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間,阿富汗喀布爾機場外發生兩起爆炸事件,已造成至少103人死亡,其中包括13名美軍士兵。爆炸還造成至少18名美軍士兵和140名阿富汗人受傷。
8月26日影片截圖,喀布爾機場外發生爆炸與襲擊現場,圍觀途人以及傷者。AP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分支機構「呼羅珊」(ISIS-K)已宣布對此次襲擊事件負責。ISIS「官方通訊社」阿馬克新聞社(Amaq News Agency)在其Telegram頻道稱,一位名為Abdul Rahman al-Logari的人「在喀布爾機場附近進行殉教的行動」。
點擊看圖輯
8月26日影片截圖,喀布爾機場外發生爆炸與襲擊現場,圍觀途人以及傷者。AP
ISIS-K公布發動喀布爾機場外襲擊的「人肉炸彈」身份。(網上圖片)
國際恐怖組織搜索情報集團(SITE Intelligence Group)總監卡策(Rita Katz)在Twitter推文稱, Abdul Rahman al-Logari就是策動襲擊的「人肉炸彈」。有些報道稱他的名字是Abdulrahman al-Logari。
卡策稱,阿馬克新聞社稱,這名「人肉炸彈」發動襲擊的地點,距離美軍不足5米。美軍在案發地點檢查聯軍承包商及翻譯員身份證明文件的地方。
ISIS-K公布發動喀布爾機場外襲擊的「人肉炸彈」身份。(網上圖片)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說法,兩起爆炸事件分別發生在機場東南側的阿比門(Abbey Gate)及該門附近的巴倫酒店(Baron Hotel)。美媒稱,阿比門周邊區域此前被用於收容暫未通過檢查站的阿富汗難民,附近的安保工作主要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負責。
美國確認發生在阿比門的爆炸是一場複合式襲擊,即先是穿了炸彈背心的「人肉炸彈」當場引爆身上炸彈,再由同行另一人向群眾開槍掃射。第二次爆炸發生在距離不足1.6公里的巴倫酒店(Baron Hotel)。
法媒稱,巴倫酒店自8月14日多國展開撤離行動以來,一直被用來處理尋求通過機場逃出國外的阿富汗人。酒店現在主要由英國官員使用。
8月26日,喀布爾爆炸襲擊中受傷的傷者。AP
美國總統拜登隨後就襲擊事件發表講話,稱在爆炸中死亡和受傷的美軍士兵是英雄,並承諾將追究肇事者的責任,用武力對襲擊做出回應。他表示,已經指示美國國防部制定打擊ISIS-K的計劃。
拜登重申,盡管喀布爾機場附近發生致命襲擊事件,但他仍將完成美國公民和其他人從阿富汗撤離的計劃;如果美國軍方有需要,他會批准向阿富汗增兵。
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齊則表示,美軍預計此類襲擊事件可能會繼續發生,美國將會與塔利班協調機場安全問題。出於安全目的,美軍還將與塔利班共享一些重要信息。
面對ISIS-K這一共同的敵人,美國和阿富汗塔利班之間開展了「不可能之合作」。
事實上,8月25日,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就發出安全警報,建議在阿富汗美國公民此時不要前往喀布爾國際機場,除非他們收到美國政府的指示;已到達機場的公民應立即離開,並避開機場大門。
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館發出安全警報。
該使館官網並沒有寫明發布這則警報的原因,但提醒美國公民時刻留意周圍環境,尤其是身處人群中時。一位美國高級官員匿名確認稱,美國正在追蹤「來自ISIS-K的可信威脅」。
外媒報道稱,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由於有ISIS-K對機場外人群襲擊計劃的情報,喀布爾機場周圍的安全狀況引人擔憂。這名官員還稱,ISIS-K是阿富汗塔利班不共戴天的死敵,該極端組織計劃在機場制造混亂,並且有情報表明該組織有能力計劃並實施多次襲擊。
美國在阿富汗同塔利班及其軍事夥伴戰鬥了20年。但是,諷刺的是,當美軍匆忙從阿富汗撤離的時候,最大的即刻威脅竟是其與阿富汗塔利班共同的敵人ISIS-K。
事實上早在上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就曾表示,美國政府正目不轉睛地盯著ISIS-K等極端組織在阿富汗發動恐怖攻擊的可能性。
一名美國官員稱,五角大樓一直在監控喀布爾機場周圍的情況,地面和機場周圍不斷增多的擁擠人群「為ISIS-K和其他組織創造了目標」,而汽車炸彈或自殺式炸彈襲擊可能是其會使用的方式之一,迫擊炮攻擊也是另一種可能。
