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知否》還原馬球運動 宋代盛行徽宗組隊全是宮女

HotTV

《知否》還原馬球運動 宋代盛行徽宗組隊全是宮女
HotTV

HotTV

《知否》還原馬球運動 宋代盛行徽宗組隊全是宮女

2019年02月26日 10:00 最後更新:07月03日 15:34

早前熱播的內地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無論大家閨秀還是王公貴族,閒暇似乎都喜歡打馬球。「馬球」在中國古代叫「擊鞠」,早在漢代就在名流上層流行。宋徽宗特別喜歡馬球,組建宮廷女子馬球隊,裝飾奢華。

《知否》中,小公爺齊衡與明蘭初遇,當明蘭在馬球場孤立無援時,齊衡非常主動為明蘭解圍,幫明蘭贏得球賽。劇中也有五姑娘如蘭,挑選開春衣裳時,心中想著的也是要穿著新衣到馬球場,足見當時社會對打馬球運動的憧憬與喜愛。

更多相片
《知否》劇照 (網上圖片)

《知否》劇照 (網上圖片)

《知否》劇照 (網上圖片)

《知否》劇照 (網上圖片)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 (網上圖片)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 (網上圖片)

元陳及之繪《便橋會盟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元陳及之繪《便橋會盟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唐代打馬球的情況 (網上圖片)

唐代打馬球的情況 (網上圖片)

明代的《捶丸圖》(網上圖片)

明代的《捶丸圖》(網上圖片)

《明宣宗行樂圖》描述投壺情景 (網上圖片)

《明宣宗行樂圖》描述投壺情景 (網上圖片)

《知否》劇照 (網上圖片)

《知否》劇照 (網上圖片)

馬球在中國古代叫「擊鞠」,早在漢代時期就在名流上層流行。曹操第四子「陳思王」曹植,曾有詩云:「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文獻記載,唐代歷朝皇帝都提倡馬球運動,甚至落場參與者。後人在陝西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發現打馬球壁畫,是中國目前發現有關馬球最早的形象資料。

《知否》劇照 (網上圖片)

《知否》劇照 (網上圖片)

據了解,唐穆宗李恆是一個超級馬球迷,據《新唐書·穆宗敬宗紀》載他「因擊球,暴得疾」,因打馬球受到驚嚇而中風,繼而喪了命。到了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專門頒詔,將馬球作為軍隊訓練課目之一。皇帝在太平盛世提倡馬球運動,也有軍事訓練的意義。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 (網上圖片)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 (網上圖片)

打馬球,不僅為帝王和貴族階層的體育運動,對外文化交流也發揮作用。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競技馬球的描述。現藏故宮博物院的《便橋會盟圖卷》,描繪了唐、遼兩國馬球比賽。畫面以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於長安城西渭水便橋會盟之事實為背景,數名騎士策馬持杖爭擊一球,場面甚是壯觀。

元陳及之繪《便橋會盟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元陳及之繪《便橋會盟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知否》中,明蘭英姿颯爽,在馬球場上毫不畏懼。其實早在唐代,女子打馬球就很普遍,亦不乏詩人記載。當中有王建的《又送裴相公上太原詩》:「十隊紅妝伎打毬」;以及花蕊夫人《宮詞》的「自教宮娥學打毬,玉鞍初跨柳腰柔」。

唐代打馬球的情況 (網上圖片)

唐代打馬球的情況 (網上圖片)

到了宋代,馬球被奉為精英運動大力推廣。宋徽宗特別喜歡馬球,組建宮廷女子馬球隊,而隊長就是徽宗的貴妃崔修儀,隊員都由徽宗親自挑選訓練,裝飾非常豪華。徽宗甚至寫詩稱讚:「控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帶競風流;盈盈巧學男兒拜,唯喜長贏第一籌。」

