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祝融號」火星車駛出來了! 每次只能工作一兩個小時 應付沙塵暴可進入「休眠模式」

博客文章

「祝融號」火星車駛出來了!  每次只能工作一兩個小時 應付沙塵暴可進入「休眠模式」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祝融號」火星車駛出來了! 每次只能工作一兩個小時 應付沙塵暴可進入「休眠模式」

2021年05月23日 11:25 最後更新:11:39

昨日(5月22日)早上10時40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祝融號」火星車成功駛上火星表面,行駛0.522米,開始巡視探測。國家航天局同時還公佈了「祝融號」火星車攜帶的前避障相機和後避障相機拍攝的駛離過程影像。看這段視頻,可以體驗下「祝融號」的第一視角記錄,是不是很激動?

「祝融號」開始巡視拍得的景象。

「祝融號」開始巡視拍得的景象。

火星表面行駛0.522米!「祝融號」火星車驚艷亮相

更多相片
「祝融號」開始巡視拍得的景象。

「祝融號」開始巡視拍得的景象。

「祝融號」離開時向後攝影機拍得著陸平台的景象。

「祝融號」離開時向後攝影機拍得著陸平台的景象。

「祝融號」駛離著陸平台模擬圖像。國家航天局圖片

「祝融號」駛離著陸平台模擬圖像。國家航天局圖片

「祝融號」火星車。

「祝融號」火星車。

火星沙塵暴的模擬圖。

火星沙塵暴的模擬圖。

「祝融號」離開時向後攝影機拍得著陸平台的景象。

「祝融號」離開時向後攝影機拍得著陸平台的景象。

「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上留下第一道印記,邁出的這一步意味著什麼?中國首輛火星車有哪些特殊的本領?未來在巡視探測中將發揮哪些作用?人民日報麻辣財經工作室採訪了相關專家。

「祝融號」駛離著陸平台模擬圖像。國家航天局圖片

「祝融號」駛離著陸平台模擬圖像。國家航天局圖片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天問一號任務今天又完成一個非常重要、關鍵的環節,「火星車從陪伴它303天的著陸平台上駛離,踏上了我們期待已久的新奇又陌生的火星大地,步履非常穩健。」

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三大任務,這是航天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美國都是要分期實現這些目標。張榮橋告訴記者,從2月10日的火星捕獲、環繞目標的達成,到5月15日的火星著陸,再到昨天的火星車開始巡視探測,標誌著工程三大目標圓滿實現。從昨天開始,天問一號任務進入巡視科學探測階段。

那麼,中國第一輛火星車是什麼樣子?

「祝融號」火星車。

「祝融號」火星車。

航天專家介紹,火星車是在火星登陸並用於火星探測的可移動探測器。

從外表看,「祝融號」火星車像一隻美麗的藍色閃蝶,四隻翅膀是用於能源供給的太陽能電池板。據介紹,祝融號火星車配備了先進的主動懸架,具有蠕動、抬輪、車體升降等多種運動模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車總體主任設計師陳百超說,配備主動懸架的火星車,能夠有效應對車輪下陷,甚至發生單個車輪故障也不會喪失移動能力。祝融號自主移動能力也非常傑出,最大自主導航速度和自主移動距離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祝融號」火星車由結構與機構、移動、天線、熱控、供配電等10個分系統組成,具有四大主要功能,一是能夠承受整個任務過程中的力學、熱、輻射等空間環境;二是落火後火星車與進入艙配合完成釋放、分離任務;三是在火晝時完成火面感知、探測、移動等工作,在火夜時進入待機狀態,也就是「一夜好夢」;四是能夠適應火面環境,具有自主休眠喚醒能力。火星車還配置了導航地形相機、多光譜相機等6種科學載荷,可以進行多項科學探測。

那麼,「祝融號」的巡視探測工作將如何開展?

科研專家介紹,「祝融號」在火星上走走停停,行進速度並不快。 「祝融號」一般以3個火星日為一個工作週期,一天進行環境感知,一天「走路」,一天開展科學探測,每天均進行數據上傳。受到火星苛刻的環境影響,火星車每次只能「工作」一兩個小時。

火星車上搭載地形相機、多光譜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表面成分探測儀等6台載荷,主要涉及火星空間環境、地表形貌特徵、土壤表層結構、大氣(氣溫、氣壓、風速、風向)、局部磁場等研究,帶來火星的第一手資料。

事實上,「祝融號」在火星上順利工作,還需要克服不少困難。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副總師賈陽介紹,火星表面弱光照、低溫、地火通信嚴重受限、地面通過性差,以及不可預估的沙塵天氣,是阻礙火星車生存及完成巡視探測的主要困難。他舉例說,比如「遠」的問題,今天地火距離3.2億公里,信號來回一趟需要近40分鐘,這麼遠的距離,地面沒法實時控制火星車。再如「冷」的難題,火星夜晚會降到零下130度,對火星車生存構成巨大挑戰。此外,火星上的風速可達180米/秒,幾乎是地球上超強颱風風速的3倍還多。強烈的風速會掀起大量的沙塵、石塊,形成特大沙暴,對火星車的生存造成嚴峻考驗。塵暴還會影響到火星車電池發電,影響太陽能供給。

針對這些問題,研制團隊根據火星獨有的光照、沙塵、大氣、溫度、土壤等特點,量身打造了「祝融號」火星車,確保了火星車能夠有效應對嚴酷的環境和任務約束。為了克服遙遠測控的問題,「祝融號」基本以自主工作為主,按照火星日進行工作規劃,進行長距離自主移動,並以中繼通信作為主要遙控、遙測、數傳手段。對於大氣、沙塵等可能影響能源的問題,研制團隊專門針對光照、沙塵等情況,設計了蝶形四展太陽翼,開發了特殊的防塵技術等。