沙利文22日稱,來自ISIS-K的威脅是緊急的、持續的,美方正在採取所有可能的步驟來瓦解任何襲擊,並建立前往喀布爾機場及其入口大門的替代路線。據一名美國國防官員透露,阿富汗塔利班知道美國的新計劃,並正在與美國進行協調。此前,阿富汗塔利班發言人穆賈希德曾公開表示,「我們可以保證,我們不會允許『伊斯蘭國』在阿富汗境內、在我們控制的地區抬頭。」
外界分析稱,這就意味著美國與阿富汗塔利班至少暫時達成了近乎不可能的協調合作,以便給美國公民及其阿富汗盟友提供一條通往機場並撤離的安全通道,同時積極抵御ISIS-K的襲擊。
ISIS-K組織成員。網上圖片
ISIS-K成立於2015年,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認為,這個團體獲得了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支持。
該智庫表示,ISIS-K是針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平民發動近百起攻擊的始作俑者,也是自2017年1月以來與美國、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安全部隊爆發約250起衝突的禍首。
多位前任和現任美國官員都指出,ISIS-K正試圖向人們展示,它能夠控制阿富汗這個國家。一旦其對喀布爾機場發動襲擊,對美國和阿富汗塔利班來說都是策略性打擊,將加強其在阿富汗聖戰者世界中的地位。當美國最後一名士兵都撤離之後,這種立威機會就幾乎消失了。
ISIS-K宣布對喀布爾機場襲擊事件負責。AP
分析師們指出,ISIS-K從來沒有成為過阿富汗的主要軍事力量。目前,該極端組織分支機構人數已經減至約1500至2000人,是其2016年頂峰期的一半。此後,美軍的空襲和阿富汗政府軍的突襲使其付出了不小代價。
不過,據聯合國報告指出,自2020年6月以來,該組織在其野心勃勃的新領導人穆哈吉爾(Shahab al-Muhajir)的帶領下繼續活躍。今年的前4個月中,「伊斯蘭國」在阿富汗發動了77起襲擊,較去年同期(21起)大幅上升。
一些分析師認為,ISIS-K與武裝組織「哈卡尼網絡」(Haqqani Network)有關聯。其領導人穆哈吉爾據報稱曾是「哈卡尼網絡」的中層指揮官,而後者被美國列為恐怖組織。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哈卡尼網絡」在阿富汗1970年代末的衝突局勢中誕生,其創始人賈拉盧丁·哈卡尼曾帶領該組織抵抗蘇聯入侵。20世紀90年代,「哈卡尼網絡」與該國塔利班組織結盟,但保留了其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界一帶的基礎勢力。200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推翻了塔利班政權,賈拉盧丁的兒子希拉傑丁·哈卡尼掌控了「哈卡尼網絡」。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印度媒體《星期日衛報》(The Sunday Guardian)近期披露的一份文件,將一項由美國在背後支持、旨在策劃孟加拉政權更迭的「倡議」暴露於世人眼前。
2019年初這一「倡議」啓動後,美國官僚與各相關組織相互配合,共同對孟加拉的政治格局施加影響,動搖時任孟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的領導地位。
孟加拉前總理哈西娜。AP資料圖片
該項「倡議」主要是由「國際共和研究所」(IRI)負責執行,「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為其提供資金支持,清晰凸顯出外國勢力干預他國內政所帶來的不安影響。
該文作者賽琳娜·格林(Selena Green)、馬赫什·德巴塔(Mahesh Ranjan Debata),揭示了此前孟加拉政治風波背後的美國因素。以下為內地「南亞研究通訊」官方賬號編譯的全文:
一、PAIRS 計劃:政權更迭模板
這份名為「促進問責制、包容性、韌性支持」計劃(以下簡稱PAIRS)的戰略目的是削弱印度對孟加拉的政治影響。從相關內部文件可看出,該計劃是美國支持那些對其有著重大地緣政治利益國家內部民主體制、政治改革整體議程的組成部分。在USAID和NED的大量資金支持下,PAIRS計劃持續了將近兩年(確切而言是22個月),直至2021年1月才結束。期間,該計劃通過提供宣傳贈款、開展藝術項目、支持民間社會組織等一系列舉措,增強當地民眾政治參與,並為反專制勢力擴張提供支持。
PAIRS計劃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類似於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支持的其他抗議活動。在孟加拉,美國與伊斯蘭大會黨(Jamaat-e-Islami)等宗教極端主義組織以及由美國資助的「公民社會」團體合作,直接導致街頭暴力抗議,進一步加劇孟國內部緊張局勢。同時,這些公民社會團體充當了「持不同政見者」的公開代表,使受美國支持的政黨能夠在混亂中伺機壯大。
