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和傅毅都是東漢文學家,二人更一起在朝廷內工作,校對典籍,在文壇、史學界大有名氣。
《漢書》的作者班固,可能不用多介紹,至於傅毅,他同樣博學多才,著有詩、賦、文章等28篇。辭賦中以《舞賦》較有名,以清麗、流暢的筆觸,描寫歌舞場面,不乏精彩的片段。全賦鋪陳有序,描寫細膩,讓大家更能了解中國古代歌舞藝術的精湛,保存了中國古代舞蹈方面的史料。
班固 (網上圖片)
傅毅的名氣沒有班固那麼響,傳世的作品亦不多,不過,在曹丕眼中,二人的文采,可說是不相上下,因此他在其文學評論作品《典論‧論文》中,便提到一句:「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曹丕 (網上圖片)
這句是怎樣解釋呢?「伯仲」,其實是古人用來對兄弟的稱呼。最早可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最大的哥哥,仲排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尊卑有序。
網上圖片
曹丕的意思便是,傅毅與班固才華其實是差不多,因此用了「伯仲之間」去形容。到了現在,伯仲之間便化為了成語,形容兩個人的實力差不多,難分高下。
我們經常以「一刹那」來形容一個極短的時間,那麼這個時間究竟有多長?我們可以透過佛經記載,來了解及計算「一剎那」及「一瞬間」。
網上圖片
據了解,印度世親所著的佛經《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二》中載,「一彈指」頃有六十五刹那。那麼「一彈指」時間多長?外界有指「彈指」是用手指輕輕一彈的時間。但「彈指」及「刹那」都是印度的梵語,是佛教中計量時間的量詞。東晉時期,和尚法顯到了中天竺求取了一本《摩訶僧祇律》,記載了:「刹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法顯所譯的經典 (網上圖片)
所以,從以上的資料就可以計算出「一剎那」。因為,一天一夜總共24小時,有30個須臾。即是每一個須臾就有48分鐘,再繼續除下去,一個「彈指」就是7.2秒,一「瞬間」為0.36秒。所以得出,「一刹那」就是0.018秒,即是千分之18秒。也能了解,「一瞬間」比「一剎那」時間長得多了。
網上圖片
再據佛教《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記載的來計算:「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據載,一日一夜有30牟呼栗多,900臘縛,54,000怛剎那,6,480,000剎那,所以「一剎那」時間為1/75秒,即約為0.013秒,即是千分之13秒。在不同佛教經典中,「一剎那」這個十分短暫的時間長短不一,其實速度大約是相機快門「百分之一秒」。
網上圖片
事實上佛教經典非現代原子科學的著作,況且萬事萬物本來瞬息萬變,不會乖乖靜止不動讓你去測量。所以經典有說法來說明「一剎那」,而且經典當中的準確度偏差可說是甚少,也證明佛陀的討論,並非如外界認為般粗糙,佛教經典的一些說法,也能達到現代原子科學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