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赤壁敗曹營 何以「借東風」《易經》能解

歷史長河

赤壁敗曹營 何以「借東風」《易經》能解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赤壁敗曹營 何以「借東風」《易經》能解

2020年01月06日 10:00 最後更新:01月07日 15:20

東風真的能「借」嗎?如何「借」?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把諸葛亮的智謀塑造得很完美,這個故事至今也仍是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不過民間小說、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這是神化了諸葛亮,加上真實歷史中並沒有記載,而所謂的設壇祭風帶有濃厚玄學色彩,不禁讓人懷疑故事的真實性。

《三國演義》火燒連環船 (網上圖片)

《三國演義》火燒連環船 (網上圖片)

由於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的時候憑空添加一些原本在三國時期不存在的情節,使得後人認為這個借東風也不是真實的故事,連魯迅也評論道,羅貫中「狀諸葛多智而近妖」。至於王粲的《英雄記》則記載是周瑜用輕船走舸火燒曹操,顯然火燒赤壁與諸葛亮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事實是,東吳部隊燒掉曹營靠在北岸烏林一側的戰船,曹兵毫無戒備,火烈風猛,火燒烏林,北宋司馬光《赤壁之戰》:「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影視中的「孔明借東風」(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孔明借東風」(網上圖片)

近代著名文化學者南懷瑾於《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第2.03章》指出:東風能借,是通曉《易經》氣象的道理。「坤卦,亥月,節氣立冬小雪。這是全陰之卦,天地間之放射能,此時已全部吸收入地,但陰極則陽生,所以在十月立冬後,必會有小陽春,有一兩天風轉東南,當年『孔明借東風』,就是通曉《易經》氣象的道理,知道十月立冬之後,西北風一定不會天天吹,根據氣象推算,有一兩日必會颳起一陣東南風,所以故作玄虛,築壇祭風,反正一日借不到的話,二日三日下去,早晚可以等到東風。果然被他等到,大破曹操五十萬軍。」

真實的諸葛亮,無通天徹地之能,自然不能向上天借東風,不過火燒赤壁吹了東風是事實。古人懂得《易經》,通曉氣候變化,善加利用,使弱小軍隊借東風之力,發揮出最佳戰鬥力。

影視中的火燒赤壁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火燒赤壁 (網上圖片)

據指,《易經》中有天文,其中有十二卦對應一年中的十二個月,每個月的節氣和氣候都有相應的規律可循,並符合《易經》的原理。以諸葛亮借東風來說,當時為農曆十月,在卦上為坤卦,是純陰卦,陰極則陽生,因此十月有幾天的氣溫要回升,有一個小陽春的氣候。

「借東風」就是利用了這個氣候條件。曹操把戰船連鎖起來,也源自他識天文、知氣候。戰船連鎖有利於水上作戰,只是怕火攻。但曹軍的水軍在長江上游,位於西北方,東吳水軍在下游,位於東南方。農曆十月是冬天,吹西北風,所以東吳缺少火攻條件。對此,孫劉聯軍心知肚明。而根據《易經》,知道某一個氣候前後三天,會轉東南風。所以,算準日子「借東風」,兵借火攻,戰勝曹操。

影視中的赤壁之戰,曹操敗陣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赤壁之戰,曹操敗陣 (網上圖片)

然而,節氣卦中也蘊含著一些「密碼」可用於軍事上。農曆十月對應坤卦,節是立冬,氣是小雪。其他月份也有規律。十一月,也稱子月,對應復卦,為一陽初生之時。節是大雪,氣是冬至。冬至之夜,時間最長,氣溫最低,行軍作戰條件艱苦。之後,白天變長,氣溫漸升。

十二月,對應地澤臨卦,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陽爻,陽能不斷上升,人體外寒內熱,消化力強,此時官兵胃口好,體力好。節是小寒,氣是大寒。一月稱正月,也稱寅月,對應地天泰卦,內卦有三個陽爻,故有「三陽開泰」之說,而且天地交感,人們思想行動敏銳,宜籌劃準備軍事行動。節是立春,氣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對應雷天大壯卦。節是驚蟄,氣是春分。此時,人體精神旺盛,宜開展軍事行動。

三月,對應澤天夬卦。此時,天地兩隔,萬物肅殺,故有秋風掃落葉之說,官兵殺敵情緒易被發動,宜實施殲滅戰。八月對應風地觀卦,節是白露,氣是秋分。秋分宛如春分,氣候適宜,白晝等長。九月對應山地剝卦,節是寒露,氣是霜降。卦象為五陰剝陽,宜謙退內守。

至於現代科學的氣候學,亦能解釋赤壁之戰如何「借東風」-赤壁東南有幕阜山脈,烏林西北有雲夢大澤,當天氣放晴後的夜晚,因山地散熱快,湖澤散熱慢,溫差對流可能會逆吹東南水陸風與「下坡風」。而冬天逆吹東南地形風此一點,是北方長大之曹操所始料未及,成為東吳周瑜的部隊於長江水邊長大者之地利。

往下看更多文章

王獻之被嘲笑「管中窺豹」 嘲笑者又何嘗不是?

2024年09月06日 20:00

管中窺豹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裡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該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後由此總結出成語「管中窺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幾個兒子從小就跟隨他學習書法。其中,王獻之天資極高。曾有一次,他和兩個哥哥一同前往拜訪謝安,在拜訪期間,兩個哥哥滔滔不絕,唯獨他只說了寥寥幾句。他們走後,謝安評價王獻之最為出色,因為「優秀的人往往言簡意賅」。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的書法名動天下,又任右軍將軍,家中門生眾多。王獻之自小性情豪放不羈,常和門生們在一起玩耍。有一次,門生們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種游戲),而王獻之站在一旁,指著其中一位門客說:「這局要輸了。 」門客不以為然,嘲諷地說:「這個小孩管中看豹子, 只看到一個斑點。」(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意思是:這個小孩子根本就不懂游戲的玩法,我們不需要理會他。王獻之非常生氣,便回應道:「我和古人相比,遠的,我自認為只比不上荀奉倩;近的,我只愧於劉真長。」於是拂衣而去。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荀奉倩是三國時魏國人,才學出眾。劉真長則是晉國的名士。王獻之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在才華上僅次於這兩位,其他人根本不能與我相提並論。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於荀奉倩和劉真長,但王獻之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敏於創新,為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不應局限於片面和狹隘的視角,而應注重事物的整體和全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的要素,如戒除浮躁、樹立自信心等。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類似於「管中窺豹」的情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找到事物中的關鍵因素,就能像王獻之一樣「未卜先知」。

有時候,通過觀察事物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大致推測出整體的情況,就像從管中看到豹子的花紋,能夠猜測豹子的全貌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學術研究或調查事物時,只需要了解事物的某個方面就足夠了,而可以忽略整體或全局。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在學術研究和調查事物時,我們仍然應盡量做到全面,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才是客觀和科學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