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以「荷包脹了」來形容錢袋滿了、有錢的意思。也會以「荷包乾硬化」、「荷包乾塘」來形容錢包沒有「水」(錢),乾了之意。
在古時,「荷包」是指佩於腰間的一些囊、帶或裝飾小品,是宮廷貴族佩戴的飾物。因色澤鮮麗,加上刺繡精緻美麗,成為不少人的恩物及收藏品。荷包要精美,從形式、紋樣、繡工到配線、布色,都經過了精心構思。後來荷包還成為身份、榮耀的標誌,在清代,皇帝曾以繡荷包頒賜群臣、侍從,以示恩寵。
點擊看圖輯
唐伯虎《品茶圖》(局部) 描繪了兩名仕女交換荷包。 (網上圖片)
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歲歲平安荷包,內裝有元寶、銅錢。
古代女子普遍腰間佩帶飾物。 (網上圖片)
隨著民間刺繡藝術的發展,荷包逐步向民間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慶之時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獻神佛以表虔誠之心。
荷包的實際功能在於是盛儲隨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據內盛物的不同,演變出了很多種荷包,如「錢荷包」、「香荷包(又稱香囊或香筒子)」、「針線荷包」、「煙荷包」、「扇袋」、鑰匙袋、手帕袋等等。當時說的「錢荷包」,就是我們現在普遍說的「荷包」、銀包。
唐伯虎《品茶圖》(局部) 描繪了兩名仕女交換荷包。 (網上圖片)
古人很講究「腰間雜飾」,佩戴荷包可追溯到先秦或更早。儒學經典《禮記·內則》已有佩戴飾物的記載,當時的年輕人在去往父母、舅姑處時,隨身都要佩戴香囊,以示尊敬長輩。佩戴荷包、香囊的習俗從唐、宋、元、明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應用十分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
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歲歲平安荷包,內裝有元寶、銅錢。
在小說《金瓶梅》中有寫到,西門慶擁有一個荷包,內藏的東西很特別。由於他很有錢,為了性需要,專門做了一個「淫器包」,做工挺精緻。從外邊看像個繡花荷包,誰也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潘金蓮知道,這個荷包保存在金蓮房中。
影視中的潘金蓮 。(網上圖片)
西門慶的「淫器包」,內藏不少淫具,包括秘製銀托子。據載,相當精緻又有花紋,用了秘製中藥煮過,味道很重。原來這是醫生專為西門慶製作,也是西門慶最常用的一種性工具,用時托住「命根子」,起助興的作用:「家中袖了一個錦包兒來,打開,裡面銀托子、相思套、硫黃圈、藥煮的白綾帶子、懸玉環、封臍膏、勉鈴,一弄兒淫器。」
影視中的西門慶。 (網上圖片)
廣東三省交界的地方不多,而在歷史上曾經留下三段重要歷史就更少了。歷史上第一位與鷹揚關有關的英雄是岳飛,他曾經駐守過此關;第二位是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他曾率軍此關激戰三天三夜並留下「太平天國古戰場與三十六墳」遺址;最後是紅七軍於1931年1月曾路過此關,並留下戰壕、堡壘等等。
鷹揚關 (網上圖片)
鷹揚關被稱為「一腳踏三省」景區,群山連綿,林木茂密,河水相隨,是連山的主要人文旅遊景點之一,面積約12000平方米。現部分建成了防護牆,主要文物遺跡有古城牆、古戰壕、古堡壘等。20世紀70年代,當年的紅七軍戰士、廣西壯族自治區原主席覃應機曾多次到鷹揚關一帶尋找當年埋藏的武器,但因時間間隔太久未能找到。
鷹揚關處身「一腳踏三省」之地,具相當的戰略價值。(網上圖片)
1992年,覃應機應邀到連山參加自治縣成立30周年慶典,並在鷹揚關故地重遊時,親筆題寫了「紅七軍路過此關」。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厚實的歷史人文內涵,1999年連山縣委、縣政府將鷹揚關打造成紅色旅遊景區,準備修復古城樓、城牆、戰壕、堡壘等遺址。
紹興九年(1131年)曹成擾亂地方,時岳飛率兵追剿至鷹揚關,最後迫使曹成二萬逃兵降服,此處便是傳説中嶽飛途中飲馬的地方。(網上圖片)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等發動百色起義後,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右江工農民主政府。1930年9月底,紅七軍根據中央的指示,離開左右江根據地,開始東征,向中央蘇區轉移,於1931年1月14日抵達廣西賀縣桂嶺圩。17日,其中部分紅七軍300多人在營指導員黃一平的率領下,經板沖、爐衝口入連山上草鷹揚關。在黑夜裡將一部分帶不走的小炮和步槍分開掩埋,然後繼續北行,沿上草萬里坪、銅羅塘、大小眼、芙蓉山走向禾洞白石關等地,到江華與紅軍大部隊匯合。
遺址內設有紅七軍紀念館 (網上圖片)
紅七軍從廣西轉戰江西途中,於1931年1月翻過湘桂邊的大錫界到達江華碼市,接著進入連縣。21日起在連州城外駐紮7天,進行宣傳和籌款。其間,紅七軍愛民護民,一切以人民利益為先的行為感動了惠愛醫院的護士和牧師。於是,牧師那夏禮主動請求紅七軍把傷病員留在惠愛醫院進行治療,保障了傷病員的安全。部隊把100多名傷病員集中起來,由連縣籍教導隊長馮達飛護送到位於雙喜山上的惠愛醫院,進行住院治療。
紅七軍畫作 (網上圖片)
不久,幾十名輕傷病員治癒歸隊,另外幾十名重傷患半年後也痊癒了。恢復健康的傷病員,通過地下黨和教會的關係,轉道香港、上海,進入中央蘇區。這支隊伍是最早進入粵境的紅七軍,也是最早抵達連山境內的中共武裝。紅七軍途經連山境內時,紀律嚴明,待人親善,購物付款,沿途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給連山各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連山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有了深刻認識,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紅七軍昔日作戰時留下的堡壘 (網上圖片)
鷹揚關紅七軍戰鬥遺址位於廣東省連山永和鎮鷹揚關景區內,是粵桂兩省的交界點。2012年開始,連山縣委、縣政府對古城樓、城牆、戰壕、堡壘等遺址進行修復,建成紅七軍紀念館、紅軍廣場、紅軍戰士浮雕、紅軍亭、廉政警句格言塑石等。
景區內的紅七軍浮雕牆 (網上圖片)
紅七軍紀念館展館主要內容有將軍風采、起義北上、革命火種傳連山、戰鬥場景、會合中央紅軍、名垂青史等。紅七軍紀念館展陳面積近240平方米,展線長度近63米。展櫥12個,展示實物有紅七軍戰士用過的鍋、碗、草鞋、紅軍衫、布鞋、仿製槍、土炮、迫擊炮等以及《中國早期農民革命領袖韋拔群》《紅七軍在河池》《最早抵達連山的中共武裝——紅七軍紀事》等黨史書籍和一些珍貴的歷史照片。紅軍廣場面積近500平方米,有紅軍戰士浮雕、宣誓廣場等。該遺址現保護良好。
覃應機親筆題字「紅七軍路過此關」 (網上圖片)
2013年12月遺址被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9年4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