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揮淚剉馬謖謝眾 近代出土漢簡明瞭孔明不得不做

歷史長河

揮淚剉馬謖謝眾 近代出土漢簡明瞭孔明不得不做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揮淚剉馬謖謝眾 近代出土漢簡明瞭孔明不得不做

2019年08月06日 10:00 最後更新:08月07日 15:58

除了軍法需嚴明,我們也許被《演義》馬謖情感部分誤導了。

熟悉三國都了解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而諸葛亮還「揮淚斬馬謖」,這個經典劇情,有人認為諸葛亮判罰太嚴。不過到了1978年,有考古團隊在青海挖出數枚竹簡,再經專家仔細研究,才了解到諸葛亮非要殺馬謖不可。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馬謖與王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馬謖與王平 (網上圖片)

大通西漢晚期墓中珍貴木簡 (網上圖片)

大通西漢晚期墓中珍貴木簡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馬謖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馬謖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歷史回到三國時期的公元228年,蜀後主劉禪即位六年時,諸葛亮為了繼承先王劉備的遺願,開始北伐曹魏力圖中原。戰爭由諸葛亮親自指揮,可見戰役重要性,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

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影視中的馬謖與王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馬謖與王平 (網上圖片)

馬謖是諸葛亮非常認可的一位文武兼備的人才,深得諸葛亮喜愛,據《三國志》記載,即使劉備去世前,告誡諸葛亮不可重用此人,諸葛亮不單沒有聽,反倒更器重馬謖:「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結果,最終馬謖不爭氣,街亭由於他自大與自負,致街亭失守,《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大通西漢晚期墓中珍貴木簡 (網上圖片)

大通西漢晚期墓中珍貴木簡 (網上圖片)

整個北伐出師不利,被迫撤回蜀地,之後就上演「揮淚斬馬謖」橋段。不少人都認為這對馬謖的處罰太嚴,在人才凋零時期,應該給機會他戴罪立功。不過,在1978年7月,青海省博物館考古工團隊,在大通縣一座西漢晚期墓中發現一批珍貴木簡,在這些木簡中,發現了一些失傳已久的漢朝軍法,仔細研究才知,諸葛亮為何非殺馬謖不可。

這批竹簡所說到的軍法內容。其中記載兩條非常重要,只要觸犯其中一條便是死罪難逃。第一條:「違抗將令律。」意思即是在行軍打仗過程中,如果不聽從指揮則按律當誅,也就是「軍令如山」這道理。當孔明北伐時,馬謖正是觸犯了「軍法」,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擅自改變軍令,拖累整個北伐形勢致敗,只這一條便可要他死罪。

而第二條就是:「擅自退卻律。」意思是在打仗時不能擅自退兵,更不能逃跑,否則影響軍心,是戰爭失敗的主因。

影視中的馬謖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馬謖 (網上圖片)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了解到馬謖是知道自己罪責難逃,自縛於諸葛亮面前,打了一番人情牌後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但在真實的歷史,馬謖並非自縛上門,而是潛逃在外,諸葛亮花了一番工夫才將他捉回來。《三國志》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街亭之戰後,馬謖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可看出馬謖不但違抗軍令,更是「擅自退卻」潛逃在外,單憑這條也是死罪難逃。

諸葛亮向來治軍嚴明,馬謖同時觸犯了兩條致死軍法,所以諸葛亮即使想饒他一命也不可能,於是孔明「戳謖以謝眾,上疏自貶。」

往下看更多文章

漢章帝不欲「作捨道邊」 只命曹褒重制禮樂

2024年12月23日 20:00

「作捨道邊」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中的「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但它最廣為知的典故應是出自於南朝宋範曄所寫的《後漢書》,當中的《曹褒傳》有言:「諺言:『作捨道邊,三年不成。』」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曹褒的大儒。因為他的父親曹充修習慶氏《禮記》,因此曹褒自小也跟隨父親一同研究禮儀學問,漸漸也養成博雅疏通的性子。在研究禮儀制度時,曹褒常常會不自覺地感嘆朝廷制度不完備,然後晝夜不眠地尋求完善方法。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憑着這份堅定不移的學習之心,曹褒很快就得到朝廷的賞識,並出任圉縣縣令。在管治期間,他以禮儀道德教化民眾,讓百姓知禮守法。不用多久,圉縣盜賊絕跡,人們安居樂業。然而有一年,有五個小偷在圉縣作案時被捕。由於太守馬嚴非常痛恨偷盜行徑,所以暗示曹褒應馬上判小偷們死刑。可是,曹褒不應,甚至搖頭反抗道:「偷盜可恥,卻罪不至死。如果為了迎合您而殺掉不該殺的人,那麼是違反了我的處世之道。哪怕我因此而受到處罰,我也不會感到不憤。」後來,因為曹褒違抗上司命令,而被罷免了官職。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雖然曹褒被降為功曹,但因為漢章帝有意重制禮樂,所以便把曹褒徵召為博士。成為博士後,曹褒也不負眾望,一直上書章帝,向他陳述重制禮樂的意義,以及如何使之完善。久而久之,章帝也被曹褒一腔熱情所感動,便把他升為侍中,也即是皇帝身邊的顧問。

隨着時間的流逝,改制禮儀一事也被提上議程。有次,漢章帝向斑固查詢改制禮儀一事,班固心知皇上極為重視此事,也不敢馬虎地說:「皇上,改制一事事關重大。京城裡儒士眾多,應多與他們共商得失。」沒想到,章帝擺擺手說:「常言道:『在大道邊蓋房子,三年也蓋不起來。』也就是說人多嘴雜,容易意見不一,這樣一來改制一事只會遙遙無期。你看!當年堯帝制定規章,還不是夔一個人就辦好了嗎!」語音剛落,漢章帝就想起自己身邊的曹褒對歷朝禮儀十分有研究,所以他立即下詔,把改制一事交託給曹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曹褒接受任務後,便着手撰寫文章。最後,曹褒依據經典,一口氣寫了文章一百五十篇,從天子到庶民的冠禮、婚禮、吉凶、生祭都有所涉及。章帝考慮到曹褒所修訂《漢儀》可能引起眾議,於是直接接納,並不再允許相關官吏進行審查。

後人從這個故事中取出「作捨道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在路旁築室,和過路人商量,即比喻人各有各的說法,難以成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