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曲水流觴:古代文人的雅集與現代復興

史空穿梭

曲水流觴:古代文人的雅集與現代復興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曲水流觴:古代文人的雅集與現代復興

2025年04月18日 20:00

曲水流觴是一古老遊戲,最早與上巳節的祓禊儀式相關。玩法是將酒杯放置在彎曲的水渠上,讓酒杯隨水流漂流,當酒杯停在某人面前時,該人便取杯飲酒。這種活動不僅是飲酒的樂趣,還結合了詩歌創作,參與者在飲酒的同時即興作詩,增添了遊戲的文雅氛圍。

「以文會友」的遊戲

這種遊戲源於周代的祓禊儀式,這是一種用水洗滌身體以去除不祥的祭祀活動。漢代時,這一習俗演變為在水邊宴飲的活動,並逐漸發展成為曲水流觴的遊戲形式。王羲之《蘭亭集序》記錄一群文人雅士進行曲水流觴(原文為流觴曲水),在飲酒助興之下創作出千古流傅的《蘭亭集序》,是最出名的曲水流觴活動記載。

現代的文藝復興

在現代,曲水流觴的文化活動被重新演繹,許多地方舉辦類似的雅集,讓人們在自然環境中體驗古人的生活方式。例如台南的深緣及水善糖文化園區提供曲水流觴的體驗,讓參與者在漂漂河中享受茶道文化,並感受古代文人吟詩的氛圍。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了遊客,也促進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傳承,並能夠享受當下文青風雅的氣氛。

曲水流觴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活動,至今仍然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它不僅是對古代文人生活的回顧,也是現代人追求文雅生活的一種表現。

觀看相關片段按以下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jNi15os_s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