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波疫情社區傳播鏈日趨嚴重。
政府今天下午召開記者招待會交代疫情,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指出,11月26日至12月2日一周共有633宗確診個案,其中本地有591宗,120宗來歷不明,佔比20%。其後的一周即12月3日至12月9日(昨天),共有680宗確診個案,其中本地有623宗,213宗來歷不明,佔比34%,顯示社區傳播鏈感染日趨嚴重,並無減少,且不少是沒有病徵。隨着天氣轉冷,病毒更活躍,政府呼籲大家嚴格遵守口罩令,並注意手部衛生,不要去人多及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避免聚會聚餐,減少返工返學。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
檢測方面, 12月1日至12月7日醫管局及衛生署屬下機構平均每日做了19800宗檢測,12月1日至12月8日通過私家醫生轉介,檢測了14640個樣本,其中130個呈陽性,佔比0.98%,顯示私家醫生的配合有助找出更多確診個案。
12月1日至12月7日通過樣本收集站共檢測了54200個樣本,其中138個呈陽性,佔比0.2%。自12月中起,通過9+4社區檢測中心共檢測了146700個樣本,其中400個呈陽性,佔比0.27%。通過臨時採樣站共檢測了58200個樣本,其中66個呈陽性,佔比0.11%。三個檢測渠道共測出604個陽性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醫生透露,今天香港新增112宗確診,34宗源頭不明,102宗屬本地感染,當中6宗來自跳舞群組,此群組已共有超過696宗;5宗來自日出康城地盤群組,此群組已共有超過60宗;1宗來自麗晶花園6座D室群組,此群組累計6宗;另外麗晶花園4座E及18座D,各有一宗;沙田一田新增5宗,累計共10宗;AWE新增3宗,累計共16宗;藍田隧道地盤新增7宗,累計共有8人確診;新增1宗的,還有德愛中學學生、梁植偉中學老師、張敬軒演唱會觀眾、仁濟醫院護士及屯門醫院員工。
醫館局高級行政經理何婉霞醫生表示,已有5900位確診者復原,112人在公立醫院死亡,1132病人在留院,43人危殆,59人嚴重,1033人情況穩定。負壓床位有1217張,使用率75%,負壓病房有671間,使用率79%。
早上政府抗疫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到麗晶花園6座觀察,發覺厠所、浴室及廚房的排水均流入同一條污水渠,擔心有病毒通過排氣管或污水渠傳播,類似當年沙士時的淘大花園。他建議在厠所戴口罩,如聞到臭味,要開抽氣扇,冲厠時加入清潔劑或梘液,並找專業人士檢查。
張竹君亦建議,洗手間如有異味一定要戴口罩,並將稀釋的清潔劑倒入去水位。
這種預防措施,令我們想起03年對付沙士時。隨着病毒變異,進入冬天更加活躍,確診病人轉為嚴重或危殆情況增加,大家真的要提高警覺,以認真的態度對付越來越嚴峻的疫情。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政府星期三(4月30日)向立法會提交控煙修訂條例草案,將分階段推行「控煙十招」,預計2027年第二季起禁售薄荷味以外的加味煙,酒吧亦不能出售加味水煙。香港酒吧業協會主席錢雋永星期五(5月2日)在電台節目表示,雖然控煙政策對酒吧業有一定衝擊,但感謝當局聽取意見,提供約2年的緩衝期讓業界適應,強調對本港營商環境有信心。
錢雋永指,香港是國際城市,只要酒吧是走中高端路線,仍能夠吸引內地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錢雋永表示,感謝當局聽取意見,提供約2年的緩衝期讓業界適應管制加味水煙,強調對本港營商環境有信心。(網上圖片)
他指出,酒吧生意額在通關後下跌了3成,但現已逐步回復至疫情前的8成,因政府推出高才通計劃,令市面增加不少「高才」客,加上內地旅客光顧,相關客群的生意佔比增至1成半,足以彌補到流失了的港人生意。
他又說,現時來港的內地旅客主要是20多至30多歲的年青人,他們願意到酒吧消費,但其消費模式亦有所轉變,期望獲得另類文化體驗,若酒吧能夠有不同的打卡位,又推出特色產品,將有助提升吸引力。
個別酒吧業界反對當局限制出售加味水煙,認為趕絕水煙客,影響生意額,因現時估計有6至7成酒吧露天客人吸食水煙。醫務衞生局早前指出,水煙和其他傳統吸煙產品的管控措施,一直以來都是一致,水煙的規管向來並無特別豁免。
根據《吸煙(公眾衞生)條例》,任何人士均不可在法定禁煙區,如酒吧或食肆的室內區域吸煙,當中就包括水煙,不論該地方的用途或是否領有任何牌照;而售賣吸煙產品包括水煙,都有法定條文需遵守,包括對推廣和銷售吸煙產品的嚴格限制。
醫衞局指,在室內吸食水煙尤其危險,除水煙本身所含的有害物質外,其所用的助燃物在燃燒時會產生一氧化碳,令吸煙人士、其他顧客和員工曝露於高濃度一氧化碳,於室內禁煙區提供水煙形同「集體燒炭」。
局方指,過去衞生署的巡察發現,在提供水煙的酒吧中,逾半涉違法提供水煙給顧客在禁煙區內吸食,違規情況嚴重。由2023年1月至2025年3月期間,衞生署就違例在室內禁煙區吸食水煙共發出305張定額罰款通知書,另也向協助及教唆在室內禁煙區吸煙的酒吧職員發出170張傳票。
衞生署過去巡察發現,在提供水煙的酒吧中,逾半涉違法提供水煙給顧客在禁煙區內吸食。
當局強調,水煙是吸煙產品,不應視為一般商品或服務。呼籲業界不應違法推廣或銷售吸煙產品,甚至以吸煙產品作為生意招徠手段,推動其它業務。
當局又指,煙草商一直在傳統吸煙產品中添加不同種類的味道來掩蓋煙草煙霧的刺喉性,令非吸煙者更容易開始吸煙,並以為加味產品的危害較小,惟數據顯示,近7成人首次吸煙時吸食的便是加味煙。
醫衞局在2023年7月就控煙策略展開公眾諮詢時已提出,可考慮規管煙草產品所含的添加劑成分,調查顯示接近9成受訪者均贊成此方向。
近年加入味道的水煙漸見普遍,為防止水煙成為煙草商另一個引誘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吸食的手段,禁止於傳統吸煙產品中加入味道的建議亦適用於水煙,以貫徹政策的一致性,以保障公眾健康。
高人話,政府計劃待完稅標籤制度全面實施後、即2027年第2季左右才分階段禁止加味的傳統吸煙產品,而在首階段先禁含有除薄荷味外的指明添加劑的傳統吸煙產品,對市民和業界來說,都已有充足時間適應和作出配合。現在看到業界協會更聚焦吸引內地年輕人的消費模式,特別是走中高端路線,相信香港營商環境優勢仍在,外國的經驗也是能在保障市民健康和爭取更好營商機會之間,取得平衡。
由於水煙的產品特性、銷售及使用模式都與一般捲煙不同,容易引起誤會,以為水煙的禍害比其他吸煙產品低、或規管較其他吸煙產品寬鬆。但事實不然,水煙同樣會導致多種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吸食者體内的一氧化碳水平會急增,且因吸食時間更長,暴露在高水平有害物質的時間亦更久。
年青人切忌被部分商家蒙蔽真相,以為水煙沒有尼古丁及焦油成分,有水作過濾,且不易上癮,對健康無關痛癢,其實只是墮入了慢性中毒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