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是北宋的著名理學家、哲學家。由於他來自陝西橫渠鎮,世稱橫渠先生,又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為北宋五子,是關學的開創者。
張載 (網上圖片)
張載從小聰穎,博覽群書,頗有出仕建功之志。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橫渠一生主張「實學」,強調經世致用,研究面廣泛,對天文、歷算、農學等自然科學和軍事、政治等都有獨到的成果。
程顥和程頤 (網上圖片)
他一生服膺《易》、《禮》、《中庸》、孔孟之學。《張子全書》是集結其所有著作的總稱。其〈義理〉一篇中說明:人只要清楚明白心中所要堅守的正道,就不會被典籍載記所迷惑。
網上圖片
即使孔孟的言論有紛雜錯亂的地方,也可清楚掌握其意旨,不必經過太多思索就能改動紛錯的言辭,並刪除冗雜的文字,使得文辭變得簡潔扼要而意思很完備。
張載在原文中,是用「詞簡意備」,但後來才演變為「言簡意賅」。賅,兼備的意思。言簡意賅,亦即是指言辭簡單而意思完備。
「風花雪月」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宋朝邵雍所寫的《伊川擊壤集序》因,當中有提及:「雖死生榮辱,轉戰於前,曾未入於胸中,則何異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也。」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少有好學之名,為了求取功名他徹夜苦讀。他冬天不生爐取暖,夏天不納涼避暑,就是為了磨煉堅強的意志。由於邵雍的祖父邵德新和父親邵古都堅持隱德不仕,所以世人都感嘆他的選擇和毅力。
邵雍像。(網上圖片)
邵雍幼時隨父遷至共城百源,所以當邵雍長大後大家都稱他為「百源先生」。為了增長見聞,他離開了百源,到處遊歷四方。後來他拜北宋官員李之才為師,專心研究伏羲八卦,學易悟道。邵雍在洛陽居住的時候,生活雖艱苦,不但要砍柴耕作,還要照顧父母,但他卻是樂在其中。他認為在這破舊草屋生活可以讓他心胸變得更為廣博。
宰相司馬光十分讚賞邵雍,在他不再執政後,他便連日造訪邵雍的宅子。有時兩人焚香而坐,小酌幾杯;有時則一周出遊,泛舟品茗。兩人感情甚篤,司馬光不僅出資替邵雍置辦宅院,還為其宅邸命名為「安樂窩」。當然,不只司馬光對邵雍展現出欣賞的態度。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常百姓,都被邵雍待人真誠,一視同仁的態度所吸引。因此,邵雍的「安樂窩」總是訪客不斷。
網上圖片
當宋仁宗下詔求賢時,有人就推薦了在民間享有盛名的邵雍。可是邵雍卻多番推辭,甚至稱病不赴任。有人疑惑,問他以前這麼勤學不就是為了求得一官半職嗎?邵雍聽後搖了搖頭,嘆了口氣解釋道:「功名利祿自然重要,可我更關心這天下民生。現在躊躇不前,是我怕我難以勝任如此重任啊!」
邵雍病危期間,司馬光、程顥、程頤等人都輪番照顧著他。眼見眾人神情憂鬱,邵雍反而釋然地笑著說:「人總有一死,有甚麼可怕呢?我死後就不用哪些繁文縟節了,一切從簡就好⋯⋯」邵雍的一生起起伏伏,從年少抱負滿胸到年老看淡人世都是有跡可尋的,而他死前寫下一句「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更是讓人生如四時之景一樣轉眼即逝的感嘆盡顯無遺。
邵雍師從李之才學習《河圖》《洛書》後,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等著作。(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風花雪月」這個成語,原指舊時詩文裡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但後來多用於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也指愛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故今多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