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方宣佈制裁的11名美方人士是誰? 很多是「黃之鋒的朋友們」和他們打交道小心犯法

博客文章

中方宣佈制裁的11名美方人士是誰? 很多是「黃之鋒的朋友們」和他們打交道小心犯法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方宣佈制裁的11名美方人士是誰? 很多是「黃之鋒的朋友們」和他們打交道小心犯法

2020年08月11日 11:51 最後更新:12:20

昨日(8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發佈消息,中方決定從即日起,對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的11名美方人士實施制裁。

這是一次對等反制。

更多相片
黃之鋒(左)和盧比奧(右)開心合照。黃之鋒facdebook 圖片

黃之鋒(左)和盧比奧(右)開心合照。黃之鋒facdebook 圖片

去年10月12日克魯茲(中)和黎智英(左1)和陳方安生(右2)等見面,據說雙方討論了美國「第二階段」的制裁名單和策略。美國共和黨海外事務組織行政總裁俞懷松推特圖片。

去年10月12日克魯茲(中)和黎智英(左1)和陳方安生(右2)等見面,據說雙方討論了美國「第二階段」的制裁名單和策略。美國共和黨海外事務組織行政總裁俞懷松推特圖片。

去年9月18日,史密斯(左2)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中)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開記者會,黃之鋒(右2)也在席。

去年9月18日,史密斯(左2)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中)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開記者會,黃之鋒(右2)也在席。

霍利(右)與黃之鋒(左)會面。

霍利(右)與黃之鋒(左)會面。

湯姆·科頓。

湯姆·科頓。

帕特·圖米。

帕特·圖米。

8月7日,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以所謂破壞香港自治為由,宣佈制裁特首林鄭月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等11名中國中央政府部門和香港特區官員。

中國反制,也有11人。被列入制裁名單的美方人士包括:美國參議員盧比奧 、克魯茲、霍利、科頓、圖米;美國眾議員史密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總裁格什曼、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總裁米德偉、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總裁特溫寧、人權觀察執行主席羅斯、自由之家總裁阿布拉莫維茨。

以後香港人和這11個被制裁人士接觸,特別是接受他們的資助就要小心了。他們是中國政府制裁的對象,小心觸犯《港區國安法》中的勾結罪。

內地微信公眾號政知圈,告訴大家「被制栽者都是誰?」

先有6位反華議員。

被列入制裁名單的6名美國議員均是「逢中必反」的美國政客,他們中有幾位還曾在去年的修例風波中專門赴港,為反對派撐腰。很多人是「黃之鋒的朋友們」。

值得注意的是,6名議員中,盧比奧 、克魯茲和史密斯在一個月內兩度被中方制裁。

7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佈的中方對等制裁涉疆表現惡劣的美國機構個人中,這三位就名列其中。

1. 盧比奧:美國政客中最喧鬧的中國批評者

黃之鋒(左)和盧比奧(右)開心合照。黃之鋒facdebook 圖片

黃之鋒(左)和盧比奧(右)開心合照。黃之鋒facdebook 圖片

馬爾科·盧比奧是一位古巴裔的政治人物,1956年他的父母從古巴移民到佛羅里達州,1971年他在邁阿密出生。

盧比奧是美國保守主義的典型人物,也是美國共和黨內最偏執激進的反華人士,是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直接幕後推手,還曾攻擊中國政府「將新疆變成一個強逼勞動營」,他被《華盛頓郵報》評價為美國政客中「最喧鬧的中國批評者」。

2. 克魯茲:曾赴港密會黎智英

泰德·克魯茲是一名老牌「反華議員」,現任NASA委員會主席。他於1970年12月出生於加拿大卡爾加里,畢業於哈佛法學院。

克魯茲還曾參與過美國大選。2015年5月,他通過推特宣佈將參加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成為首位正式宣佈參加2016年總統大選的競選人。但在2016年5月4日,克魯茲宣佈退選,轉向支持特朗普。

去年10月12日克魯茲(中)和黎智英(左1)和陳方安生(右2)等見面,據說雙方討論了美國「第二階段」的制裁名單和策略。美國共和黨海外事務組織行政總裁俞懷松推特圖片。

