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赴澳洲親身接觸古羅馬時期印章戒指的中大女生笑言:「不少人以為考古就是《奪寶奇兵》要掘墳墓。」
中大人類學系四年級生趙嬿鎔有幸在澳洲悉尼博物館實習。
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令人着迷,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四年級生趙嬿鎔曾於澳洲悉尼大學內的博物館實習十周,協助整理文物館藏,過程中見過不少珍貴寶藏,當中發掘自意大利南部、追溯至古羅馬時期的印章戒指,可在文件上蓋印,等同簽名作記認。
中大人類學系於二零一六學年設考古學副修,曾修讀相關課程的趙嬿鎔稱,一直都想到外國學習考古,因本港土壤、氣候所限,所掘出來的文物以陶瓷為主,但在外國掘出的可能有骸骨。
澳洲悉尼大學 (資料圖片)
她早前赴悉尼的「The Nicholson Museum」實習,親身參與該館的古羅馬及古埃及時期展覽工作;又協助記錄館內文物,存入數碼化資料庫,從中學會判斷文物歷史蹤迹,更有機會接觸古羅馬時代的文物,其中令她最印象深刻的是一枚枚印章戒指,印章刻有不同圖案,「當時覺得好震撼,原來以前的人以戒指印證自己的身分。」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趙嬿鎔亦曾到本港的西貢鹽田仔考古發掘,她認為本港鮮有考古學相關課程,中學生亦欠缺接觸機會,「唯一與考古有關的中學科目只有地理科;不少人受電影文化影響,以為考古就是《奪寶奇兵》要掘墳墓。」
《奪寶奇兵》劇照 (網上圖片)
她稱本港蘊藏豐富歷史文物古迹,如興建港鐵沙中綫土瓜灣站時,就發現宋代古井及出土文物,但社會氛圍始終未成,要有更多大眾教育,推廣考古及保育意識。
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家雷赫(David Reich)領導的最新DNA研究發現,全球80億人口中約有一半的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約5000年前生活在今天烏克蘭境內的顏那亞人(Yamnaya)。
研究啊確定:顏那亞文化起源於烏克蘭的米海利夫卡
據外媒報導,研究團隊分析了450個歐洲史前DNA樣本和1000個已知的古代樣本,確定顏那亞文化起源於今天烏克蘭的米海利夫卡(Mykhailivka)。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來自伏爾加河的族群與當地人融合,形成了顏那亞文化,並向歐洲和亞洲擴張,成為印歐語系發展的關鍵推動力。
DNA證據顯示:顏那亞人的到來通常伴隨當地男性基因的消失
研究顯示,顏那亞人的騎馬技術和輪式馬車帶來了巨大優勢,使他們迅速征服廣大領土。他們使用「庫爾幹」(kurgans)土墩來掩埋死者,這些墓葬成為了研究顏那亞文化的重要線索。此外,DNA證據表明,顏那亞人的到來通常伴隨當地男性基因的消失,顯示其擴張過程具有強烈的征服性質。
驗證印歐語系假說
這項研究也驗證了18世紀語言學家瓊斯(Sir William Jones)提出的印歐語系假說,證實包括英語、俄語、拉丁語和梵語在內的數百種語言源自顏那亞人。然而,一些學者認為,基因證據仍不足以完全確定語言傳播路徑,顯示學術界對此仍存在爭議。
顏那亞人體型比當時其他族群高大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顏那亞人可能攜帶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在征服過程中無意間傳播疾病,削弱對手的戰力。DNA也顯示,顏那亞人的體型比當時其他族群高大,這或許與他們的肉類和乳製品飲食有關。顏那亞人的後裔之一雅利安人(Aryans)影響了印度和伊朗文化,但在20世紀被種族主義者曲解。雷赫強調,歐洲人的基因是多個族群融合的結果,人口流動和改變在歷史上一直持續不斷。
在保加利亞發掘中發現的顏那亞人墓葬。(Nature期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