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倚天》明教背景導讀 源自摩尼教又為何有聖火令?

HotTV

《倚天》明教背景導讀 源自摩尼教又為何有聖火令?
HotTV

HotTV

《倚天》明教背景導讀 源自摩尼教又為何有聖火令?

2019年06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06月11日 14:55

明教背後藏著歷史深厚底蘊。

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為最重要的武林勢力,主角張無忌、楊逍、范遙、「明教四王、紫白金青」等大名,讀過看過的都熟知。金庸筆下的人和事,幾乎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影子,他對明教傳入中國歷史的簡述大體沒太大偏差,但小說中不少對明教的描寫,還是與史實出入頗大。

更多相片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明教光明頂 (《倚天屠龍記》截圖)

金庸描寫的明教,源於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的摩尼教。摩尼於公元216年4月14日出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也就是古代的巴比倫,即今天的伊拉克,當時屬波斯(即新《倚天》中說的「帕莎」)帕提亞王朝,即是東漢班固《漢書·西域傳上·安息國》中所寫的安息帝國。不過,摩尼十歲時,王朝被薩珊王朝所取代。

摩尼說年輕時曾得到神的啟示,要他在人間傳播新教義,吸收家人入教後再從海路到印度河流域傳教。大約在242年,薩珊王朝的沙普爾一世登基後,摩尼回到波斯,將國王的弟弟卑路斯收入門下,摩尼在接觸最高統治者後獲得支持,並於公元243年向波斯帝國臣民宣講他的教義,一個新宗教從此誕生。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高昌遺址出土8-9世紀摩尼教抄本殘頁 (網上圖片)

摩尼教義的核心是「二宗三際論」,當中二宗就是光明與黑暗,也即善與惡。主張超度人類靈魂,早日擺脫黑暗,重新回歸光明王國。事實上,摩尼教的原始教義,吸收了波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成分,而這教俗稱(蔑稱)「拜火教」,中國人稱為「祆教」。由於祆教和摩尼教都傳自波斯,所以古代中國普遍把兩教混淆。金庸在小說系列中,也把兩教混為一談了,我們了解到明教有傳自波斯的「聖火令」,張無忌白袍身前繡著一團火焰,明教教徒說:「焚我殘軀,熊熊聖火」,這類對聖火的崇拜,實際上是祆教的禮俗。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倚天》中涉及「聖火令」橋段 (《倚天屠龍記》截圖)

摩尼與早前的各種宗教的創立者不同,他是明確提出要把自己的宗教建成一個世界宗教。摩尼在波斯風生水起時,他就派出門徒四處傳教,西到羅馬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亞歷山大,東至河中地區(即今天的烏茲別克),當中東傳過程中,不斷吸收佛教元素。

及後,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拜火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摩尼死後,許多教徒逃往國外,摩尼教迅速向外擴張。中亞地區摩尼教的勢力越來越大,到了六世紀,總部設在撒馬爾罕的中亞教團,與巴比倫的總教會決裂。所以,嚴格來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隸屬於波斯總教,現實的機會並不大,中國的摩尼教,現實是自於中亞。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影視中的「帕莎」(波斯)人 (《倚天屠龍記》截圖)

至於在《倚天》中,明教在中土被視為異端,在歷史上的摩尼教也是。巴比倫宗教中心在約公元七世紀時受到穆斯林的大力打擊,今日在波斯已經完全消失。至於西傳至歐洲的摩尼教被打擊的時間更早,由於摩尼教與基督教對耶穌基督的不同理解,以及對《舊約》的態度而被認定為異端,受到基督徒猛攻,被指為異端與異教,到了10世紀後漸趨沒落。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元朝時期閩浙地區繪製摩尼教絹布彩畫《摩尼誕生圖》 (網上圖片)

餘下的中亞教團,勢力一度較盛,在唐代時已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並藉助回紇勢力傳播,後來在唐武宗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到了宋代,摩尼教呈現分化趨勢,一部分依託道教進一步發展,有些或者混入佛教,也有一支摩尼教流入民間,漸漸與民間秘密宗教相融合,成為宋代農民起義的指導思想,自稱「明教」。元代,有一批流傳入民間下層的摩尼教,進一步發展,最終與白蓮教、彌勒教等秘密宗教相結合,產生元末的農民起義。朱元璋深知民間異端影響力,故以宗教造反起家。這些史料,成為《倚天》主要的背景脈絡。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元朝絹布彩繪《冥王聖圖》(局部) ,中間的為摩尼雕像 (網上圖片)

「一夔已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戰國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在《察傳》中有提及:「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山上出現了一隻全身泛青色的怪獸。雖牠形狀似牛,卻頭上無角。哪怕只有一條腿,仍健步如飛。聽說在遠處看過牠的人都不敢直視牠,只因牠眼睛迸發的光芒堪比日月星辰,鼻子一搧一搧的,時不時發出比打雷還響的吼聲,實在滲人得很。這樣的生物人們都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稱之為「夔」。

夔。(網上圖片)

夔。(網上圖片)

幸好,這隻怪獸最終被一名勇士給收復了,當勇士把牠獻到黃帝眼前時,黃帝眼都不眨的就派人殺掉這頭猛獸。為了彰顯斬殺這頭異獸的榮光,黃帝把怪獸的皮給剝了下來,並用它制成了一面大鼓。這面鼓可神奇了,只要輕輕一敲,聲音就可以傳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到了堯時,夔獸的故事已經被眾人所遺忘。不過恰巧的是,此時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而他的名字也叫作「夔」。這名名叫「夔」的樂師可不是怪獸,相反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精通音律,擅長擊罄。據說只要樂師夔一擊罄,就連遠在森林的野獸們都會趕到他的身邊,隨著音樂節奏而跳舞。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由於舜十分認同音樂能教化萬民、體現天地精神的作用,所以他繼位後就著手選拔樂官。他派重黎到民間去尋找合適的人來擔當如此重任,而重黎推薦的人正是夔。夔成為樂官後也不負眾望,他到處正音協律、傳播音樂,可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後來重黎擔心夔工作過為繁重,便建議舜再找幾位樂師協助夔的任務。可是舜聽後只顧搖頭拒絕道:「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的人才,一個就足夠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盡職盡責,成功透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各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儘管夔功績累累,但後人對他的認識仍不多,甚至不少人把他跟黃帝時代的夔獸混為一談。因為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所以很多人就訛傳這位樂官只有一條腿,嚇得魯哀公得知後連忙向孔子請教。「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條腿,是這樣的嗎?」孔子聽後不由得笑了笑,擺擺手道:「不是這樣的。一條腿的是黃帝時期所捕捉到的怪夔,但我們樂官夔可是人啊!怎麼會只有一條腿呢?」見孔子堅決地否定,魯哀公便追問道:「那『夔者一而足』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呀?」孔子不徐不疾地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夠了,並不是說他只長了一條腿。」後來人們避免誤會,都把「夔一足」的說法改成「夔已足」。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夔已足」這個成語,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