去年10月12日克魯茲(中)和黎智英(左1)和陳方安生(右2)等見面,據說雙方討論了美國「第二階段」的制裁名單和策略。美國共和黨海外事務組織行政總裁俞懷松推特圖片。

去年10月,克魯茲赴香港聲援並密會反對派核心人物,包括「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期間,克魯茲還聲稱沒有在香港見到暴力行為。

3. 史密斯:美國反華政客中的「勞動模範」

去年9月18日,史密斯(左2)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中)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開記者會,黃之鋒(右2)也在席。

去年9月18日,史密斯(左2)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中)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開記者會,黃之鋒(右2)也在席。

克里斯·史密斯也是一名在涉華問題,尤其是所謂人權問題上發表消極言論的常客。

不同於上述兩位「70後」,史密斯出生於1953年3月,現年67歲。從1981年,他就開始擔任美國眾議院議員,今年已經是其第20個任期。

史密斯也是美國「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的成員,長期對中國人權問題發表誇大言論。他曾起草過很多針對中國的議案、修正案和立法,其中就包括去年在眾議院獲得通過的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和「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等。

史密斯還是美國反華政客中的「勞模」。據美國媒體報道,史密斯還曾為涉疆、涉港等相關議題主持過60多場國會聽證會。

4. 霍利:曾赴港為暴徒撐腰

喬希·霍利出生於1979年12月,是美國參議院最年輕的議員,也是特朗普的「鐵桿盟友」之一。

霍利(右)與黃之鋒(左)會面。

霍利(右)與黃之鋒(左)會面。

2019年10月,霍利抵達香港,與亂港分子黃之鋒會面。當時,他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到旺角「考察」,併發布了3張旺角暴亂現場照片。但照片的焦點是防暴警察,並沒有身著黑衣的暴徒,他據此宣稱旺角的警力明顯「過多」。

5. 科頓:美國最危險的參議員

湯姆·科頓出生於1977年5月。2002年,他在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並拿到法學博士學位。2005年,他選擇從軍,作為美軍101空降師的排長,被先後派往伊拉克和阿富汗參戰,還曾獲得銅星勳章和伊拉克參戰獎章。

湯姆·科頓。

湯姆·科頓。

科頓是國會山的「老人」。2013年,年僅35歲的科頓成為聯邦眾議員,2015年1月晉身參議院,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參議員。

在特朗普入主白宮之後,科頓在國會所有法案投票中與特朗普的契合率高達87.6%,被稱為「國會版的特朗普」。

他是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提案人,還參與提案《2019年西藏政策與支持法案》。今年4月下旬,科頓接受霍氏記者採訪時稱,美國應限制中國留學生來美學習高科技和技術專業,「我們可以讓他們來美國學習莎士比亞和《聯邦黨人文集》,而不需要在美國學習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

科頓還是美國最好戰的議員之一。在委內瑞拉、伊朗等問題上,科頓都明確支持全面封鎖甚至發動戰爭。《華盛頓郵報》等美國媒體多次發表評論,稱科頓為「美國最危險的參議員」。

6. 圖米:提出所謂「香港自治法案」

帕特·圖米出生於1961年11月,是共和黨參議員。

帕特·圖米。

帕特·圖米。

今年5月28日,全國人大通過制定港區國安法和執行機制的決定之後,圖米當即表示,美國不能袖手旁觀,要對中國侵犯香港自治的行為作出回應。

隨後,圖米與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斯·范霍倫提出了所謂的《香港自治法案》。該項法案旨在對在香港執行香港國安法的中國共產黨官員和機構實施制裁,同時還將懲罰與上述機構有業務往來的銀行。

中國的制裁亦針對5個非政府組織(NGO)及其負責人。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人權觀察、自由之家都是美國的非政府組織(NGO)。

早在2019年12月,外交部就宣佈對這5個在香港修例風波中表現惡劣的美國非政府組織實施制裁。

中央政法委微信公眾號「長安劍」曾刊文指出,充足的資金保障,是暴亂活動能夠持續如此長時間的重要原因。而修例風波中一半以上的暴力活動資金均來源於美國的一些非政府組織及金融資本集團,這些NGO還提供了策劃、培訓、資金、物資供應、輿論造勢等一條龍服務。

7.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第二中情局」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對外宣稱是NGO,但實際是在1983 年由列根政府發起成立。基金會的總裁格什曼出生於1943年7月,此前曾在里根政府第一個任期內擔任美國駐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大使。