這其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達卡大學的學生,如納希德·伊斯拉姆(Nahid Islam)和努斯拉特·塔巴蘇姆(Nusrat Tabassum),他們與美國、歐洲的「民主」倡議存在關聯。這種對教育機構的滲透行為,展現了外國利益集團借助當地參與者推進自身議程的過程,具有廣泛影響力。
極端分子領導的街頭陣線與學生抗議活動相互配合,反映出西方媒體認可的一種全球模式。例如,《衛報》曾對美國在東歐支持的政權更迭行動進行報道,詳細介紹了非暴力反抗行為影響當地選舉的過程。
與PAIRS計劃相關的「地緣政治考量文件」,揭示出美國的關鍵目標之一是對印度在孟加拉長達十年的影響力進行制衡。美國將印度政府對孟時任執政黨人民聯盟(Awami League)的支持描述為「存在問題」,試圖重塑南亞的政治動態,進而影響孟加拉的內政及印孟關係。上述舉措反映出美國在更廣泛地緣政治戰略中的精心謀劃,凸顯地區政治的複雜相互作用。伴隨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這些計劃致使孟加拉等國的民主、主權受損,外部影響有可能重新界定其國內的政治權力動態。
二、國家民主基金會受到審查
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的活動在國內外均遭到廣泛批判。前美國國會議員羅恩·保羅(Ron Paul)指責該基金會濫用美國納稅人的資金,去支持與美國利益相符的外國政客。他認為,NED 此舉看似是「促進民主」,實則是利用「軟資金」 操控外國選舉,嚴重違反了美國法律。
從歷史視角來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那些頗具爭議的做法曾遭受嚴格審視。回溯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會議員巴尼·弗蘭克(Barney Frank)就曾提議削減NED的資金,認為政府不應該將納稅人的錢,用於支持外國工會等帶有政治意圖的活動。
此外,《紐約時報》曾對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破壞海地民選政府,致該國陷入局勢動蕩的行徑進行報道。該報前記者斯蒂芬·金澤在《紐約書評》中透露,NED與中央情報局(CIA)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合作,支持那些能夠助力推翻對美國不利政治力量的勢力。這凸顯了一種干預主義模式,即試圖以犧牲當地民主與穩定為代價,增強「敵人的敵人」的力量。
除在孟加拉境內的活動外,NED還對中國台灣地區的活動予以資助。2022年,NED與民進黨相互勾結,共同舉辦了一場號稱「團結民主力量,應對所感知到的威脅」的全球大會。2023年7月,NED主席戴蒙·威爾遜(Damon Wilson)在與「台獨」頑固分子關聯緊密的「台灣民主基金會」20週年慶典上,向蔡英文頒發「民主服務獎章」。這再度凸顯出NED支持符合美國利益政治運動的策略,存在使台海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甚至引發衝突的風險。
然而,受NED資助的組織往往面臨諸多內部挑戰。以「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以下簡稱世維會)為例,該組織正深陷領導層性騷擾醜聞。雖然《NOTUS新聞》已經對此事進行了報道,但是世維會一直未對這一嚴重指控給予回應,更沒有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當前,該組織正在進行領導層換屆,但有幾名候選人卻無故缺席,由此可見,其內部矛盾已然逐漸展露。
儘管NED明確禁止對政治競選活動提供資助,但其卻成功操控尼加拉瓜、蒙古等多國選舉。此外,NED在推翻東歐國家民選政府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且對委內瑞拉反對派組織予以資助,這一系列行為凸顯出其扶持符合美國利益的政權上台的用心。
三、總結
NED參與孟加拉PAIRS計劃等行動,反映出外國干預破壞民主進程、國家主權的大趨勢。在地緣政治動態持續變遷的背景下,針對這些行為本身及其對美國戰略所指地區的民主穩定前景的影響展開批判性評估,具有重要意義。以「促進民主」之名行謀求政權更迭之實,這一現象引發了有關「強國在塑造他國政治未來過程中應承擔責任」的嚴肅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