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朝鮮半島「韓國」名字 來自中國戰國七雄的韓國?

歷史長河

朝鮮半島「韓國」名字 來自中國戰國七雄的韓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朝鮮半島「韓國」名字 來自中國戰國七雄的韓國?

2019年07月07日 10:00

「韓」慢慢演變為朝鮮族的別名,現代韓語中被賦予「偉大」或「領袖」之意。

世界上有個國家叫韓國,全稱大韓民國,成立於1948年,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國家叫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兩個國家都叫韓國,那麼兩者之間有關係嗎?可從周朝說起。

更多相片
明人繪周武王像 (網上圖片)

明人繪周武王像 (網上圖片)

春秋諸侯位置圖 (網上圖片)

春秋諸侯位置圖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漢書·東夷列傳》局部 (網上圖片)

《後漢書·東夷列傳》局部 (網上圖片)

《三國志·魏書》局部 (網上圖片)

《三國志·魏書》局部 (網上圖片)

穿著袞龍袍的朝鮮高宗 (網上圖片)

穿著袞龍袍的朝鮮高宗 (網上圖片)

明人繪周武王像 (網上圖片)

明人繪周武王像 (網上圖片)

當年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周朝。輔佐周朝的周公,為周王朝設計一套國家制度:井田制、禮樂制、分封制,邏輯嚴密,對中國人影響至今。而當中的分封制度,也確保了周王朝的八百年江山。

周王朝的國王先以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為中心,沿著渭水下游和黃河中游劃出一大塊土地稱為「王畿」,由周天子直接統治管理。然後國王再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全部分封出去,由國王的兄弟子侄或功臣去統治。分封的國家中,有一名為晉國。

春秋諸侯位置圖 (網上圖片)

春秋諸侯位置圖 (網上圖片)

晉國始祖叔虞,是周武王與姜子牙女兒的兒子。後來周天子就將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以阪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的分封予他。因為晉國地盤大,又是周天子的直系,勢力雄厚,晉國也極力擴張,將一個叫韓城的地區兼併,韓城的統治者進入晉國繼續做貴族。《詩經·韓奕》載:「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

到春秋晚期,晉國逐漸被六大家族控制,後來又合併為四大家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以智氏家族勢力最大。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了智氏後,三家分晉成為:韓、魏、趙,加入「戰國七雄」行列。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據指,朝鮮半島的「韓」和中原的「韓」其實是同源,都出自韓城。而韓城之「韓」恰恰來自韓族人之「韓」,被晉國吞併的那個韓,只是其留在中原的一支。也正因為部分韓族人遷徙到朝鮮半島,才讓那裡出現以「韓」命名的軍事組織。根據中國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記載,當時半島上主要有三個軍事組織,分別是「馬韓」、「辰韓」、「弁韓」,被稱為三韓時代。其中以辰韓經濟最發達,從事建房、織綢、使用鐵器、養蠶和役使牛馬等活動。「三韓」是現在朝鮮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韓國國名得來的原因。

《後漢書·東夷列傳》局部 (網上圖片)

《後漢書·東夷列傳》局部 (網上圖片)

《三國志·魏書》局部 (網上圖片)

《三國志·魏書》局部 (網上圖片)

辰韓也叫秦韓,《史記》記載:「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來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為秦韓。」《三國志·魏書》和《後漢書·東夷列傳》也都有這樣的記載:「皆古之辰國也......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郡,弓為弧、賊為寇,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秦韓、有城柵屋室,土地肥美,宜五穀,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車。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國。」換句話說,也就是說辰韓就是當年戰國七雄韓國遷徙過去的人,他們是因為秦始皇滅了韓國後無家可歸,帶著全家老少遷徙到朝鮮半島一帶。

穿著袞龍袍的朝鮮高宗 (網上圖片)

穿著袞龍袍的朝鮮高宗 (網上圖片)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曾提到:「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製,民多流入韓國」,此為「韓國」這一名稱的最早記錄。後來到明清兩朝,朝鮮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到了清末的時候,朝鮮王朝的第26代國王李㷩,趁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勝利後,依照條約朝鮮不再是清朝的藩屬國,並於1897年宣布朝鮮脫離清朝的朝貢體系,建立大韓帝國,李熙是為朝鮮高宗。

廣東省擁有豐富的中國近代史旅遊資源,如位於羅定的菁莪書院。該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是清末教育董事會性質的會所,俗稱羅定印金局,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鄉約書院。菁莪書院的另一價值是紅色遺址。1926年,羅定縣農民協會在菁莪書院對收繳的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羅定位於廣東的西南部,是粵桂邊界上一個山區,歷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李芳春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23日,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在隨後的5月1日,廣東省召開了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李芳春出席了大會。會後,按照會議精神,李芳春在羅定縣城召開了減租減息群眾大會,羅定縣農民協會收繳了大量地主的田契,在菁莪書院進行了公開銷毀。此舉,充分顯示了農民協會的力量,大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反封建鬥爭的信心。

在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吹響羅定革命號角的第一人——革命先烈李芳春。他出生在羅定黎少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當時羅定地區流傳著一首名為《窮到極》的血淚歌謠——「無可奈何少兩文,粥水清清照見人。筷子挑挑無粒米,眯埋雙眼囫圇吞。」這是羅定人常年只能吃稀粥度日的悲慘寫照。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然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李芳春也一樣。1923年在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求學的時候,李芳春就經常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幸運地結識了廣東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同志,並與其保持著密切交往,從中得到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暑假,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有利形勢的推動下,已是共產黨員的李芳春,懷著無限的熱情和鬥志回到家鄉羅定,深入各村農戶宣傳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種。

李芳春在《敬告羅定農民界同胞書》中號召:「要翻身求解放,廣大的貧苦農民必須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農民協會,才能推翻壓在我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革命熱潮空前高漲,羅定革命第一把火就此點燃。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修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用於資助赴省、上京應試的考生,最初稱為羅定州印子金局,是教育董事會的會所。有別於書院式書院、合族式書院,菁莪書院是為了表彰地方德義鄉賢、培育地方優秀學子的鄉約書院,兼具祭祀場所及教育基金會的功能。「菁莪」一詞,是先秦詩歌總集《詩經》中《小雅•菁菁者莪》一篇的簡稱,「菁」和「莪」都是指生長茂盛的草木植物。《詩序》釋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菁莪」在古代有育才之義,「菁莪書院」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935平方米, 為三進合院式佈局,有門亭、門樓、香亭、後堂及廂房等,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門額由清代進士劉宗標書寫,書院原來還懸掛有清代狀元王仁堪、劉春霖等人親筆手書的牌匾,不過今已散佚。建國後,書院曾作糧倉和學生宿舍用。菁莪書院是廣東省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2015年,羅定市相關部門對書院採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對書院進行全面的修葺。現舊址整體結構保存完整,保存狀況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