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倚天》明教背景導讀 源自摩尼教又為何有聖火令?

HotTV

《倚天》明教背景導讀 源自摩尼教又為何有聖火令?
HotTV

HotTV

《倚天》明教背景導讀 源自摩尼教又為何有聖火令?

2019年06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06月11日 14:55

明教背後藏著歷史深厚底蘊。

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為最重要的武林勢力,主角張無忌、楊逍、范遙、「明教四王、紫白金青」等大名,讀過看過的都熟知。金庸筆下的人和事,幾乎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影子,他對明教傳入中國歷史的簡述大體沒太大偏差,但小說中不少對明教的描寫,還是與史實出入頗大。

更多相片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金庸描寫的明教,源於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的摩尼教。摩尼於公元216年4月14日出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也就是古代的巴比倫,即今天的伊拉克,當時屬波斯(即新《倚天》中說的「帕莎」)帕提亞王朝,即是東漢班固《漢書·西域傳上·安息國》中所寫的安息帝國。不過,摩尼十歲時,王朝被薩珊王朝所取代。

摩尼說年輕時曾得到神的啟示,要他在人間傳播新教義,吸收家人入教後再從海路到印度河流域傳教。大約在242年,薩珊王朝的沙普爾一世登基後,摩尼回到波斯,將國王的弟弟卑路斯收入門下,摩尼在接觸最高統治者後獲得支持,並於公元243年向波斯帝國臣民宣講他的教義,一個新宗教從此誕生。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摩尼教義的核心是「二宗三際論」,當中二宗就是光明與黑暗,也即善與惡。主張超度人類靈魂,早日擺脫黑暗,重新回歸光明王國。事實上,摩尼教的原始教義,吸收了波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成分,而這教俗稱(蔑稱)「拜火教」,中國人稱為「祆教」。由於祆教和摩尼教都傳自波斯,所以古代中國普遍把兩教混淆。金庸在小說系列中,也把兩教混為一談了,我們了解到明教有傳自波斯的「聖火令」,張無忌白袍身前繡著一團火焰,明教教徒說:「焚我殘軀,熊熊聖火」,這類對聖火的崇拜,實際上是祆教的禮俗。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摩尼與早前的各種宗教的創立者不同,他是明確提出要把自己的宗教建成一個世界宗教。摩尼在波斯風生水起時,他就派出門徒四處傳教,西到羅馬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亞歷山大,東至河中地區(即今天的烏茲別克),當中東傳過程中,不斷吸收佛教元素。

及後,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拜火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摩尼死後,許多教徒逃往國外,摩尼教迅速向外擴張。中亞地區摩尼教的勢力越來越大,到了六世紀,總部設在撒馬爾罕的中亞教團,與巴比倫的總教會決裂。所以,嚴格來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隸屬於波斯總教,現實的機會並不大,中國的摩尼教,現實是自於中亞。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至於在《倚天》中,明教在中土被視為異端,在歷史上的摩尼教也是。巴比倫宗教中心在約公元七世紀時受到穆斯林的大力打擊,今日在波斯已經完全消失。至於西傳至歐洲的摩尼教被打擊的時間更早,由於摩尼教與基督教對耶穌基督的不同理解,以及對《舊約》的態度而被認定為異端,受到基督徒猛攻,被指為異端與異教,到了10世紀後漸趨沒落。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餘下的中亞教團,勢力一度較盛,在唐代時已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並藉助回紇勢力傳播,後來在唐武宗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到了宋代,摩尼教呈現分化趨勢,一部分依託道教進一步發展,有些或者混入佛教,也有一支摩尼教流入民間,漸漸與民間秘密宗教相融合,成為宋代農民起義的指導思想,自稱「明教」。元代,有一批流傳入民間下層的摩尼教,進一步發展,最終與白蓮教、彌勒教等秘密宗教相結合,產生元末的農民起義。朱元璋深知民間異端影響力,故以宗教造反起家。這些史料,成為《倚天》主要的背景脈絡。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對於洋商限制多多,如不允許攜眷(洋婦)進入廣州城,曾使洋商大為不滿。在1830年,英國商人盼師(Willian Baynes)公然違反禁令,試圖測試中方的反應,曾一度使雙方劍拔弩張,幾乎使鴉片戰爭提前爆發。

番婦被逐回澳門示意圖 (資料圖片)

番婦被逐回澳門示意圖 (資料圖片)

在清中葉以前,「洋婦」也稱「番婦」是禁止進入中國的,僅可停留在澳門。當然洋商也是設法無視禁令。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荷蘭商人亞畢時乘坐舢板攜帶一名「番婦」及兩名「番女」試圖進入廣州瑞豐洋行居住,結果被罰驅逐出境。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更頒佈《防範夷條例》(即使稱防夷五事),明令嚴禁外國婦女來華、嚴禁外商在廣州過冬。