這家基金會專門用於開展不方便政府直接出手的政治活動和心理戰,其80%以上的資金來源於政府和國會撥款。

而且,它與中情局關係密切,甚至被人稱為「第二中情局」。在此次香港風波前後,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向香港本土的各類反對派組織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其中就包括黎智英。而李柱銘還曾獲得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頒發的年度「民主獎」。

8. 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十幾年前就試圖影響香港選舉

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實為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子機構。該協會自1997年開始關注香港事務,2002 年協會的中國事務部在香港設立了辦事處。

早在2006年2月,該協會開辦了為期一年的「區議會候選人及選舉經理競選學校」,目的就是影響2007年的香港區議會選舉。2014年「佔中」發生時,該協會還在香港高校、街區舉行「形象建立、演講技巧以及如何面對傳媒」「如何進行資金籌款」等講座和活動。

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總裁米德偉出生於1964年9月。他曾經擔任過美國國防部主管亞太事務的首席副助理部長,於2012年出任美國駐緬甸大使。

補充一下背景。

緬甸於1988年發生軍事政變,逼於國內及國際壓力,緬甸政府宣佈1990年舉行全國大選,但緬甸政府隨後拒絕承認這次大選結果。因此美國對緬甸實施經濟制裁,並將美緬外交關係下降到代辦級,大使一職懸空達22年,直至米德偉赴任。

9. 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兩名反華議員加入董事局

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同屬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的「民主計劃」的一部分,它雖然與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沒有隸屬關係,但接受後者的資金援助。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的總裁是特溫寧。

該研究所經常高舉所謂的「民主」「自由」「自治」與「人權」等招牌,號稱「支持全球民主運動」,實則希望藉此改變香港,從而為美國本土企業家牟利。

據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的年報顯示,2019年新加入研究所董事局的成員就包括了同被列入此次制裁名單的盧比奧和科頓。

10.「人權觀察」:組織成員假冒記者參與修例風波

「人權觀察」於1978年成立,當時名為赫爾辛基觀察,是為了監視前蘇聯對1975年《赫爾辛基協議》的執行情況。日益壯大後,該組織又以「觀察委員會」的名義將觸角涉及到世界上的其他地區。

在去年香港的修例風波中,該組織成員更是直接上場。2019年8月末,在港鐵里被警方按倒的一名外國人,攜帶著偽造的瑞典記者證件,其真實身份就是「人權觀察」的成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該組織的執行主席羅斯在入境香港時首度被禁止入境,此前他可以自由入境香港。羅斯在香港國際機場拍攝並隨後在推特上分享的一段視頻中說,入境事務處官員告訴他,由於「移民理由」,他被禁止進入香港。

11. 「自由之家」:多數經費來自美國政府撥款

1941年成立的「自由之家」則是隸屬於美國國防部的智庫。自稱是「非政府組織」的自由之家,其實有67%的經費來自美國政府撥款。

該組織經常按照美國的標準,對各國進行所謂的民主自由年度評估,實則干預他國政治。

去年10月,在香港法院頒布臨時禁制令,禁止任何人在網上發佈言論鼓勵或煽動暴力後,包括「自由之家」在內的7個組織向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公開信,攻擊這一行為是在「威脅言論自由、侵害人權」。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乙遊,即乙女(源自日語,意為少女)遊戲,作為年輕女性在虛擬世界中的「自留地」,它一方面體現了社會觀念的變遷,另一方面為遊戲產業收獲了可觀的流水。開發、推廣乙遊的過程,見證了現代社會女性消費力量的崛起。

內地《半月談》注意到,2024年末,「中國iOS應用商店遊戲暢銷榜」出爐,冠軍是一款名為《戀與深空》的乙遊。另外,疊紙、網易、靈犀互娛等,都推出了乙遊產品,如《世界之外》《如鳶》等,均收獲了不錯的流水。乙遊玩家展現出驚人的消費能力:根據2024年天貓「雙11」銷售數據,疊紙心意旗艦店在潮流玩具店鋪銷售榜中表現突出,位列第二。

