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歲的巴基斯坦裔女生畢軒娜在香港土生土長。
與生俱來的黝黑皮膚,自幼浸淫在伊斯蘭文化,讓一名在香港成長的巴基斯坦裔女子,童年飽受歧視和侮辱。為求不受排斥,她在少女時代咬牙苦學中文,畢業後如願成為中文教師,致力教導少數族裔學生,又為「非華語」幼稚園學生編寫教材,讓眾人更容易學好中文,以便融入社會,減少遭受歧視的機會,並提升競爭能力,便利將來發展事業和追求理想,「學好中文,生活會更快樂!」
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的巴基斯坦裔女子畢軒娜,現齡二十九,是家族第三代香港人,她日前在寓所接受專訪,細述「異族」港人童年苦況、發憤自強和幫助後輩的經歷。
畢軒娜透露,祖父是「皇家警察」,捉拿大盜時身中六槍殉職,港英政府為答謝他為港「賣命」,決定滿足其生前願望,批准遺屬來港定居,包括當時年僅六歲的父親,自此家族落地生根。及至九○年她在本港出生後,一直居於屯門,但自幼已感覺因種族和膚色被人歧視,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鄰座乘客不時拂袖而去,其後報讀心儀的中學,更被校方以「五觀不端正」為由拒絕,但因當時《種族歧視條例》尚未立法,只好忍氣吞聲。
幾經波折,軒娜入讀區內一所津貼中學,不料是噩夢開端。她坦言,中一至中三經常被同學欺凌,例如被撕毀課本、遭人投擲球類攻擊等,又被人以「好臭」、「好樣衰」等惡言辱罵,讓她終日以淚洗臉,「每日言語攻擊,令我照鏡時心想,點解我係咁嘅膚色?」
軒娜不諱言,當時多番向老師求助未果,為擺脫被歧視慘況,決心學好中文,以證明自己也是「香港人」,但因小學在英語授課的伊斯蘭學校就讀,故此欠缺中文基礎,加上中學教科書的編訂對象是母語為漢語的學生,「非華語」學生難以學習,「基本中文未能掌握,文言文、詩句怎能理解?」猶幸自小與父親以廣東話溝通,她於是透過不斷背誦及閱讀報章等方式自學,幸努力有所回報,中三中文科考試名列前茅。
學好中文後,軒娜憶起父親曾因不懂閱讀中文影響工作,失去了晉升機會,不少同鄉也因不諳中文,影響社交和接收本地資訊等日常生活,因此立志成為中文教師幫助本港少數族裔,尚幸升讀中四後與多名同學成為好友,讓她愉快地度過餘下的校園生活。
為實現人生目標,軒娜一○年入讀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漢語系,一四年畢業後返港求職,喜獲中學母校聘任為中文教師,主力教導「非華語」學生,期間兼讀香港大學教育碩士 (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育)課程,前年底轉投港大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先後擔任「從起步開始—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計劃」教學研究員和課程主任,研究及支援本地幼稚園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教學。
現時每逢周一至周三,軒娜在元朗區幼稚園教導「非華語」學童中文,周六至周日則前往非牟利機構,為有關學生補習,近期更與插畫師好友「阿花」合作編撰適合他們學習的中文書籍,該故事書的插畫均以動物角色作為主角,在超市購物過程中教導小孩學習簡易中文,目前已獲十所幼稚園採用。她透露,下一步將以「我愛地球」為主題編寫中文故事書,又期望未來著作更多同類圖書,並設計有助學習中文的電腦遊戲程式,寓教於玩。
通過學習中文改變命運的軒娜,坦言過往雖然屢遭歧視,但已屬較幸運一群,因為家鄉重男輕女觀念根深柢固,不少父親認為女性毋須接受太多教育,往往讓女兒輟學,很多居港婦女因此難以適應香港生活,「媽媽也是受害者,一直不懂使用銀行櫃員機,不知道如何在醫院求診!」她又透露,部分父親不惜違反伊斯蘭教義,強逼十四或十五歲女兒與沒有感情的男子訂婚,部分女孩年滿十六歲法定結婚年齡便無奈出嫁,「有同鄉少女被逼婚,含淚離港返國當『人妻』!」
為幫助本港少數族裔女性,軒娜計劃創立教學機構,讓她們學習中文,以便融入社會,並讓眾人認識女性應有的權益,從而掌握自己命運,追求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