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時正負責研發手提式病毒檢測儀
他是人體「福爾摩斯」,只憑一口唾液、一滴血液,足以解開健康密碼。出身基層的醫務化驗專家葉社平教授,昔日一家五口窩居「劏房」同牀共枕,求學階段當童工賺取學費,刻苦學習成為本港首批醫療化驗畢業生後,在公立醫院任職化驗師多年,協助拯救無數病患,其後轉往理工大學專注教學及研究工作,並與化驗團隊研製「沙士」病毒測試劑,近期又再臨危受命,負責研發手提式病毒檢測儀,有望在三十分鐘內篩查新冠病毒:「期望通過化驗專業,為抗疫出一分力!」
「以前沒甚麼人知道有化驗師,曾經被誤會是護士!」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葉社平日前在校園接受專訪,暢論四十年化驗工作點滴, 笑談六十年人生歷程。
踏入六旬的葉教授透露,自幼出身貧困家庭,一家五口曾擠身狹小單位同牀共眠,小學三年班暑假已開始與長姊及兄長當童工,負責清潔校園,升讀中學每天下課後,均在「山寨廠」從事包裝工作賺取學費,其間不時被管工嘲諷和責罵,但不覺得命苦,及至七八年預科畢業後苦惱出路,因機緣巧合踏上化驗之路。
葉教授笑謂,當年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首度開設醫療化驗文憑課程,打破該行業一直採取的學徒制,而且醫療化驗科學是涉獵甚廣的學問,從腹中胎兒檢測至離世後解剖化驗,均扮演重要角色,深感好奇下決定報讀,慶幸順利入學,八○年成為本港首批畢業生,同年在聯合醫院任職,先後在臨牀生化學、血液學、微生物學及組織病理學四大化驗範疇的實驗室接受訓練,最終選定鑽研血液學,奠定日後發展方向。
作為醫院血液學實驗室一員,葉教授說工作繁多,因為幾乎所有入院病人均要接受血液常規檢測,化驗師要取得眾人血液中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數據,協助醫生斷症和決定治療方案,又要在病患接受輸血前進行血液配對工作,找出適合病人血型和抗體的血液,「交通意外、分娩難產等情況,通常需要大量輸血,過往會以人手測試每包血液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必須爭分奪秒,不容出錯,否則可導致病人死亡。」
埋首化驗十年、協助拯救無數性命的葉教授,九○年為推動業界發展,返回母校理工學院擔任講師,課餘積極進修,九七年取得倫敦大學學院人類遺傳學博士,同時醉心科研工作,當中○三年「沙士」疫症肆虐期間,其團隊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研究資助局撥款,利用分子診斷學研製出敏感度更高的「沙士」病毒測試劑,有助提高測試病毒的準確性和效率。
葉教授亦有涉足遺傳基因研究領域,他於一三年聯同理工大學視光學科和全球六十二所大學,研究五萬個白種人及亞洲人的基因樣本,從中發現了二十四種新的近視基因,其中八種是亞洲人獨有。他提到,相關研究仍持續進行,一度遇上瓶頸,目前以整個基因組進行測試,希望找出有關基因如何影響近視等情況。
新冠肺炎近期肆虐,葉教授與研究團隊獲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超過二百七十一萬港元,準備開發一款實驗室以外地點使用的手提病毒測試儀,利用可保持特定溫度及將基因倍數增大進行檢測的恆溫環狀擴增法,並使用有顏色的金納米粒子作為顯示劑,如果是陽性標本,顯示劑會沉澱下來,如屬陰性,顯示劑會維持紅色液體狀態,讓人一目了然,而且三十分鐘內便得知結果,方便檢測人員在機場、診所和檢疫中心等地點進行快速篩查,以協助分流工作,並紓緩人手及設備不足問題。
此外,團隊亦希望通過手提病毒測試儀採集的深喉唾液或鼻咽拭子樣本,對照不同嚴重程度的肺部炎症患者的血液樣本,比對實際與估算的症狀惡化程度和治療效果。葉教授透露,有關研究項目日前簽約,不久將正式展開研究,期望為抗疫出一分力。
深耕杏林四十載,葉教授不忘初心,經常指導學生視病猶親,認真處理每個標本,「化驗師責任重大,助人之心不可無!」他希望繼續在科研工作取得成就,同時為業界培訓更多人才,造福更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