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變法,令到秦國強大起來。由於變法取消了貴族的特權,規定重新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很多貴族因此失去了無功受祿的特權,對商鞅十分不滿。但在秦孝公支持下,貴族雖懷恨在心,仍然毫無辦法。
商鞅 (網上圖片)
變法過程中,太子的老師觸犯了法律。商鞅為了新法能得以實施,大公無私,在請示孝公,依法嚴厲地作了公正處置。太子即使為老師說情,但無濟於事,因此對商鞅開始恨之入骨。
作法自斃 (網上圖片)
孝公駕崩後,太子嗣位,史稱惠文王。貴族們知道惠文王痛恨商鞅,便紛紛製造流言蜚語,並誣陷商鞅謀反。惠文王為報恩師之仇,於是下令逮捕商鞅,在全國通緝他。
秦始皇便借助商鞅變法,統一天下。(網上圖片)
商鞅知道事態嚴重,連夜趕行,想逃離秦國,不過,到了邊境的關卡,被守關軍士攔住,聲稱:「商君有令,黃昏後非公事不得出城。」商鞅無奈下,便到投宿住店。
不過,客棧的老闆說,商君下了法令,不可讓來歷不明的人投宿,否則會遭殺頭的。商鞅當然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於是走出旅店,仰天長歎:「我這是作法自斃呀!」商鞅被捉住後,結果被處死。
後來,人們便以「作法自斃」,用來形容一些人做了一些事情後,帶給自己麻煩,吃盡苦頭。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