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線,成為地理上分南北的主流。
於11月初,內地有相片引起網上熱烈討論-題為「秦嶺以一己之力擋住了南下的冷空氣」,這張相片成為一個了解中國南北分界的地理教材。
點擊看圖輯
相片展示秦嶺阻隔暖濕空氣北上,左邊是南,右邊是北 (網上圖片)
敦煌莫高窟西魏時期《五百強盜成佛圖》,描繪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騎兵 (網上圖片)
南宋夏圭《錢塘秋潮圖》展現錢塘潮的壯觀景象 (網上圖片)
秦嶺-淮河線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包括金元和南宋時期。圖為公元1142年的中國,紅色部份為南宋,黃色部分為金朝 (網上圖片)
內地幅員遼闊,北方和南方都是由秦嶺淮河線來劃分的,而秦嶺山脈也成為南北氣候分界線。
相片展示秦嶺阻隔暖濕空氣北上,左邊是南,右邊是北 (網上圖片)
相片展示秦嶺阻隔暖濕空氣北上,左邊是南,右邊是北。因為只有暖濕空氣北上時,才令雲層整齊排列。「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南北分界線絕非偶然。這一個中國重要的地理概念,最早由著名地理學家、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張相文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提出南北分界線-「北帶」就在長城與秦嶺—淮河之間;1924年,再發表《佛學地理志》,明確提到「秦嶺-淮河」分中國為南北:「唯淮水發源於北嶺之支麓。實繼北嶺之正干,而為南北之界線。」
張相文 (網上圖片)
然而,早在春秋時期的《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有載:「桔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至於司馬遷的《史記》中則載:「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也是一道非常重要的軍事屏障。可見,氣候及地理上的阻隔,已經有了初步的南北分野。在中國歷史上,「秦嶺-淮河線」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分別為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以及金元和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6年),兩個時期的南方偏安政權,皆由漢人建立。
敦煌莫高窟西魏時期《五百強盜成佛圖》,描繪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騎兵 (網上圖片)
傳世的文學作品,亦有以秦嶺、淮河為題的,也顯然反映出南北地理上的隔閡。宋代詩人汪元量《秦嶺》一詩中寫到:「峻嶺登臨最上層,飛埃漠漠草稜稜。百年世路多翻覆,千古河山幾廢興。紅樹青煙秦祖隴,黃茅白葦漢家陵。因思馬上昌黎伯,回首雲橫淚濕膺。」大讚秦嶺雄偉壯觀。同是宋代詩人趙崇嶓,於《淮河水》一詩中寫到:「秋風淮水白蒼茫,中有英雄淚幾行。流到海門流不去,會隨潮汐過錢塘。」盛讚淮河的波濤洶湧。中國古代神話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也曾治理過這裡的水。
南宋夏圭《錢塘秋潮圖》展現錢塘潮的壯觀景象 (網上圖片)
現代專家、地理學者,最終根據自然條件、溫度差異、地理風貌、農作物生產、土壤變化、植被差異、百姓生活習性不同等大致規定勾畫「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稱為「南方」,線以北作「北方」(當然這一個不是唯一的標準。中國傳統上的分界線是長江;也有指「一下雪標準為分界線,下雪的地方是北方,不下雪的地方是南方」,但說法不全面,局限性也強)。
紅線部分為秦嶺淮河線 (網上圖片)
秦嶺-淮河線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包括金元和南宋時期。圖為公元1142年的中國,紅色部份為南宋,黃色部分為金朝 (網上圖片)
事實上,「秦嶺—淮河」一線穿過甘肅、四川、陝西、河南、安徽、江蘇6 個省份,它不只是南北地理位置上分界,還是氣候、植被、河流水文、地形、土壤、礦產、農業等方面分界線-南北分界;1月份0℃分界;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水田與旱地界線;農作物一年兩熟和兩年三熟分界;是水稻與小麥種植分界線;還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分界線……還有就是,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以北則以平原、高原居多等等。
自古以來,中國中部橫亙著一條山脈秦嶺,就像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秦嶺其勢延伸到東部即是淮河。淮河與秦嶺共同構成中國800毫米降水線的分野,以此為界,中華大地分為南北,也成為了今天大多數人認同的說法。1950年代,內地能源缺乏,當時領導人周恩來就提出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集中供暖區,該線路沿襲了數十年。
