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的民變,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被蕭何、曹參、樊噲等人擁立,稱沛公,並再投靠勢力不斷強大的項梁。
當時的楚懷王熊心,曾與一眾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因率先進入關中滅秦,並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進入咸陽後,更與百姓約法三章,廢除了秦朝的苛政,只保留了三條:「殺人者死、偷人及盜抵罪。」
劉邦與咸陽百姓約法三章。(網上圖片)
劉邦入關盡得民心,但這個舉動引起心高氣傲的項羽極度不滿,加上他自恃兵力強大,於是派出軍隊由函谷關進兵攻打劉邦。劉邦自知實力不及項羽,於是將關中的統治權出讓給項羽,項羽最終滿意,打消了討伐劉邦的打算。
鴻門宴 (網上圖片)
項羽的謀士范增看得出劉邦很有野心,於是在鴻門擺下宴席,想借宴席間除掉劉邦,項羽同意。在席間,范增見項羽久久沒有除掉劉邦之意,於是叫項莊在宴會上舞劍,借機殺掉劉邦。
項羽 (網上圖片)
與劉邦要好的項伯見狀,也拔劍與項莊共舞,更以身掩護劉邦,使項莊的下不到手。張良見形勢不妙,便叫大將樊噲闖進酒席,之後再和劉邦逃離宴會。劉邦走後,果然與項羽一爭天下,史稱楚漢戰爭。後人之後也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去比喻一個人別有用心。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