火星沙塵暴的模擬圖。

火星沙塵暴的模擬圖。

看過科幻片《火星救援》的朋友,應該都對火星上的沙塵暴印象深刻。為了應對火星表面的沙塵暴天氣,「祝融號」可以根據沙塵天氣的輕重程度自主轉入到最小工作模式、休眠模式或喚醒模式。針對火星表面的低氣壓和晝夜溫差,科研人員為火星車配置了兩套集熱器,直接利用太陽的熱能進行保溫。

這樣的技術攻關還有很多。據介紹,為了讓火星車威風凜凜地行駛在火星上,研制團隊開展了成千上萬次大大小小的分析、試驗。

正是無數航天人的托舉,才有了「祝融號」火星車的驚艷亮相!祝福中國火星車一路平安,期待後續更多精彩呈現!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全球拭目以待,持續兩天在瑞士日內瓦的中美貿易會談結束,出乎意料的是,雙方均宣布取得「重大進展」。此次中美日內瓦貿易談判的進展無疑是正面的,為雙邊貿易關係帶來新曙光。惟談判過程是否一帆風順、關稅調整幅度、協議執行落實、美方政策的連貫性等,都有待雙方進一步協商解決。

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當地時間11日晚在出席中方代表團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時表示,此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達成重要共識,並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

何立峰說,經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會談富有成效,邁出了透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的重要一步,為進一步彌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中美雙方將於當地時間星期一(12日)發表聯合聲明。

何立峰表示,中美經貿關係既對兩國意義重大,也對全球經濟穩定與發展有重要影響。中方願同美方一道,積極落實今年1月17日兩國元首通話重要共識,本著解決問題的務實態度,坦誠對話、平等協商、管控分歧,深挖合作潛力,拉長合作清單,做大合作蛋糕,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取得新的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已透露談判有「巨大進展」。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會談取得實質進展,但未透露細節;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則形容,兩日會談非常具建設性,美中之間的分歧或者並非如想像般那麼大,與中國達成的協議將有助美國削減削高達一萬兩千億美元的貿易赤字。

這次談判在瑞士日內瓦郊區哥洛尼的瑞士常駐聯合國大使官邸進行,地點定在第三國,為談判提供了相對中立的環境,這項安排充分彰顯了中美關係的平等屬性,印證了中方始終堅持的談判原則──即必須在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推進對話與合作,拒絕任何不平等、脅迫性的談判模式。

特朗普上星期六在社交網絡表示中美雙方就「全面重啟」進行了友好且富有建設性的談判,還稱取得巨大進展,卻未透露細節,讓人摸不着其「全面重啟」的意思。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星期日接受傳媒訪問時指,美國與中國進行經貿高層會談,目的是重建對話,緩解兩國之間的緊張;即使美國稍後與貿易夥伴達成協議,在可見將來都會維持對進口商品的10%基準關稅。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指,中國非常渴望與美方磋商,重建雙方的貿易關係;又透露繼上星期同英國達成貿易協議後,最快本周會公布更多貿易協議,每一份都是度身定造。

但美方在關稅問題上態度一直搖擺不定,特朗普表示把對華關稅下調至80%「看來合適」,部分美媒又指美方可能同意下調至60%以下,但白宮隨後強調特朗普基本立場不變。

而此前白宮經濟顧問哈賽特稱中方「非常非常急切」希望重塑貿易關係,這種說法與中方立場有異。中方一直秉持透過對話協商解決經貿問題的態度,但絕非如美方所描述那般急切。

《人民日報》也曾發表評論,暗示中美關稅談判難以一蹴而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事實上,在談判開始前,美方都還不忘搞小動作。有「知情人士」向彭博社吹風,說美方已經擬定了一份「願望清單」,準備在瑞士見面的時候拿出來跟中方談。其中,美方最迫切想要談出成果,就是希望中方放鬆稀土出口限制,為達成這個目標,特朗普團隊已提前表態,願意「大幅降低對華關稅」。

《華盛頓郵報》4月底報道,美方的稀土庫存最多能再撐2個月,快要徹底消耗。美國開始全世界搜刮關鍵礦產,如跟剛果金討論礦產合作,施壓烏克蘭達成礦產協議、乃至簽署行政令授權美國企業跑去公海去採礦等。

惟關鍵礦產和稀土不是挖出來就能直接使用,中國最擅長的領域,從來不是挖稀土,而是提煉稀土;美國能源部預計至少需要投入3000億美元、花費至少10年,才能看見初步成果。特朗普一邊不想輕易對華屈服,一邊又頂不住國內壓力,最終才會在稀土問題上主動示弱,希望中方手下留情,對美國網開一面。彭博社報道指,美國已經做好了大幅降低關稅的準備,看起來好像特朗普做了多大讓步。但實際情況是特朗普「自導自演」加關稅,若然在此基礎上說要降低關稅,還擺出巨大讓步的姿態,令人質疑是否真有誠意。

所以,在彭博社吹風後,中方即宣布,要嚴打戰略礦產走私。5月9日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組織多部門召開會議,聚焦「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專項活動」。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赫夫鮑爾直言,磋商雖對貿易和金融市場是積極信號,但中美貿易要重回正軌困難重重,他舉例,145%的關稅極具阻斷性,即便降至70%或80%,中美貿易規模也可能大幅縮水。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關係專業副教授張學昆表示,關稅調整幅度、協議執行落實、及美國政策的連貫性等問題,都有待雙方進一步協商解決,中美這兩大經濟體在貿易上是攜手走向共贏,還是在曲折中繼續博弈,答案尚未完全揭曉。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