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決明子茶清肝火消暑 惟4類人忌飲用

生活事

決明子茶清肝火消暑 惟4類人忌飲用
生活事

生活事

決明子茶清肝火消暑 惟4類人忌飲用

2019年07月11日 08:02 最後更新:18:35

決明子性微寒可潤腸通便~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炎炎夏日,不少人會選擇喝涼茶消暑解渴,而坊間盛傳:「夏天喝決明子茶,能清肝火消暑、解便祕、助減肥」的說法。中醫指決明子可以潤腸,緩解便祕、有助減肥,更可以消暑、清肝明目、舒緩頭痛。中醫表示,決明子是中草藥決明的種子,雖然小小一顆,但早在《神農本草經》便將決明子列為上品,認為適度服用決明子能夠降清火、身輕體健。決明子性微寒、味甘鹹的特性,也很適合在炎夏泡茶飲用,一杯下肚能讓人暑氣全消。

決明子性質涼潤,有潤腸通便的功效,適用於有熱結便祕、腸躁便祕等習慣性便祕問題的人士。有網圖

決明子性質涼潤,有潤腸通便的功效,適用於有熱結便祕、腸躁便祕等習慣性便祕問題的人士。有網圖

決明子性質涼潤,有潤腸通便的功效,適用於有熱結便祕、腸躁便祕等習慣性便祕問題的人士,使用上也比較不會有促排便藥物常有的腹痛副作用。特別對於正值減重瘦身期間因食量下降、大便量減少、腸道刺激變少而有便祕困擾人士來說,適度食用有助保持腸道順暢。

如果想自製決明子茶,要留意劑量的拿捏。決明子的常用劑量是10至15克,若想避免喝後出現輕微腹瀉的問題,在購買、挑選上多建議選用炒過的決明子。因為決明子炒過後,可減輕其微寒的性質,使大部分的瀉下成分被破壞,減緩服用後容易腹瀉的症狀。

孕婦不宜飲用。(資料圖片)

孕婦不宜飲用。(資料圖片)

泡茶飲前也建議可先將決明子稍微敲碎,增加釋出的有效成分,再用適量熱開水浸泡15分鐘左右即可飲用。若是老人家的虛性便祕,則建議除了炒決明子外,不妨再添加3公克的黨參兼顧脾胃;而熱結便祕較嚴重的患者,則可考慮使用20至25克的生決明子提升功效。但要注意的是,決明子每日建議服用量最好不要超過30公克為佳,避免出現副作用。

4類人忌飲用決明子茶

第1類/脾氣虛弱者

由於決明子性微寒,且有涼潤、通便的作用,雖然對於有便祕困擾者是不可多得的保健草藥,但對於脾氣虛寒、有胃痛、腹瀉困擾的朋友來說,若又以此當作飲品飲用,有可能加劇症狀。

第2類/低血壓人士

決明子有助調節高血壓的作用,但血壓低人士,若飲用決明子茶,會令低血壓問題更為嚴重,導致頭暈、全身無力、疲倦、視力模糊等症狀。

第3類/懷孕婦女

決明子有收縮子宮的作用,為避免使孕婦出現異常宮縮,也不建議孕婦服用。

第4類/生理期前後

女性生理期前後忌服決明子。(資料圖片)

女性生理期前後忌服決明子。(資料圖片)

女性生理期前後忌服決明子,主要是因為決明子性微寒。若月經期間、前一週飲用,將使經血運行不暢、影響經血排出、增加痛經發生可能,還有加劇經期間腹瀉不適的風險。

最重要的是,隨著季節的交替,決明子的飲用頻率也需調整,像是夏天能夠一至兩天服用一次,冬天可能就需拉長到三至四天服用一次。任何再好的東西適量即可,切勿每天將決明子當水飲用,決明子藥性畢竟偏寒,若長期大量使用,可能會損傷脾胃正氣,甚至造成女性月經不規律。

醫生指出,「挖鼻孔」暗藏3大危機,嚴重感染時恐引發敗血症,還可能傷及大腦。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挖鼻孔暗藏3大風險

不少人在無聊或緊張時會不自覺伸手挖鼻,殊不知這個看似平常的小動作,背後竟暗藏3大風險。胸腔及重症專科醫生黃軒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指出,「挖鼻孔」在醫學上被稱為「鼻腔挖掘」(rhinotillexis),他引用《J Clin Psychiatry》期刊研究指出,幾乎所有青少年都曾挖過鼻孔,部分人甚至一天超過20次,成為一種頻繁卻尷尬的社交禁忌。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鼻腔為呼吸系統第一道防線 空氣乾燥污染易催生「鼻屎」

黃軒醫生指出,鼻腔作為人體呼吸系統的第一道防線,負責過濾空氣中的灰塵、病菌及花粉。當空氣乾燥或污染嚴重時,鼻黏液會乾成鼻屎,誘發不適,這時便會促使人「挖鼻孔」清理,幾乎成為一種本能反應。

挖鼻孔屬自我安撫行為

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學研究也顯示,這可能是一種微妙的「自我安撫行為」。重複挖鼻與咬指甲、撥弄頭髮以及咬筆桿等行為一樣,當人類處於壓力或焦慮狀態時,透過重複性行為釋放壓力,甚至可能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產生短暫愉悅感。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3大潛在健康風險

1. 鼻腔感染引發敗血症

手指細菌易經鼻前庭小傷口入侵,誘發鼻前庭炎,嚴重可致敗血症。

2. 黏膜損傷造成慢性發炎

反覆挖鼻孔可能刮傷黏膜,造成流鼻血、慢性炎症甚至傷及鼻中隔,嚴重時需要動手術修補。

3. 或增神經退化疾病風險

有研究顯示,長期挖鼻孔的人士,鼻腔長期微創傷口或可能增加細菌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機會,理論上與某些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等腦退化風險相關,但目前仍待進一步證實。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醫生建議4招改善

1. 保持鼻腔濕潤

多飲水及使用生理鹽水噴鼻,減少結痂。

2. 重視手部清潔

必要清理時應先洗手,並以紙巾輔助,避免直接用手指深入挖鼻。

3. 減少無意識動作

留意自己處於壓力或焦慮時是否特別愛挖鼻,適時以按摩指尖等替代動作。

4. 及早求醫

若長期鼻塞、頻繁流鼻血或持續疼痛,應及時諮詢耳鼻喉科醫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