於澳洲悉尼大學內的博物館實習十周,協助整理文物館藏,過程中見過不少珍貴寶藏,當中發掘自意大利南部、追溯至古羅馬時期的印章戒指,可在文件上蓋印,等同簽名作記認。

中大人類學系於二零一六學年設考古學副修,曾修讀相關課程的趙嬿鎔稱,一直都想到外國學習考古,因本港土壤、氣候所限,所掘出來的文物以陶瓷為主,但在外國掘出的可能有骸骨。

澳洲悉尼大學 (資料圖片)

澳洲悉尼大學 (資料圖片)

她早前赴悉尼的「The Nicholson Museum」實習,親身參與該館的古羅馬及古埃及時期展覽工作;又協助記錄館內文物,存入數碼化資料庫,從中學會判斷文物歷史蹤迹,更有機會接觸古羅馬時代的文物,其中令她最印象深刻的是一枚枚印章戒指,印章刻有不同圖案,「當時覺得好震撼,原來以前的人以戒指印證自己的身分。」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趙嬿鎔亦曾到本港的西貢鹽田仔考古發掘,她認為本港鮮有考古學相關課程,中學生亦欠缺接觸機會,「唯一與考古有關的中學科目只有地理科;不少人受電影文化影響,以為考古就是《奪寶奇兵》要掘墳墓。」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她稱本港蘊藏豐富歷史文物古迹,如興建港鐵沙中綫土瓜灣站時,就發現宋代古井及出土文物,但社會氛圍始終未成,要有更多大眾教育,推廣考古及保育意識。

以色列3歲女童尼贊(Ziv Nitzan)與家人一同前往位於貝特謝梅什附近的阿西加(Tel Azeka)考古遺址旅行時,意外發現了一塊特殊的石頭,竟是有3800年歷史的「聖甲蟲護身符」。

以色列3歲女童遊遺址「撿到寶」

以色列3歲女童尼贊(Ziv Nitzan)與家人一同前往位於貝特謝梅什附近的阿西加(Tel Azeka)考古遺址旅行時,在步道上注意到一塊石頭的外觀異常,家人隨後通報以色列文物局。

經鑑定石頭是來自青銅器時代的護身符

《耶路撒冷郵報》報導,文物局的專家鑑定後表示,這塊石頭是來自青銅器時代的護身符,擁有約3800年的歷史。該護身符上印有聖甲蟲圖案,是古埃及文化中神聖象徵,代表新生和創造神的化身。聖甲蟲護身符通常出現在墳墓、公共建築和私人住所中,並代表著當時的宗教信仰或社會地位。

揭迦南埃及文化交流證據

此發現吸引考古學界的關注,尼贊的家人也因為及時報告這一重大發現而獲得以色列文物局頒發感謝狀。尼贊發現的護身符將與同一時期的其他考古發現一同在以色列國家考古學園區展出。 阿西加遺址除了擁有深厚的歷史背景,也與聖經中的大衛與哥利亞故事有關,是一個著名的考古地點。考古學家莉普希茨(Lipschits)表示,尼贊發現的聖甲蟲護身符是迦南與埃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證據,顯示兩地在當時的緊密聯繫。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FB圖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FB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