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生「眼挑針」處理不當或影響視力 專科醫生教你加快康復

樂活道

生「眼挑針」處理不當或影響視力 專科醫生教你加快康復
樂活道

樂活道

生「眼挑針」處理不當或影響視力 專科醫生教你加快康復

2021年03月02日 17:29 最後更新:03月03日 17:43

俗稱「眼挑針」的眼瘡,是因眼皮上的油脂腺堵塞引起發炎而導致,生眼瘡時眼皮會紅腫不適,亦有機會感到痛楚。雖然眼瘡本身不是嚴重疾病,但不小心處理的話,有機會造成細菌感染或嚴重疾病。

不少人都有生「眼挑針」的經驗,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陳頌恩就指,眼皮本身有分泌油脂的功能,以減少眼球表面的淚水蒸發,眼瘡之所以會出現,是由於眼皮的油脂腺堵塞,油脂無法正常分泌,並不斷積聚,最終引起發炎反應,情況與皮膚上的暗瘡相似。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雖然生眼瘡的直接成因並不明確,但部分人油脂分泌較為旺盛,例如青少年的新陳代謝較快,以及眼部清潔欠佳,都容易導致出現眼瘡。陳頌恩指,生眼瘡時,眼皮上通常會有明顯一顆瘡,有機會阻礙視線,令患者不適,附近的眼皮組織亦會因發炎而紅腫,不慎處理更可能導致眼瘡發生細菌感染情況,患處會含膿,令患者感到痛楚。

陳頌恩表示,一般輕微的眼瘡會自然消除,但若眼瘡過大,有機會擠壓眼角膜,導致散光和角膜變形,如眼瘡發炎情況嚴重,更有機會演變成眼腔炎;若發生在兒童身上,更有可能導致弱視,需要盡快接受治療。

生眼瘡時眼皮會紅腫不適,亦有機會感到痛楚。網圖

生眼瘡時眼皮會紅腫不適,亦有機會感到痛楚。網圖

部分人會擠眼瘡,欲自行「迅速」處理,惟陳頌恩強調此舉並不合適,因為自行擠破眼瘡,有機會令含有細菌的油脂湧出,感染其他皮膚組織,令發炎惡化,更有可能影響視力。

若眼瘡四周已無位置繼續生長,也有機會自行破裂,因而在皮膚表面留有疤痕。若眼瘡破裂,患者應使用乾淨的棉花清潔傷口,然後馬上求醫,因為眼瘡破裂後,膿液有機會殘留於眼睛或眼皮上,應由眼科專科醫生檢查和進行徹底清潔,並定時塗上由醫生處方的抗生素,預防傷口受感染。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一般輕微的眼瘡,若非嚴重發炎,患者都可以用熱雞蛋或毛巾熱敷,每次敷一至兩小時,幫助眼皮上的油脂液化,避免油脂腺繼續堵塞,同時可促進血液循環,以增加白血球到達患處攻擊細菌,加快康復進度。醫生亦有機會處方茶樹油處理眼瘡,它含有消炎殺菌功能,但要注意使用高濃度茶樹油,有機會刺激眼睛,所以必須由醫生處方和教導如何處理傷口,切勿自行購買並胡亂塗抹患處。

若患者發現眼瘡內含膿或眼瘡過大,便應該盡快求診,有需要時,醫生會考慮通過手術將其切除,即先在眼皮內割開眼瘡,放走內裡的膿液,最後以類固醇清洗傷口。眼瘡切除手術不會影響視力,傷口一般在3天後就可消腫。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要預防眼瘡,陳頌恩強調應定時清潔眼皮。首先,大家應徹底清潔雙手,然後拿取棉花球或紗布,並用凍滾水或蒸餾水將其沾濕,最後用手輕輕拉開眼皮進行清潔。陳頌恩提醒,若患者經常重複在同一位置生眼瘡,有機會是由於眼瞼皮脂腺病變或眼皮有寄生蟲所引起,甚至可能是皮脂腺癌症,應盡快求醫作詳細檢查。

研究指出,每日進行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

每日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可護心

綜合外媒報導,一項於近期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研究指出,即使每日僅進行短短3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諸如準備餐點、打掃房間、修剪草坪、園藝或在家中快速走動等,亦能顯著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偶然體力活動」常會逐漸減少,儘管這些活動並非正式運動的一部分,但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日常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

為了深入探討日常小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研究團隊追蹤了超過24,000名平均年齡為62歲、自認不運動的成年人,並利用腕戴式加速度計連續監測他們至少七天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

1. 中等程度的偶然活動頻率越高,罹患心臟病或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越低。

2. 健康效益呈現L形曲線,在活動量較少時,增量帶來的健康好處特別明顯,達到一定程度後逐漸趨於平緩。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進一步比較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

1分鐘的高強度活動(如跑步、快速踩單車等)與約3分鐘的中強度活動(如劇烈家務:吸塵、擦地、園藝)以及 35~48分鐘的低強度活動(如悠閒散步或輕鬆家事)所帶來的心血管益處相當。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將運動融入日常 輕鬆降心臟病風險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的研究支持將中高強度體力活動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作為預防策略,為更多人提供了可行且容易持續的護心選擇。」這也意味著,即便每日無法進行正式運動,但只要在生活中多動一動,積極參與日常家務或小步快走等,就能有效降低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