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封時,為限制諸侯實力過度擴張,訂了軍隊編制,最大的諸侯國都只可以擁有三軍。
設計圖片
何謂「三軍」?據《周禮·夏官·司馬》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也就是說,當時規定每12,500人為一軍,只有天子可以擁有六軍,最大的諸侯國,也只可擁有三軍,中等諸侯可擁有兩軍,小國則擁有一軍。
網上圖片
設有三軍的大諸侯國,在稱謂上各不相同,例如晉國、齊國、魯國和吳國等均稱為中軍、上軍、下軍;楚國則稱為中軍、左軍、右軍;魏國則稱為前軍、中軍、後軍。三軍統領稱為「卿」。
網上圖片
西周時期,各諸侯國仍嚴守規矩,但到了東周時期,隨着周天子對各諸侯的掌控力不斷減弱,各諸侯為爭霸開始大規模擴充軍力。為此,他們巧立名目,在原有「三軍」之外,另立軍隊。這些編制以外的軍隊,不再由「卿」來統率,「將率諸軍」的說法以「將軍」命名。
網上圖片
到秦漢時期,隨著軍事規模變遷,再加上兵種的豐富,三軍的意思開始出現改變,主要以兵種來劃分,分別有步、車、騎三軍或馬、步、水三軍之說。
我們經常以「一刹那」來形容一個極短的時間,那麼這個時間究竟有多長?我們可以透過佛經記載,來了解及計算「一剎那」及「一瞬間」。
網上圖片
據了解,印度世親所著的佛經《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二》中載,「一彈指」頃有六十五刹那。那麼「一彈指」時間多長?外界有指「彈指」是用手指輕輕一彈的時間。但「彈指」及「刹那」都是印度的梵語,是佛教中計量時間的量詞。東晉時期,和尚法顯到了中天竺求取了一本《摩訶僧祇律》,記載了:「刹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法顯所譯的經典 (網上圖片)
所以,從以上的資料就可以計算出「一剎那」。因為,一天一夜總共24小時,有30個須臾。即是每一個須臾就有48分鐘,再繼續除下去,一個「彈指」就是7.2秒,一「瞬間」為0.36秒。所以得出,「一刹那」就是0.018秒,即是千分之18秒。也能了解,「一瞬間」比「一剎那」時間長得多了。
網上圖片
再據佛教《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記載的來計算:「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據載,一日一夜有30牟呼栗多,900臘縛,54,000怛剎那,6,480,000剎那,所以「一剎那」時間為1/75秒,即約為0.013秒,即是千分之13秒。在不同佛教經典中,「一剎那」這個十分短暫的時間長短不一,其實速度大約是相機快門「百分之一秒」。
網上圖片
事實上佛教經典非現代原子科學的著作,況且萬事萬物本來瞬息萬變,不會乖乖靜止不動讓你去測量。所以經典有說法來說明「一剎那」,而且經典當中的準確度偏差可說是甚少,也證明佛陀的討論,並非如外界認為般粗糙,佛教經典的一些說法,也能達到現代原子科學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