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和傅毅都是東漢文學家,二人更一起在朝廷內工作,校對典籍,在文壇、史學界大有名氣。
《漢書》的作者班固,可能不用多介紹,至於傅毅,他同樣博學多才,著有詩、賦、文章等28篇。辭賦中以《舞賦》較有名,以清麗、流暢的筆觸,描寫歌舞場面,不乏精彩的片段。全賦鋪陳有序,描寫細膩,讓大家更能了解中國古代歌舞藝術的精湛,保存了中國古代舞蹈方面的史料。
班固 (網上圖片)
傅毅的名氣沒有班固那麼響,傳世的作品亦不多,不過,在曹丕眼中,二人的文采,可說是不相上下,因此他在其文學評論作品《典論‧論文》中,便提到一句:「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曹丕 (網上圖片)
這句是怎樣解釋呢?「伯仲」,其實是古人用來對兄弟的稱呼。最早可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最大的哥哥,仲排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尊卑有序。
網上圖片
曹丕的意思便是,傅毅與班固才華其實是差不多,因此用了「伯仲之間」去形容。到了現在,伯仲之間便化為了成語,形容兩個人的實力差不多,難分高下。
成語「雞犬升天」全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劉安 (網上圖片)
傳説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對於煉丹修道非常熱衷,總是夢想得道成仙。有一天,有八位老人前來淮南王府前,要求劉安前來接見。門吏看到他們一個個老態龍鍾,於是説道:「你們八位老得連走路都困難,對我們王爺有何用處呢?」
一個老人説:「既然他不歡喜老人,我們就變年輕一些吧!」話剛説完,八個老人居然轉眼間都變成了十四五歲的少年,滿頭黑髮,臉如滿月。門吏看後非常震驚,慌忙奔進堂去報告劉安。劉安聽完,知道來者不是凡人,連忙出門隆重迎接。
自此以後,劉安把他們稱為八公,將他們安排在思仙台中居住,待若上賓。那八公果然有通天的本領,騰雲駕霧,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無所不能。他們得知劉安一心想得道成仙,於是向他傳授丹經,並願意為他煉製仙丹靈藥。
網上圖片
不料就在劉安專心致志等待仙丹煉成,吞服昇天之際,發生了一件事。原來,劉安有個兒子叫劉遷。他平日尤其喜歡舞槍弄棒,自以為劍術超羣。他聽説郎中雷被劍術非凡,非要拉住他和自己比武。雷被無可奈何,不得不奉陪,不曾想利劍無情,誤傷了劉遷。劉遷怒不可遏,由此不歡而散。雷被擔心劉遷對他報復,便向淮南王劉安提出請求,指派他去抗擊匈奴,指望以此避開劉遷。劉安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並未答應。雷被更加恐懼,於是來了個先發制人,上書朝廷,控告劉安不允許他去抗擊匈奴。這在當時可是個大罪名,還好劉安是當時皇上漢武帝的堂叔,才只被削除兩個縣的封地而已。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示意圖。(網上圖片)
這回,劉安真的對雷被懷恨在心了。雷被心想,與其整日擔驚受怕,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和人聯名誣告劉安謀反。這回,漢武帝只好派人前去把劉安捉拿歸案。劉安得知此事,很快叫來八公商量對策。八公笑着對劉安説道:「這是王爺功德圓滿,上天要召喚王爺去了。」之後就讓劉安服下早已煉製好的靈丹仙藥。頓時,劉安只感覺身子飄飄忽忽,身輕如燕,跟着八公升天去了。王府庭院內,八公煉丹的藥爐還遺留在那裏,四周地上還散着幾顆靈丹仙藥,雞犬們圍攏着又啄又舔,結果也全部跟着升了天。
淮南王劉安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僅僅只是神話傳説,真實的情況卻是淮南王劉安因謀反敗露不得已而自殺。但後世以「雞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勢,跟他有關係的人也由此得到好處,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