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劉禪「樂不思蜀」實為生存智慧?!

歷史長河

劉禪「樂不思蜀」實為生存智慧?!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劉禪「樂不思蜀」實為生存智慧?!

2019年01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02月04日 10:50

在《三國演義》的渲染,以及讀過諸葛亮《出師表》,後世對劉備的兒子劉禪的生平,最熟知的必定是他「幾乎折了趙雲」、「扶不起」,以及「樂不思蜀」。尤其是「樂不思蜀」,日後成為「忘本」之意的成語,但其實劉禪的做法,充滿著智慧。

劉禪在小說及戲劇中,形象都為昏庸 (網上圖片)

劉禪在小說及戲劇中,形象都為昏庸 (網上圖片)

當蜀漢後主劉禪投降曹魏後,魏國權相、晉王司馬昭給與他的待遇相當不錯,不僅建議魏元帝曹奐封他為安樂公,並且經常設宴招待他。司馬昭深知,劉禪在蜀中稱帝多年,懷念他、希望他復闢者大有人在,如果不做必要的提防,恐怕鬧出大亂子。所以,為了弄清劉禪是否有東山再起之心,司馬昭決定考察。

更多相片
劉禪在小說及戲劇中,形象都為昏庸 (網上圖片)

劉禪在小說及戲劇中,形象都為昏庸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司馬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司馬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司馬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司馬昭 (網上圖片)

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載,當司馬昭在宴請劉禪時,故意派蜀漢昔日宮女唱歌跳舞,以此觀察他的表現。在這個時候,「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即蜀漢舊臣觸景傷情,劉禪卻相反。司馬昭也看不下去了,於是私下跟心腹賈充講:「劉禪竟如此沒心沒肺,怪不得諸葛亮、姜維不能輔佐他成為明君。」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與諸葛亮 (網上圖片)

不過,司馬昭依然不放心,進一步試探劉禪,便在某次宴會時,趁著他津津有味地觀看歌舞時,突然問他:「頗思蜀否?」沒想到劉禪沒有片刻的遲疑,脫口說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司馬昭聽後哈哈大笑,便繼續和劉禪飲酒作樂。

事後,蜀漢舊臣郤正對劉禪講:「陛下怎能這樣回答?若以後晉王再問這樣的問題,請陛下務必要一邊流淚,一邊回覆:「先人墳墓遠在蜀中,我的心中甚是傷感,沒有一天不思念的。」若能如此,晉王必定會憐憫陛下,讓陛下返回蜀中。」劉禪聽後,貌似若有所悟地點點頭。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果不其然,等到司馬昭在宴會上再問這個問題時,劉禪便按照郤正教導他的話回复,只是說完閉著眼睛,卻沒有流出一滴眼淚。司馬昭略微沉思一下,然後跟劉禪講:「這些話是郤正教給你說的吧?」劉禪聞言大驚,連忙睜開眼睛說道:「的確如此,晉王怎麼知道的?」司馬昭聽後哈哈大笑,左右隨從也被劉禪的傻勁逗得大笑了,宴會上一片歡樂。

後人讀史至此,往往扼腕悲嘆,認為劉禪沒心沒肺、不可救藥,枉費諸葛亮當年對他的教導、輔佐之功。然而,有些學者認為,劉禪非但不是個傻子,而且還是個心思縝密、能屈能伸的大才,一肚子的權謀詐術,「厚黑學」功底絲毫不亞其父劉備。近代考古、歷史、民俗學者羅開玉,以及謝輝著有《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認為劉禪是裝傻扮懵,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係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樂不思蜀」的表現,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更精彩。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禪 (網上圖片)

劉禪深知,依照歷史套路,亡國之君難有好下場,全部的權臣武將很大機會被殺。所以為了能保住家族及舊臣性命,需要他忘卻昔日的輝煌尊貴,深藏國恥家仇,掩蓋故國之思,寧願背負無情、無恥的罵名,也要以蠢人的面目示人,以此來麻痺能操縱他生死之人,在殘酷冷漠、殺機重重的亂世,延續自己和家族的生命。畢竟,只要活下去,便存在各種可能。所謂「留得青山在,那怕沒柴燒」。