除了馬球,《知否》中出現的投壺、捶丸當時也相當流行。捶丸是中國古代漢族球戲之一,是一種類似現代高爾夫球的運動,演化自唐朝的步打球。關於捶丸活動的最早記述,見於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為「寧志齋」的人編寫的《丸經》,專門論述捶丸,記載了「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

明代的《捶丸圖》(網上圖片)

明代的《捶丸圖》(網上圖片)

按照《丸經》記述,中國捶丸競賽規則早在1282年成立,時間比英國的高爾夫球競賽規則的確定早472年。因此,有部分史學家認為,「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由中國傳入歐洲,並逐步演變為高爾夫運動。

在《知否》中,明蘭與顧廷因投壺結緣。「投壺」就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會玩的一種投擲遊戲,也是禮儀,戰國時期較為盛行。到了唐朝發揚光大。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中的「射」,指的就是投壺。

《明宣宗行樂圖》描述投壺情景 (網上圖片)

《明宣宗行樂圖》描述投壺情景 (網上圖片)

在宋代,投壺因司馬光的一番言論而變得更有深意:「既不過分,又非不及,這才可以中,正如我們為官,既不偏激,又非流散,才是正道」所謂正道,就是做人的根本。

成語「雞犬升天」全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劉安 (網上圖片)

劉安 (網上圖片)

傳説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對於煉丹修道非常熱衷,總是夢想得道成仙。有一天,有八位老人前來淮南王府前,要求劉安前來接見。門吏看到他們一個個老態龍鍾,於是説道:「你們八位老得連走路都困難,對我們王爺有何用處呢?」

一個老人説:「既然他不歡喜老人,我們就變年輕一些吧!」話剛説完,八個老人居然轉眼間都變成了十四五歲的少年,滿頭黑髮,臉如滿月。門吏看後非常震驚,慌忙奔進堂去報告劉安。劉安聽完,知道來者不是凡人,連忙出門隆重迎接。

自此以後,劉安把他們稱為八公,將他們安排在思仙台中居住,待若上賓。那八公果然有通天的本領,騰雲駕霧,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無所不能。他們得知劉安一心想得道成仙,於是向他傳授丹經,並願意為他煉製仙丹靈藥。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料就在劉安專心致志等待仙丹煉成,吞服昇天之際,發生了一件事。原來,劉安有個兒子叫劉遷。他平日尤其喜歡舞槍弄棒,自以為劍術超羣。他聽説郎中雷被劍術非凡,非要拉住他和自己比武。雷被無可奈何,不得不奉陪,不曾想利劍無情,誤傷了劉遷。劉遷怒不可遏,由此不歡而散。雷被擔心劉遷對他報復,便向淮南王劉安提出請求,指派他去抗擊匈奴,指望以此避開劉遷。劉安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並未答應。雷被更加恐懼,於是來了個先發制人,上書朝廷,控告劉安不允許他去抗擊匈奴。這在當時可是個大罪名,還好劉安是當時皇上漢武帝的堂叔,才只被削除兩個縣的封地而已。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示意圖。(網上圖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示意圖。(網上圖片)

這回,劉安真的對雷被懷恨在心了。雷被心想,與其整日擔驚受怕,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和人聯名誣告劉安謀反。這回,漢武帝只好派人前去把劉安捉拿歸案。劉安得知此事,很快叫來八公商量對策。八公笑着對劉安説道:「這是王爺功德圓滿,上天要召喚王爺去了。」之後就讓劉安服下早已煉製好的靈丹仙藥。頓時,劉安只感覺身子飄飄忽忽,身輕如燕,跟着八公升天去了。王府庭院內,八公煉丹的藥爐還遺留在那裏,四周地上還散着幾顆靈丹仙藥,雞犬們圍攏着又啄又舔,結果也全部跟着升了天。

淮南王劉安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僅僅只是神話傳説,真實的情況卻是淮南王劉安因謀反敗露不得已而自殺。但後世以「雞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勢,跟他有關係的人也由此得到好處,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