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留意了~
相信不少人都有「瞓捩頸」的問題,睡覺姿勢稍不正確,隨時變成「硬頸」族。帶著頸痛上班,效率即刻大打折扣。雖然瞓捩頸不是大病,但帶來的痛楚,確實是有苦自知。
Getty圖片
睡覺時頸部著涼,使用過低或過高枕頭或睡眠姿勢不正確,都是造成瞓捩頸的成因,而壓力大、精神緊張,令到肩頸長期不自覺處於繃緊狀,或平日久坐辦公室,或一直低頭玩手機,令頸部長期保持同一個姿勢,而沒有機會伸展紓緩,亦會特別容易瞓捩頸。
「瞓捩頸」可以試下五個簡單方法舒緩不適。網圖
如果遇上的「瞓捩頸」情況,可試試用以下的方法紓緩不適感:
1. 敷熱毛巾:以熱毛巾敷於不適患處,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即時減輕疼痛感。
2. 按落枕穴:按壓食指與中指之間的落枕穴,有促進血氣運行,減輕瞓捩頸帶來的痛楚。
GETTY圖片
3. 自行伸展:舉起左 / 右 手做出伸展手臂動作,輕輕左右轉動頸部,可慢慢伸展肌肉加快復原。
4. 更換枕頭:若經常瞓捩頸情況,大有可能是睡姿或使用不適合枕頭所致,可嘗試改變睡姿,以及使用更適合自己的枕頭。
Getty圖片
5. 包冰敷患處,可用毛巾包裹冰塊敷患處,每次 15至20分鐘。
研究指出,每日進行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
每日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可護心
綜合外媒報導,一項於近期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研究指出,即使每日僅進行短短3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諸如準備餐點、打掃房間、修剪草坪、園藝或在家中快速走動等,亦能顯著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偶然體力活動」常會逐漸減少,儘管這些活動並非正式運動的一部分,但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
Getty示意圖
日常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
為了深入探討日常小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研究團隊追蹤了超過24,000名平均年齡為62歲、自認不運動的成年人,並利用腕戴式加速度計連續監測他們至少七天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
1. 中等程度的偶然活動頻率越高,罹患心臟病或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越低。
2. 健康效益呈現L形曲線,在活動量較少時,增量帶來的健康好處特別明顯,達到一定程度後逐漸趨於平緩。
Getty示意圖
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進一步比較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
1分鐘的高強度活動(如跑步、快速踩單車等)與約3分鐘的中強度活動(如劇烈家務:吸塵、擦地、園藝)以及 35~48分鐘的低強度活動(如悠閒散步或輕鬆家事)所帶來的心血管益處相當。
Getty示意圖
將運動融入日常 輕鬆降心臟病風險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的研究支持將中高強度體力活動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作為預防策略,為更多人提供了可行且容易持續的護心選擇。」這也意味著,即便每日無法進行正式運動,但只要在生活中多動一動,積極參與日常家務或小步快走等,就能有效降低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Getty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