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對於洋商限制多多,如不允許攜眷(洋婦)進入廣州城,曾使洋商大為不滿。在1830年,英國商人盼師(Willian Baynes)公然違反禁令,試圖測試中方的反應,曾一度使雙方劍拔弩張,幾乎使鴉片戰爭提前爆發。
番婦被逐回澳門示意圖 (資料圖片)
在清中葉以前,「洋婦」也稱「番婦」是禁止進入中國的,僅可停留在澳門。當然洋商也是設法無視禁令。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荷蘭商人亞畢時乘坐舢板攜帶一名「番婦」及兩名「番女」試圖進入廣州瑞豐洋行居住,結果被罰驅逐出境。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更頒佈《防範夷條例》(即使稱防夷五事),明令嚴禁外國婦女來華、嚴禁外商在廣州過冬。
1840年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防夷五事規定,貿易季結束後,外國商人得駕船回國,或在澳門就地過冬。(資料圖片)
雖然朝廷有明文禁止「洋婦」入城,但洋商私帶婦女入境時有發生。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英商菲臣私帶婦女進入廣州,被當局發現,當即「將該番婦押往澳門,出示嚴禁」,並對有牽連的中國行商、通事、和政府衙役進行嚴懲。在1830年初,英商懷特曼J.C.Whiteman攜妻進入廣州商館,最終在中方抗議下,夫婦二人被迫遷往澳門。不過隨著來華外商人數逐漸增多,雙方的衝突更為頻繁,終於有了1830年的「盼師案」,使雙方一度迫近戰爭邊緣。
沃森Wathen (畫);克拉克Clark(刻印)19世紀《廣州外商洋行區靖遠街道》。圖中可見洋商並未攜同洋婦進城。(資料圖片)
愛德華‧阿什沃思Edward Ashworth(1814-1896)(畫);戴氏Day & Son(印)1851年《廣州商館區之中國街道建築》。畫中可見洋人及洋婦在街上活動。(資料圖片)
盼師Willian Baynes是誰人?他是時任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華「管貨人委員會」主席,即中國人慣稱的「大班」。不過更重要的,是他一向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政策,這事件也是他處心積慮,有預謀的公然挑釁。1830年10月4日,盼師公開帶著妻子和葡萄牙籍婢女從澳門進入廣州,沿途招搖過市,並違反規定乘坐轎子。這事無疑觸及中方的紅線。11日即一周過後,兩廣總督李鴻賓命令廣州知府轉飭總行商伍受昌令其退回澳門,「並飭嗣後夷商進館,不許乘坐肩輿」。
1859年4月30日《倫敦畫報》上一間香港畫室工作的情況。圖中中國畫師正忙於按手中照片繪製洋婦的畫像。(資料圖片)
上如前文所說,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公然挑釁。因此不僅盼師拒絕執行命令,英國商人也紛紛提出抗議。10月20日,李鴻賓再次通過行商向盼師下達嚴令,如果三天之內不將「番婦」遣回,將派兵入館驅逐。盼師眼見機會來了!立即通過海軍司令調來一百多個士兵,全副武裝進入商館。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形勢隨時可能失控。
清末《青花西洋花園圖盤》。內繪西式花園、西洋男女人物圖案。(資料圖片)
事實上,當時清廷是害怕引起中外戰爭的,因為剛花了好多錢鎮壓了一次邊疆叛亂,實在打不起另一場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道光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時,反復叮囑「切莫開啟釁端」的原因所在。所以,李鴻賓所謂出兵驅逐,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後來,行商伍受昌出面調停(編按︰清廷規定,外國商人不得直接與天朝官員接觸,所以,命令是由行商轉達)。以盼師身體有恙需要人照顧為名,讓兩位女性暫留廣州,待病好後再行離去。最終,「番婦」在廣州共居住50天後,即退回澳門。清廷為了顯示天朝威嚴,將一個向盼師提供轎子的行商謝五革職,並發配新疆。
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差,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洋婦的衣著打扮曾經非常反感。(網上圖片)
盼師事件發生後,道光帝於12月8日下諭旨,重申嚴禁「番婦來華」政策。1831年3月,李鴻賓等重新制定了《防範夷人章程》,措施更為詳細、嚴厲。此後十年內,此類公開挑釁事件未再發生。不過,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並終於爆發鴉片戰爭。
當時洋婦在社會上地位普遍較高,也是中方害怕其入城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 中方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其中第二款列明:「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口岸。」其後,同樣的內容又見於中國與美國、與法國、與瑞典挪威及諸多近代中國與約國的雙邊多邊條約中。它標誌著中國與西方經過漫長時期爭執的外國婦女進入中國通商口岸的禁令,終於在英軍大炮的威力下遭到廢除,並以不平等條約的法律形式將此固定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