影視中的司馬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司馬昭 (網上圖片)

回想那充滿殺機的一幕,面對著一道殺機重重的問題,還有極可能已經做了叛徒的郤正,劉禪以一種自污的方式完成救贖,看似蠢不可及、形像大毀,但卻以最合理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目的。在一片笑聲中,司馬昭虛榮心滿足,再也提不起對一個「傻子」的殺機。與此同時,劉禪的計謀同樣得逞,雖損貶自己形象,但卻保全了身家性命。值得嗎?很值。

影視中的司馬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司馬昭 (網上圖片)

當然,深諳「厚黑學」的司馬昭,極可能也看出劉禪在演戲,但他在清楚劉禪並無異心的情況下,決定放他一馬。在這場權謀對決中,司馬昭及劉禪摸清對方「底牌」,最終互相釋然。劉禪在亡國後,存活了八年,直到西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才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曰思。 「五胡亂華」期間,匈奴人首領劉淵起兵,自建國號為漢,並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劉禪結果「復闢」成功,即使那是被劉淵利用,也是後話了。

成語「雞犬升天」全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劉安 (網上圖片)

劉安 (網上圖片)

傳説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對於煉丹修道非常熱衷,總是夢想得道成仙。有一天,有八位老人前來淮南王府前,要求劉安前來接見。門吏看到他們一個個老態龍鍾,於是説道:「你們八位老得連走路都困難,對我們王爺有何用處呢?」

一個老人説:「既然他不歡喜老人,我們就變年輕一些吧!」話剛説完,八個老人居然轉眼間都變成了十四五歲的少年,滿頭黑髮,臉如滿月。門吏看後非常震驚,慌忙奔進堂去報告劉安。劉安聽完,知道來者不是凡人,連忙出門隆重迎接。

自此以後,劉安把他們稱為八公,將他們安排在思仙台中居住,待若上賓。那八公果然有通天的本領,騰雲駕霧,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無所不能。他們得知劉安一心想得道成仙,於是向他傳授丹經,並願意為他煉製仙丹靈藥。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料就在劉安專心致志等待仙丹煉成,吞服昇天之際,發生了一件事。原來,劉安有個兒子叫劉遷。他平日尤其喜歡舞槍弄棒,自以為劍術超羣。他聽説郎中雷被劍術非凡,非要拉住他和自己比武。雷被無可奈何,不得不奉陪,不曾想利劍無情,誤傷了劉遷。劉遷怒不可遏,由此不歡而散。雷被擔心劉遷對他報復,便向淮南王劉安提出請求,指派他去抗擊匈奴,指望以此避開劉遷。劉安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並未答應。雷被更加恐懼,於是來了個先發制人,上書朝廷,控告劉安不允許他去抗擊匈奴。這在當時可是個大罪名,還好劉安是當時皇上漢武帝的堂叔,才只被削除兩個縣的封地而已。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示意圖。(網上圖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示意圖。(網上圖片)

這回,劉安真的對雷被懷恨在心了。雷被心想,與其整日擔驚受怕,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和人聯名誣告劉安謀反。這回,漢武帝只好派人前去把劉安捉拿歸案。劉安得知此事,很快叫來八公商量對策。八公笑着對劉安説道:「這是王爺功德圓滿,上天要召喚王爺去了。」之後就讓劉安服下早已煉製好的靈丹仙藥。頓時,劉安只感覺身子飄飄忽忽,身輕如燕,跟着八公升天去了。王府庭院內,八公煉丹的藥爐還遺留在那裏,四周地上還散着幾顆靈丹仙藥,雞犬們圍攏着又啄又舔,結果也全部跟着升了天。

淮南王劉安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僅僅只是神話傳説,真實的情況卻是淮南王劉安因謀反敗露不得已而自殺。但後世以「雞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勢,跟他有關係的人也由此得到好處,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