《戀與深空》

《戀與深空》

乙女遊戲就是以女性玩家為主要受眾、圍繞著一個女主人公和多個男性角色展開劇情的互動遊戲。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遊戲市場開始出現以女性為受眾的戀愛模擬遊戲,它們以女性視角展開,發展情感關係。日本光榮株式會社1994年發布的遊戲《安琪莉可》廣受好評,對乙遊的全球推廣起了重要作用,被認為是乙遊的開山之作。

2017年,隨著國產乙女遊戲《戀與製作人》上市,這片「粉色疆域」正裂變為現象級文化風口。遊戲廠商在技術、玩法與題材上不斷創新,希望借此抓住女性玩家的心。《戀與製作人》《時空中的繪旅人》等遊戲,憑借精美的製作和觸動人心的劇情,吸引了大量玩家;《世界之外》採取穿越模式讓玩家體驗多樣的情感旅程;《光與夜之戀》除了傳統的劇情推進外,還融合了卡牌收集系統和彈幕消除的戰鬥玩法。

乙女圈內部文化和規則不斷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社群,並圍繞遊戲培育出一個包含廠商、玩家、coser(角色扮演者)等在內的龐大生態圈。過去幾年,乙遊一直被視為遊戲行業的「小眾」賽道。2024年以來,乙遊成為一種新主流,玩家群體龐大、黏性高,還熱衷於購買IP聯名服飾、cosplay(角色扮演)、立牌及公仔等周邊產品。

乙遊截圖

乙遊截圖

乙遊反映了現代女性對情感生活的嚮往。可以說,乙遊不僅是消遣娛樂,還是一種文化現象。

從體驗出發,乙遊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女性心理需求,融合了浪漫、夢幻與感性元素,為玩家提供了自由、安全、浪漫的情感體驗空間。玩家可以深入體驗愛情、友情、家庭等豐富的場景,從遊戲中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感受到被關注、被包容、被接納。

乙遊的流行,反映出年輕人對傳統戀愛模式的顛覆。在虛擬空間中,玩家可以根據喜好,選擇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角色,並與之發展出各種浪漫關係。玩家不再是被動的觀眾,而是故事的主角,體驗雙向互動的情節。這種高度沉浸式的體驗,是乙遊吸引玩家的重要原因。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乙遊提供的這種體驗雖然虛擬,卻可以成為玩家的一種情感寄托,成為其表達自我、尋求認同的平台。在遊戲中,玩家正視自己的慾望,學會如何構建平等、健康的關係,逐漸成為一些人的戀愛「代餐」。

不局限於甜蜜的戀愛故事,一些乙遊還融入了冒險、成長元素,更注重平等互動——玩家可與男主並肩作戰,共同面對困難。這種設定,賦予玩家更多自主性,展現了更複雜的情感層次,以及女性角色的成長空間。有的挑戰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為玩家的個性成長提供了鍛煉機會,為生活積累經驗值。

調查研究證實,乙遊能對女性的戀愛觀產生一定影響。遊戲提供了一種安全的情感實踐空間,玩家通過面對種種情感難題、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助力玩家的人格成長。

乙遊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還面臨著爭議和挑戰。如何在關照青年情緒消費需求的同時,讓乙遊健康有序發展,還需要更多智慧和力量的加持。

作為一種消費行為,遊戲玩家在解鎖任務的同時,也在購買自己的身份認同。在乙遊中,通過消費行為,玩家可以構建與男主角的關係——消費的額度越高,與對方的互動感就越密切,產生的身份代入感也就越強。面對遊戲世界的消費陷阱,玩家在享受樂趣的同時,也應避免過度「氪金」,保持理性消費、健康娛樂的理念。

部分年輕人缺乏現實中的情感支持,玩乙遊成了一種逃避現實、緩解孤獨感的方法。盡管數字世界可以編織一段浪漫的關係,提供多樣的情感體驗和情緒價值,扮演情感宣洩的出口,但長期沉溺在虛擬親密關係中,玩家或因此而逃避現實。

心理學家提醒,在乙遊中,因算法而「被選擇、被拼接、被想像」,容易過度沉迷不能自拔,對現實中的戀愛感到失望,並由此疏遠、拒絕,甚至脫離真實的社交關係。在享受遊戲帶來樂趣的同時,要保持理性和自我認知,釐清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虛擬世界再美好,也不能取代現實生活,更不能讓遊戲成為逃避現實的工具。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