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1年還有不到三個星期的時間,財爺今日於個人網誌發表文章《難耐的抗疫路》,憶述過去一年在社會暴力衝擊中喘息之際,又迎來抗疫之路的點滴。財爺坦言,過去這十一個多月,大家都經歷了很不一樣的日子,也許都曾感到慌忙失措,甚至焦慮不安,這一年,相信大家都感觸甚深。
第四波疫情於十一月下旬來勢洶洶,令人憂慮新一波疫情將較之前更嚴峻。財爺稱,「這是一場沒有煙硝的戰爭……我們時刻要保持高度警覺,繼續拼力打好這場還有一段時間的抗疫戰。」而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被視為最能有效管控和遏止疫情蔓延的辦法。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這方面的工作,爭取在最短時間內、購得最大量的疫苗供市民接種。
第四波疫情強勢來襲,政府正積極推進疫苗接種工作。資料圖片
財爺在展望未來時提及,2021年將會繼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為了能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特區政府在編制來年的財政預算案時更須為公共資源的運用釐訂先後緩急,留有彈性。涉及防疫抗疫工作的資源當然也會全力配備,令防疫工作取得最大效果。
財爺寫道,對於因為防控措施而被政府要求暫時關閉或限制營業的處所,利用公共資源提供一定支援固然是情理之中,但卻只是杯水車薪,且終非長久之計。最重要的是管控好疫情,讓百業恢復正常營運,市民恢復日常生活。畢竟政府資源有限,自年初疫情至今,亦已推出金額規模屬歷來最大的支援措施,包括在財政預算案和防疫抗疫基金下的三輪支援措施,協助受影響的企業及市民。
政府自年初疫情至今已推出金額規模屬歷來最大的支援措施。資料圖片
財爺談到,考慮到疫情往後的發展仍難免起伏,政府在為防疫抗疫的工作配備充足資源的同時,亦必須保留財政實力,以應付已知和不時之需,特別是要在風雲變幻的外圍環境和疲弱的本地經濟情況下,保持香港的金融穩定。
疫情發展起伏,政府須配備充足資源,同時保留財政實力,以應付不時之需。資料圖片
財爺指出,要穩住市民、企業及社會對未來的信心,需要有效抗疫,亦需要維持公共財政的穩健。
財爺在文中末尾強調,政府無意追求財政儲備的不斷累積,會因應整體社會的需要和長遠發展的利益而運用資源。政府的公共理財原則始終是「應使則使」、「短長期兼顧」,冀以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槓桿效益,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穩定發展。「說到底,要穩住市民、企業及社會對未來的信心,需要有效抗疫,亦需要維持公共財政的穩健。」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本屆政府出任此職位近3年,在加入這個「熱廚房」前,他做了30年「金牙大狀」,從沒想過轉行,更枉論成為特區領導班子的一員。在最新一期馬會刊物《駿步人生》中,林司長接受馬會專訪時透露了他當年接受邀請擔任律政司司長的「心路歷程」,也罕談私生活和夫婦相處之道。
林定國坦言,當年獲邀加入政府的第一個反應是「有點措手不及」,笑言:「30年來從沒有想過轉工,如果要轉,頂多做法官。」但當時的時間不容他慢慢考慮,大堆問題如泉湧,「我是否適合做這份工作?我是否勝任這份工作?」,但事實不會有答案,因為他從未在政府或大機構工作,根本無法比較。
林定國接受新一期《駿步人生》訪問,談及當年「轉工」入特區政府擔任律政司司長的感受。
他認為,這是機緣,「有這種機會很難得,對個人而言是很大挑戰,又可以為社會做點事」,況且「人家對你有信心,你怎可能沒有?」
惟他直言,進入「熱廚房」後,面對新制度、新人事,要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他也經歷了一段適應期。如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他要求自己的解說能力到位,讓普羅市民也明白法律議題,「(以往的) 溝通對象是大律師或法官,大家有共同語言,很快就明所以;但換了對象是一般市民,(我們)一定要好警覺,問別人是否明白。」
林定國熱愛香港,笑言:「去完旅行回來,在飛機見到香港風景,已經急不及待,很想回家食碗雲吞麵、叉燒飯。」因為這裡有家人、有熟悉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係屋企,好舒服的感覺。」
目前香港面對不少挑戰,但他認為,總有你喜歡的東西,可能「係人?係環境?」,他希望為我城重拾信念:「總有一個你喜歡在香港生活的理由。要攞番信心同鬥志。」
林定國談「正義」與「法治」
不說不知,小時候的林定國,職業志願很多元化,「在不同年紀、不同階段,總想過要做不同的職業。我也曾想過,做太空人和科學家。」後來透過排除法,
按能力和興趣去篩選,「如果能力可及但沒有興趣,事情不會做得好;相反若只有興趣但能力不相配,這是嗜好,不能作為職業。」最終選擇讀法律。
談到正義與法律。林定國說,若要放一件「吉祥物」在辦公室,他會選擇「獬豸」,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徵公正的神獸。
他認為,每人對「正義」或有不同理解,但任何法律制度的原意,都是根據客觀標準判斷、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基本要求;同一宗案件的裁決結果,一方可能覺得合理;另一方或不同意,那麼公義與否,就要看是否盡力履行法律,是否按法律原意行事。同時,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
他說:「所謂法、理、情三個層次。法律不是鐵板一塊」,但人情不能代替法律,「執行法律時不能違反基本原則,而在某些場境下,也要考慮個人因素,但兩者不是互相排斥」。
林定國說,馬場把香港的特徵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
一定安排訪港賓客到馬場觀賽 體驗「馬照跑」
香港,還是林定國心目中的萬花都會,「地小,但望出去好繁盛,好快就抵達郊外……中西融合,很國際化,選擇多,甚麼菜式也有,豐儉由人。」他說,若有賓客到港,若時間許可,他都一定安排他們到馬場觀賞賽馬,「跑馬活動的場地、氣氛好,本身又是很有歷史的活動。」他稱,「『馬照跑』是一國兩制下,最標誌性形容香港生活方式不變,很有象徵意義。」他認為,馬場把香港的特徵全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好開心」。
事實上,旅遊和賽馬不可分割。2023/24馬季,馬會共接待9.3萬內地旅客人次;而今個馬季截至3月底,到馬場觀光的內地旅客已超過11.4萬人次。
林定國亦特別欣賞馬會對香港慈善事業的貢獻。「香港要維持低稅率制度,但社會的確有很多福利需要,如醫療、教育,如何去填補?這就需要有個強大的慈善機構,由民間主導,有能力也有組織性,與政府合作,才處理得到。」
愛黎明時分跑步 分享夫婦相處之道
雖然公務繁忙,但林定國仍維持跑步的習慣,他說,因為不需要固定場地,「時間沒太大限制,很自由。」
原來林司長很喜歡在黎明時份出發跑步,「天黑黑街上沒有人,感覺很正!」跑步無拘無束,「發吓白日夢、讓思緒放空。」他也不時跟同是律師的妻子結伴一起跑。「我係『慢吞吞』,太太好心急!」他更分享夫婦的「保鮮之道」就是溝通與關心,「要知道對方在做甚麼、想甚麼。」,認為夫妻之間性格可以很不一樣,價值觀卻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