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周朝立軍制限諸侯軍力 最大國也只可擁「三軍」

史空穿梭

周朝立軍制限諸侯軍力 最大國也只可擁「三軍」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周朝立軍制限諸侯軍力 最大國也只可擁「三軍」

2020年07月09日 10:00 最後更新:12:22

周朝分封時,為限制諸侯實力過度擴張,訂了軍隊編制,最大的諸侯國都只可以擁有三軍。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何謂「三軍」?據《周禮·夏官·司馬》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也就是說,當時規定每12,500人為一軍,只有天子可以擁有六軍,最大的諸侯國,也只可擁有三軍,中等諸侯可擁有兩軍,小國則擁有一軍。

更多相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設有三軍的大諸侯國,在稱謂上各不相同,例如晉國、齊國、魯國和吳國等均稱為中軍、上軍、下軍;楚國則稱為中軍、左軍、右軍;魏國則稱為前軍、中軍、後軍。三軍統領稱為「卿」。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西周時期,各諸侯國仍嚴守規矩,但到了東周時期,隨着周天子對各諸侯的掌控力不斷減弱,各諸侯為爭霸開始大規模擴充軍力。為此,他們巧立名目,在原有「三軍」之外,另立軍隊。這些編制以外的軍隊,不再由「卿」來統率,「將率諸軍」的說法以「將軍」命名。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到秦漢時期,隨著軍事規模變遷,再加上兵種的豐富,三軍的意思開始出現改變,主要以兵種來劃分,分別有步、車、騎三軍或馬、步、水三軍之說。

往下看更多文章

季氏想入侵鄰國 沒想到「禍起蕭牆」

2024年11月04日 20:00

為甚麼自家內亂,禍起於「蕭牆」呢?原來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普遍設有一道矮牆,稱作「蕭牆」或「塞門」、「屏」等,作用是遮擋視線,防止外人窺視屋內環境。《論語集解》引用鄭玄的注解︰「蕭之言肅也;牆猶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所以「禍起蕭牆」可以解作禍亂產生於家中,比喻災禍、變亂皆由內部原因所致。成語出自《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蕭牆 (網上圖片)

蕭牆 (網上圖片)

春秋戰國時代戰亂頻繁,人人自危。當時魯國國君魯哀公並沒有實權,實權由季康子等所握。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季康子想出兵入侵鄰國顓臾。於是他想到以顓臾國靠近所在地費邑,以後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為藉口,要出兵征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周成王時成為魯國的附國。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説:「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因為季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出兵征伐的。

當時,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是季孫氏的家臣,他們對孔子解釋説:「顓臾城牆堅固,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又很近,季氏如今不把它佔領,將來會成為子孫後代的禍患」。孔子聽後大力反對,表示魯國沒有先做好內政,反而發動侵略戰爭,警告︰「季氏的憂患,恐怕並不是來自顓臾,而是來自蕭牆之內吧。」

後世仍以「禍起蕭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如《秦併六國平話》卷下:「祖舜宗堯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里城。」作者認為秦始皇沒有解決民生疾苦,耗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築萬里長城,結果雖能阻擋外部匈奴入侵,但不敵內部民變,種下速亡的禍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