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考古不是《奪寶奇兵》 中大女生親睹古羅馬文物

考古不是《奪寶奇兵》 中大女生親睹古羅馬文物

考古不是《奪寶奇兵》 中大女生親睹古羅馬文物

2018年04月02日 09:00

遠赴澳洲親身接觸古羅馬時期印章戒指的中大女生笑言:「不少人以為考古就是《奪寶奇兵》要掘墳墓。」

中大人類學系四年級生趙嬿鎔有幸在澳洲悉尼博物館實習。

中大人類學系四年級生趙嬿鎔有幸在澳洲悉尼博物館實習。

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令人着迷,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四年級生趙嬿鎔曾於澳洲悉尼大學內的博物館實習十周,協助整理文物館藏,過程中見過不少珍貴寶藏,當中發掘自意大利南部、追溯至古羅馬時期的印章戒指,可在文件上蓋印,等同簽名作記認。

中大人類學系於二零一六學年設考古學副修,曾修讀相關課程的趙嬿鎔稱,一直都想到外國學習考古,因本港土壤、氣候所限,所掘出來的文物以陶瓷為主,但在外國掘出的可能有骸骨。

澳洲悉尼大學 (資料圖片)

澳洲悉尼大學 (資料圖片)

她早前赴悉尼的「The Nicholson Museum」實習,親身參與該館的古羅馬及古埃及時期展覽工作;又協助記錄館內文物,存入數碼化資料庫,從中學會判斷文物歷史蹤迹,更有機會接觸古羅馬時代的文物,其中令她最印象深刻的是一枚枚印章戒指,印章刻有不同圖案,「當時覺得好震撼,原來以前的人以戒指印證自己的身分。」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趙嬿鎔亦曾到本港的西貢鹽田仔考古發掘,她認為本港鮮有考古學相關課程,中學生亦欠缺接觸機會,「唯一與考古有關的中學科目只有地理科;不少人受電影文化影響,以為考古就是《奪寶奇兵》要掘墳墓。」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她稱本港蘊藏豐富歷史文物古迹,如興建港鐵沙中綫土瓜灣站時,就發現宋代古井及出土文物,但社會氛圍始終未成,要有更多大眾教育,推廣考古及保育意識。

在古羅馬競技場以及古羅馬帝國各地城市的圓形劇場中,角鬥士表演不僅是人類之間的對決,現有證據顯示,他們也曾和動物展開生死鬥爭。

角鬥士或遭獅子撕咬

據路透社報導,科學家現已確認,在英國英格蘭約克市(當時稱為埃伯拉肯)附近的一處被認為是角鬥士墓地的地方,一名男性骨骼上的骨盆上有咬痕,這些咬痕是由大型貓科動物,可能是獅子所造成。

死時年齡約在26至35歲之間

這名男子生活在西元3世紀,埃伯拉肯當時是羅馬不列顛尼亞行省北部的主要城市和軍事基地。這名男子死時年齡約在26至35歲之間,而這些咬痕提供了線索,表明他可能死於競技場。

巨大的牙齒刺穿軟組織並進入骨骼

研究的主要作者、愛爾蘭美努斯大學的法醫人類學家湯普森(Tim Thompson)表示:「我們在這裡看到了穿刺和扇形痕跡,顯示巨大的牙齒刺穿了軟組織並進入骨骼。」

提供古羅馬時期人類與動物搏鬥的第一個直接實證證據

湯普森說:「我們認為這不是致命傷,因為這種傷勢可能是可以存活下來的。對於這麼大型的貓科動物來說,傷口位置也很不尋常,我們認為這顯示是在拖曳一個已經失去行動能力的人。」

AP圖片

AP圖片

研究人員表示,這具男性骨骼提供了古羅馬時期人類與動物搏鬥的第一個直接實證證據。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