1840年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防夷五事規定,貿易季結束後,外國商人得駕船回國,或在澳門就地過冬。(資料圖片)

1840年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防夷五事規定,貿易季結束後,外國商人得駕船回國,或在澳門就地過冬。(資料圖片)

雖然朝廷有明文禁止「洋婦」入城,但洋商私帶婦女入境時有發生。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英商菲臣私帶婦女進入廣州,被當局發現,當即「將該番婦押往澳門,出示嚴禁」,並對有牽連的中國行商、通事、和政府衙役進行嚴懲。在1830年初,英商懷特曼J.C.Whiteman攜妻進入廣州商館,最終在中方抗議下,夫婦二人被迫遷往澳門。不過隨著來華外商人數逐漸增多,雙方的衝突更為頻繁,終於有了1830年的「盼師案」,使雙方一度迫近戰爭邊緣。

沃森Wathen (畫);克拉克Clark(刻印)19世紀《廣州外商洋行區靖遠街道》。圖中可見洋商並未攜同洋婦進城。(資料圖片)

沃森Wathen (畫);克拉克Clark(刻印)19世紀《廣州外商洋行區靖遠街道》。圖中可見洋商並未攜同洋婦進城。(資料圖片)

愛德華‧阿什沃思Edward Ashworth(1814-1896)(畫);戴氏Day & Son(印)1851年《廣州商館區之中國街道建築》。畫中可見洋人及洋婦在街上活動。(資料圖片)

愛德華‧阿什沃思Edward Ashworth(1814-1896)(畫);戴氏Day & Son(印)1851年《廣州商館區之中國街道建築》。畫中可見洋人及洋婦在街上活動。(資料圖片)

盼師Willian Baynes是誰人?他是時任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華「管貨人委員會」主席,即中國人慣稱的「大班」。不過更重要的,是他一向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政策,這事件也是他處心積慮,有預謀的公然挑釁。1830年10月4日,盼師公開帶著妻子和葡萄牙籍婢女從澳門進入廣州,沿途招搖過市,並違反規定乘坐轎子。這事無疑觸及中方的紅線。11日即一周過後,兩廣總督李鴻賓命令廣州知府轉飭總行商伍受昌令其退回澳門,「並飭嗣後夷商進館,不許乘坐肩輿」。

1859年4月30日《倫敦畫報》上一間香港畫室工作的情況。圖中中國畫師正忙於按手中照片繪製洋婦的畫像。(資料圖片)

1859年4月30日《倫敦畫報》上一間香港畫室工作的情況。圖中中國畫師正忙於按手中照片繪製洋婦的畫像。(資料圖片)

上如前文所說,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公然挑釁。因此不僅盼師拒絕執行命令,英國商人也紛紛提出抗議。10月20日,李鴻賓再次通過行商向盼師下達嚴令,如果三天之內不將「番婦」遣回,將派兵入館驅逐。盼師眼見機會來了!立即通過海軍司令調來一百多個士兵,全副武裝進入商館。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形勢隨時可能失控。

清末《青花西洋花園圖盤》。內繪西式花園、西洋男女人物圖案。(資料圖片)

清末《青花西洋花園圖盤》。內繪西式花園、西洋男女人物圖案。(資料圖片)

事實上,當時清廷是害怕引起中外戰爭的,因為剛花了好多錢鎮壓了一次邊疆叛亂,實在打不起另一場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道光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時,反復叮囑「切莫開啟釁端」的原因所在。所以,李鴻賓所謂出兵驅逐,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後來,行商伍受昌出面調停(編按︰清廷規定,外國商人不得直接與天朝官員接觸,所以,命令是由行商轉達)。以盼師身體有恙需要人照顧為名,讓兩位女性暫留廣州,待病好後再行離去。最終,「番婦」在廣州共居住50天後,即退回澳門。清廷為了顯示天朝威嚴,將一個向盼師提供轎子的行商謝五革職,並發配新疆。

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差,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洋婦的衣著打扮曾經非常反感。(網上圖片)

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差,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洋婦的衣著打扮曾經非常反感。(網上圖片)

盼師事件發生後,道光帝於12月8日下諭旨,重申嚴禁「番婦來華」政策。1831年3月,李鴻賓等重新制定了《防範夷人章程》,措施更為詳細、嚴厲。此後十年內,此類公開挑釁事件未再發生。不過,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並終於爆發鴉片戰爭。

當時洋婦在社會上地位普遍較高,也是中方害怕其入城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當時洋婦在社會上地位普遍較高,也是中方害怕其入城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 中方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其中第二款列明:「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口岸。」其後,同樣的內容又見於中國與美國、與法國、與瑞典挪威及諸多近代中國與約國的雙邊多邊條約中。它標誌著中國與西方經過漫長時期爭執的外國婦女進入中國通商口岸的禁令,終於在英軍大炮的威力下遭到廢除,並以不平等條約的法律形式將此固定化、制度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