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赴澳洲親身接觸古羅馬時期印章戒指的中大女生笑言:「不少人以為考古就是《奪寶奇兵》要掘墳墓。」
中大人類學系四年級生趙嬿鎔有幸在澳洲悉尼博物館實習。
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令人着迷,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四年級生趙嬿鎔曾於澳洲悉尼大學內的博物館實習十周,協助整理文物館藏,過程中見過不少珍貴寶藏,當中發掘自意大利南部、追溯至古羅馬時期的印章戒指,可在文件上蓋印,等同簽名作記認。
中大人類學系於二零一六學年設考古學副修,曾修讀相關課程的趙嬿鎔稱,一直都想到外國學習考古,因本港土壤、氣候所限,所掘出來的文物以陶瓷為主,但在外國掘出的可能有骸骨。
澳洲悉尼大學 (資料圖片)
她早前赴悉尼的「The Nicholson Museum」實習,親身參與該館的古羅馬及古埃及時期展覽工作;又協助記錄館內文物,存入數碼化資料庫,從中學會判斷文物歷史蹤迹,更有機會接觸古羅馬時代的文物,其中令她最印象深刻的是一枚枚印章戒指,印章刻有不同圖案,「當時覺得好震撼,原來以前的人以戒指印證自己的身分。」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趙嬿鎔亦曾到本港的西貢鹽田仔考古發掘,她認為本港鮮有考古學相關課程,中學生亦欠缺接觸機會,「唯一與考古有關的中學科目只有地理科;不少人受電影文化影響,以為考古就是《奪寶奇兵》要掘墳墓。」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她稱本港蘊藏豐富歷史文物古迹,如興建港鐵沙中綫土瓜灣站時,就發現宋代古井及出土文物,但社會氛圍始終未成,要有更多大眾教育,推廣考古及保育意識。
德國科學家近日在巴伐利亞州挖掘出一具保存完整的翼龍化石,距今約1.47億年,有助於揭開史前飛行爬蟲類演化之謎,新發現物種被命名為「巴伐利亞劍尾龍」(Skiphosoura bavarica)。
德國驚現1.47億年前翼龍化石
據外媒報導,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霍恩(David Hone)表示,這隻翼龍擁有約2米的翼展,頭骨長約25厘米,鼻部前端有骨質突起,口中長滿尖銳的牙齒。牠生活在侏羅紀末期,是早期長尾翼龍向後期短尾翼龍過渡的重要物種。
這具於2015年出土的化石極為珍貴,幾乎每一塊骨頭都以立體形態保存,而非如一般化石般被壓扁。霍恩解釋說:「翼龍的骨骼非常脆弱,因為骨頭很薄,所以通常會碎裂或被壓扁。」
巴伐利亞劍尾龍或是當時生態系統中體型最大的飛行生物之一
研究表明,巴伐利亞劍尾龍可能是當時生態系統中體型最大的飛行生物之一。霍恩指出:「牠的牙齒又長又尖,主要用於刺穿和抓住獵物,可能以蜥蜴、小型哺乳動物、大型昆蟲和魚類為食,生活在內陸,也許是森林地區。」
翼龍在6600萬年前因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
翼龍是恐龍的表親,也是地球上首批進化出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比鳥類早1.5億年、比蝙蝠早約5000萬年。牠們在6600萬年前因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
填補翼龍演化史上重要空白
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菲奇(Adam Fitch)指,巴伐利亞劍尾龍在翼龍家族樹中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位置,連結了早期達爾文翼龍(Darwinopterans)和後來的翼手龍類群(Pterodactyloids)。這一發現填補了翼龍演化史上的重要空白。
倫敦瑪麗王后大學官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