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腳麻有針刺感當心維生素B12不足
不時感覺手麻、腳麻或有針刺感,同時身體又有無力感等變化,大多數人可能會與血液循環不良作聯想,然而這些肢體末端的神經症狀,都可能是與缺乏維生素B12有關。
維生素B12是人體神經傳導所需物質,影響神經傳導的速度。當維生素B12不足時可能會產生「脫髓鞘」,因此出現觸覺反應變慢、手指有發麻、刺痛感等症狀。
另外,維生素B12也與血球形成有關,維生素B12不足可能引起大血球變異,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惡性貧血。若再加上神經傳導有問題,甚至會影響認知功能,出現記憶力減退等失智現象。
哪些人是維生素B12不足高風險族群?
較容易出現維生素B12吸收不佳的族群,包括飲食不均衡、曾經做過胃部手術、自體免疫疾病、高齡銀髮族群。維生素B12含量較高的食物是肝臟、海鮮,如果連蛋、奶都不吃,較容易發生攝取不取。
動過胃部手術的人,因為胃中的內生因子會影響維生素B12吸收,容易發生攝取不足。銀髮族群因年齡增長,也要注意維生素B12吸收不佳的風險。整體而言,維生素B12缺乏易與飲食攝取不足、特定原因造成吸收能力差或年紀增長導致吸收下降有關。
維生素B12不足應該如何補充?
維生素B12主要來源以天然食物為主,若發現缺乏維生素B12,平日飲食仍應盡量補充。當發麻、痠痛等症狀明顯時,會施打高濃度的維生素B12針劑局部施打以迅速緩解。
修復神經的黃金治療期為3-6周,提早在時間內接受治療、補充維生素B12,有利於盡可能幫助神經恢復。尤其要在短期內要讓神經修復,高濃度的維生素B12效果會比低濃度維生素B12好,建議在早期發現症狀時就及時補充。
及早發現維生素B12不足 爭取神經修復機會
維生素B12缺乏若未及時治療,引發的神經症狀可能持續惡化。若屬於維生素B12高風險族群,應多注意是否手麻、舌苔扁平,特別是手指末端往上蔓延的痛麻感。老人家出現認知功能問題如反覆提問、記憶力減退等,也可能是維生素B12不足引起,建議盡快至神經科就醫檢查,爭取神經修復的寶貴時間。
內地一名女子因3小時猛灌8杯水導致「水中毒」被送ICU,對此醫生教科學飲水法助維持健康。
示意圖。設計圖片
過量飲水恐造成「水中毒」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一天需要飲8杯水」的說法,認為多飲水對健康百利而無一害。雖然水對人體至關重要,體內缺水會增加心衰、中風、糖尿病等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但過量飲水亦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健康風險,甚至導致「水中毒」。 內地一名女子近期就因為在短短3小時內飲下8杯水,最終因水中毒而被送入重症監護室。儘管「水中毒」較為罕見,但一旦發生,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因此,眾人必須特別注意飲水量,避免過度飲水帶來健康隱患。
示意圖。設計圖片
「水中毒」如何發生?
《新浪健康派》指出,通常情況下,若飲太多水身體能夠通過排尿、出汗和呼吸等途徑排出多餘的水分,恢復體液平衡和正常機能。然而,如果在身體不缺水的情況下,尤其是在短時間內快速且過量飲水,恐會導致機體內環境電解質稀釋,血液滲透壓降低,水通過細胞膜滲入到細胞內,導致細胞水腫進而引發「水中毒」,對大腦造成極大的損害。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中醫角度:水與氣的轉化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並非簡單的容器,飲水並非直接進入胃腸道,而是要經過「氣化」(化水為氣)過程,才能被身體有效吸收。水從口入胃後,需要通過胃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升清,肺的宣降等多重步驟才能將水分布至全身。這個過程消耗大量能量,因此對某些人而言,水的消化和吸收遠比消化食物還要困難。若氣化不足,水無法有效滋養五臟六腑,反而容易形成「水飲(體內水液輸布障礙、運行失常、停聚於體內所形成的現象)」現象,甚至演變為「水毒」蓄積體內,對健康產生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如何科學飲水?
一般來說,「水中毒」很少發生。不過一旦發生,就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來逆轉血液稀釋,避免死亡事故發生。因此,科學飲水對保持健康至關重要。飲水的量應根據體重來判斷,每1公斤體重對應30-40毫升水。例如,一名體重為100公斤的人,最多可以攝入4升水,但必須分次飲用,而非一次性大量飲水。
具體飲水建議如下:
1. 少量多次
每次飲水量應控制在500毫升以內,避免一次性飲水過多。如有需要,可以在3-5分鐘後再繼續飲水。
2. 避免冰水
冰水或冷飲會刺激腸胃,影響消化功能,尤其是夏天,建議飲用18℃至45℃、接近體溫的白開水。
3. 未渴先飲
不應等到口渴時再喝水,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通過觀察尿液顏色來判斷是否需要補水,尿液呈淺黃色表明水分足夠,深黃色則提示缺水,應及時補充。
總體而言,水是生命之源,但適量、科學飲水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保持良好的飲水習慣,合理補充水分,才能確保身體機能正常運行,遠離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