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豪

「我等左3年又3年、3年又3年、3年又3年呀!」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們是否以為這是電影「無間道」那段經典的天臺對白?事實並非如此,這只是一位香港普通單身年輕人心裏的呐喊而已。 在現時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公屋申請輪候政策中,非長者一人申請會按配額及計分制 (「計分制」) 編配。2015年2月起實施的計分方法為:申請者的年齡分數會按其成功登記公屋申請時的年齡計算(成功登記的日期顯示於藍卡上)。18歲申請者將獲0分,19歲獲9分,20歲獲18分,每一歲加9分,如此類推,直至59歲獲369分為止。(計算方法: [歲數-18]X 9 );申請者在輪候冊上多等一個月可多得1分;年屆45歲的配額及計分制申請者將一次性獲加額外60分;如申請者在登記時現居於公屋單位,包括由香港房屋協會(房協)營運的租住房屋,會被扣30分。即使日後刪除公屋戶籍,該30分不可退回。申請者在輪候冊上的優先次序,會按其總得分依次序輪候。在申請者符合所有適用的申請公屋資格的情況下,累積分數愈高,便會愈早獲編配公屋單位。按照上述政策,理論上一位剛滿18歲的成年單身人士,只要過去沒有享受過房屋福利,而又符合基本公屋申請資格,便可以嘗試申請公屋。

看到這裏,諸君是否仍以為很容易入場呢?錯!房委會的其中一條申請資格是規定每月收入在扣除僱員强積金供款後,不得超過$12,940。這個數字在現時的香港工資 水平中算是一個較低的水平,而現時一位普通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往往便已經高於此水平。再者,撫心自問,上述收入限額數字是否真的能滿足一切生活所需,甚或養活家人?

即使取得入場卷,獲得正式的公屋輪候編號後,等待各位申請人的便是無盡的等待。以一位25歲 的單身人士(A君)剛剛申請公屋為例,其基本輪候分數為:(25-18)X9=63分,其後每個月加一分, 按現時房委會公佈的8月份資料而言,到達詳細資格審查階段(見主任)的最低分數要求為419分, 所以A君距離見主任的分數為:419-63=356分。即使扣除年滿45歲的額外60分,仍然相差:356-60=296分,用296分除以每年的12分:296/12=24.67.這代表A君需要等候接近25年才能獲得安排面見主任進行詳細資格審查。這個答案實在非常神奇,套用電視劇人物梁醒的一句名言: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真令人感覺唏噓又荒謬。再以A君為例,你以為他可以在未來的25年裏安安穩穩地等候嗎?你錯了,房委會還設置了一個每5年一次的定期資格查核制度,會對配額及計 分制下已經登記五年而在未來兩年,尚未到達接受詳細資格審查階段的申請者進行定期資格查 核,要求他們申報其最新的入息和資產,以確認是否仍然符合公屋申請資格。你能保證你的收入每年都能保持在收入限額數字以下嗎?或者說你願意在幾十年的時間裏一直維持這麽低的收入水平嗎?很顯然你不能!但只要你超過,房委會便可以取消你的申請資格,以前的輪候時間便全 部付諸流水。所以A君在未來起碼要接受4次定期資格查核,他是否每次都能通過審核呢?這就只能祝他好運了。

按照上述情況,一位普通的香港單身年輕人想通過輪候公屋解決住屋需要實在是難於登天。事實上,房委會在實施現時的非長者一人輪候計分制度時,已經開宗明義表明是為了降低剛成年的年輕人申請公屋的數字。説白了,就是不想廣大年輕人太早申請公屋。

眾所周知,香港住屋難已經演變成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屬於其中一項社會深層次矛盾。現時香港的樓價持續高企,租金亦極為高昂,每月萬多元亦可能只可租住劏房或極為狹窄細小的單位。對於單身人士而言,如何解決居住問題便成為其中一個最頭痛的問題。

但是如果參考房委會2020-2021年度的公屋編配估算*,總單位供應量為31400個,當中預留給公屋申請的單位數量為22000個,佔總體70.1%;而其中預留給一般申請者的單位數量為19800個, 佔總數63.1%;至於預留給單人申請者的單位數量只有2200個,只站總數7.0%。這個數字簡直就是杯水車薪,因為根據房委會網站,直至2021年6月底,約有101000宗非長者一人申請書,而上 述為單人申請者預留的單位數量只有約二千個,只佔單人申請者數量的2%。此舉不禁令人懷疑 政府是否有決心年輕單身人士解決住屋需要。

可能有人會説,已經成家立室、有妻兒或家人照顧的家庭有更大的需要獲編配公屋,所以理應獲 安排更多的單位作編配之用。筆者不會否認一般家庭申請者的確有強烈需求獲編配公屋,但家庭申請者的需要和單人申請者的需要理應獲得同等對待,兩者不應互相比較。筆者亦明白,由於房屋資源緊張,政府需要為上述兩者的單位編配數量作出取捨,可是不應如現時般懸殊。每年只有約二千個單人公屋編配數量不禁令人懷疑政府是否已接近放棄為單身年輕一輩提供機會編配公 屋?否則何時才能消化完十萬多份單人申請書,更遑論每年都會有相當多數量的新增單人申請者了。

歸根究底,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房屋供應量嚴重不足所致。時至今日,香港房屋問題越拖越嚴重,買樓難、租樓難已經成為大部份香港市民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直教人喘不過氣來。想想有多少人每個月將大部份的薪金貢獻給了供樓或租樓,最後所剩無幾,令新一代的年輕人儲蓄能力大不如前,從而更難積累資本或自我增值,導致難以向上流動。而社會階級固化的後果還用筆者多説嗎?世界各處的歷史書都會告訴你答案。

政府是否有信心、有決心解決住屋難的問題;現時的公屋申請政策是否能對症下藥,或者說力度 是否足夠,實在令人成疑。上述A君的例子其實是香港很多未婚單身年輕人的縮影,孤身一人在社會打拼,為求棲身蝸居之地苦苦掙扎,可是卻遲遲看不到獲配公屋的希望,只能咬緊牙關,每 個月貢獻大部份的收入支付高昂的租金,或者極為艱難地儲到一筆首期購買到一個高價而又細 小的單位,勉強上車後便又要開始長年累月的供款。這樣的模式對那些大財團、大地產商是多麽美好呀!反正政府不會為這些年輕人編配公屋,他們只能租住私人物業,或只能儲錢買貴價樓。這種模式幾乎已成定制,年輕人則形同韭菜,一波又一波地被大財團割韭菜。政府在其中扮演甚麽角色?細思極恐啊!

如果政府還有一點羞恥心、責任心,麻煩你們「的起心肝」、下定決心,想盡一切辦法增加房屋供應量,尤其是公營房屋供應量,然後盡可能則短時間内拍板實施。筆者就問一句,有沒有魄力仿效推出多年前的八萬五政策?有沒有這個膽子?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拭目以待。

 

【作者為 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 政策研究主任】

*(資料來源: https://gia.info.gov.hk/general/202006/22/P2020062200529_344018_1_1592823438594.pdf)




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