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倚天》明教背景導讀 源自摩尼教又為何有聖火令?

HotTV

《倚天》明教背景導讀 源自摩尼教又為何有聖火令?
HotTV

HotTV

《倚天》明教背景導讀 源自摩尼教又為何有聖火令?

2019年06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06月11日 14:55

明教背後藏著歷史深厚底蘊。

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為最重要的武林勢力,主角張無忌、楊逍、范遙、「明教四王、紫白金青」等大名,讀過看過的都熟知。金庸筆下的人和事,幾乎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影子,他對明教傳入中國歷史的簡述大體沒太大偏差,但小說中不少對明教的描寫,還是與史實出入頗大。

更多相片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金庸描寫的明教,源於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的摩尼教。摩尼於公元216年4月14日出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也就是古代的巴比倫,即今天的伊拉克,當時屬波斯(即新《倚天》中說的「帕莎」)帕提亞王朝,即是東漢班固《漢書·西域傳上·安息國》中所寫的安息帝國。不過,摩尼十歲時,王朝被薩珊王朝所取代。

摩尼說年輕時曾得到神的啟示,要他在人間傳播新教義,吸收家人入教後再從海路到印度河流域傳教。大約在242年,薩珊王朝的沙普爾一世登基後,摩尼回到波斯,將國王的弟弟卑路斯收入門下,摩尼在接觸最高統治者後獲得支持,並於公元243年向波斯帝國臣民宣講他的教義,一個新宗教從此誕生。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摩尼教義的核心是「二宗三際論」,當中二宗就是光明與黑暗,也即善與惡。主張超度人類靈魂,早日擺脫黑暗,重新回歸光明王國。事實上,摩尼教的原始教義,吸收了波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成分,而這教俗稱(蔑稱)「拜火教」,中國人稱為「祆教」。由於祆教和摩尼教都傳自波斯,所以古代中國普遍把兩教混淆。金庸在小說系列中,也把兩教混為一談了,我們了解到明教有傳自波斯的「聖火令」,張無忌白袍身前繡著一團火焰,明教教徒說:「焚我殘軀,熊熊聖火」,這類對聖火的崇拜,實際上是祆教的禮俗。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摩尼與早前的各種宗教的創立者不同,他是明確提出要把自己的宗教建成一個世界宗教。摩尼在波斯風生水起時,他就派出門徒四處傳教,西到羅馬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亞歷山大,東至河中地區(即今天的烏茲別克),當中東傳過程中,不斷吸收佛教元素。

及後,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拜火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摩尼死後,許多教徒逃往國外,摩尼教迅速向外擴張。中亞地區摩尼教的勢力越來越大,到了六世紀,總部設在撒馬爾罕的中亞教團,與巴比倫的總教會決裂。所以,嚴格來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隸屬於波斯總教,現實的機會並不大,中國的摩尼教,現實是自於中亞。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至於在《倚天》中,明教在中土被視為異端,在歷史上的摩尼教也是。巴比倫宗教中心在約公元七世紀時受到穆斯林的大力打擊,今日在波斯已經完全消失。至於西傳至歐洲的摩尼教被打擊的時間更早,由於摩尼教與基督教對耶穌基督的不同理解,以及對《舊約》的態度而被認定為異端,受到基督徒猛攻,被指為異端與異教,到了10世紀後漸趨沒落。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餘下的中亞教團,勢力一度較盛,在唐代時已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並藉助回紇勢力傳播,後來在唐武宗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到了宋代,摩尼教呈現分化趨勢,一部分依託道教進一步發展,有些或者混入佛教,也有一支摩尼教流入民間,漸漸與民間秘密宗教相融合,成為宋代農民起義的指導思想,自稱「明教」。元代,有一批流傳入民間下層的摩尼教,進一步發展,最終與白蓮教、彌勒教等秘密宗教相結合,產生元末的農民起義。朱元璋深知民間異端影響力,故以宗教造反起家。這些史料,成為《倚天》主要的背景脈絡。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