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調查:學生之間有明顯數碼鴻溝 港大團隊憂疫情擴大差距

社會事

調查:學生之間有明顯數碼鴻溝 港大團隊憂疫情擴大差距
社會事

社會事

調查:學生之間有明顯數碼鴻溝 港大團隊憂疫情擴大差距

2020年04月21日 17:00 最後更新:04月22日 11:04

中學之間的表現差距更大。

疫情下全港學校停課。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於2018年至19學年的研究發現,不同學校學生之間,數碼能力有明顯差異,中學之間的表現差距更大。調查又顯示,有10%受訪學生家中無桌上、手提電腦或平板電腦,而擁有這些設備的學生,逾40%人要與他人共用。

研究發現,不同學校學生之間,數碼能力有明顯差異。資料圖片

研究發現,不同學校學生之間,數碼能力有明顯差異。資料圖片

港大教育學院在2018至2019學年向超過2000名中小學生及約360名教師進行調查,研究為期5年,有超過2000多名小三、中一及中三級學生參與。結果發現,同一學校及同一級別的學生,其數碼能力會有很大差異,當中以中學階段有較大差異。研究同時顯示,近70%學生表示在學校學習時,每天使用數碼科技少於1小時,另有約40%學生表示會與父母討論互聯網使用和數碼安全問題。

港大調查指學生之間有明顯數碼鴻溝。 資料圖片

港大調查指學生之間有明顯數碼鴻溝。 資料圖片

負責研究的港大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指,疫情期間,網上學習成教學的唯一途徑。她預期,學校及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會因應疫情擴大。她又提及調查結果反映,大部分學生都有智能手機,有利溝通和休閒消遣,但用於學習則顯得欠缺效率。

團隊建議,疫情後應建立強大的網上學習支援系統,縮窄學生的數碼鴻溝。

有調查發現,本港抑鬱症患者的企圖自殺比率,明顯高於國際上的估算數字;本港抑鬱症病人中患上「頑治抑鬱症」的比例亦估計相當高。

王明爍說,國際文獻資料顯示,「頑治抑鬱症」的企圖自殺率及自殺率,比一般抑鬱症患者分別高10倍及2倍。設計圖片

王明爍說,國際文獻資料顯示,「頑治抑鬱症」的企圖自殺率及自殺率,比一般抑鬱症患者分別高10倍及2倍。設計圖片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於去年7月至10月,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06名情緒病患者,發現當中61名受訪者為抑鬱症患者,其中約8成人曾經出現自殺念頭,近3成人更曾經企圖自殺。調查亦指出,在患上抑鬱症四至六年的病人群組中,企圖自殺比率是43%,遠高於這群組中「頑治抑鬱症」平均23%的企圖自殺率。

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表示,「頑治抑鬱症」是指對至少兩種抗抑鬱藥物沒有足夠反應的嚴重抑鬱症患者,根據本港大學的研究,約有18%的抑鬱症患者在確診後六年內,發展成頑治抑鬱症,以本港約30萬抑鬱症患者計算,推算全港有5萬4千人罹患「頑治抑鬱症」。

大學研究指以本港約30萬抑鬱症患者計算,推算全港有5萬4千人罹患「頑治抑鬱症」。資料圖片

大學研究指以本港約30萬抑鬱症患者計算,推算全港有5萬4千人罹患「頑治抑鬱症」。資料圖片

王明爍說,國際文獻資料顯示,「頑治抑鬱症」的企圖自殺率及自殺率,比一般抑鬱症患者分別高10倍及2倍,本港目前並沒有「頑治抑鬱症」的官方統計數據,這班患者可能變相成為「隱形」病人。

王明爍建議,當局應通過對患者的數據統計識別出「隱形」患者,增加在公立醫院使用新型噴鼻式抗抑鬱藥物,以及加強公眾教育正確認識抑鬱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