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德國變天!社民黨贏得大選 默克爾政黨惜敗 中德關係或有變

博客文章

德國變天!社民黨贏得大選 默克爾政黨惜敗 中德關係或有變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德國變天!社民黨贏得大選 默克爾政黨惜敗 中德關係或有變

2021年09月28日 10:04 最後更新:12:32

德國變天了!大選落幕後,以原總理默克爾為代表、執政16年的右翼聯盟黨,惜敗給了左翼社民黨。

肖爾茨。

肖爾茨。

以肖爾茨為總理候選人的德國社民黨靠微弱優勢贏得大選,各黨得票數分別是:社民黨贏得總選票數的25.9%,聯盟黨24.1%,綠黨以14.8位居第三,自民黨以11.5獲得第四。肖爾茨宣佈,他已獲得授權與綠黨和自民黨組成新的德國政府。這也意味著,右翼黨執政16年來的務實政策面臨變數,中德關係或生變。

大選前,德國有不少人建議社民黨的肖爾茨,與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聯合組內閣,共同組建新的德國政府,但肖爾茨直接拒絕了,他明確表示,最希望與綠黨和自民黨組成新的聯合政府,也就是「紅綠燈組合」,因為三黨的代表色分別為紅、綠、黃,如今肖爾茨是心願達成了。

但對中方來說,德國改換成左翼黨執政後,恐怕不是什麼好消息。肖爾茨在此前的競選中,對中德關係倒沒有過多地表述,他是默克爾政府的副總理和代理財政部長,對德國國內的情況十分瞭解,對默克爾的外交政策應該也非常清楚,在今年的德國抗洪和抗疫工作中,肖爾茨以其穩健的應對為自己在大選中贏得了不少加分,從其「穩健」的執政風格來看,在對華政策上應該會以不變應萬變,會沿用默克爾的務實政策。

綠黨候選人貝爾伯克。

綠黨候選人貝爾伯克。

但是,與其共同組閣的綠黨候選人貝爾伯克就不同了,雖然是女性,但卻表現得非常強硬。她主張德國對華政策要更加強硬,要加大稅收力度,即便德國在華企業利益受損也在所不惜。不僅德國,而且還要引導歐盟在對華政策上也趨於強硬。因為是三黨組閣,肖爾茨不可能像默克爾執政時那麼強勢,很難「一個人說了算」。屆時,德國對外政策將出現多種聲音,如果無法統一的話,短時間內難免動蕩,中德關係恐會出現波動。

但是,中國抗風險能力早已不是當年可比了,貝爾伯克的想法或許只能代表綠黨或部分德國人,她真的就敢拿中德貿易開刀?恐怕也不見得。這兩年,德國能在經濟上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點,正是得力於中國。一方面,大量德國製造企業在中國市場經營,而中國是最早擺脫疫情影響的國家,德國這些企業享受到了中國抗疫的紅利,他們的利潤,讓德國政府的壓力得到很大緩解。這也正是當年默克爾擔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風險太大」,呼籲德國企業不要只盯著中國,要分散投資時,德國這些企業不但不聽,反倒加大了對華投資的關鍵原因,他們賭對了。

另一方面,默克爾執政16年,中德關係十分穩定,中國也連續5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也是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中德經濟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單純說強硬或制裁是非常牽強的,因為一損俱損。早在德國大選落幕前,前總理施羅德就對這幾位候選人喊話,稱中德關係一定要把握好兩點,一是無論什麼形式的貿易戰,德國都不要參加;二是無論什麼條件下,「一中政策」德國都變不得。這一點,無論綠黨是否能聽進去,但跟著默克爾一路走過來的肖爾茨,應該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實際上,德國左翼黨還有一個想法,恐怕也是美國不願聽到的——他們主張德國退出北約。這樣的想法,特別是放到最近法國跟美國因「澳洲潛艇訂單」一事產生矛盾,也在考慮退出北約,組建歐盟自己的軍隊這個大背景下,就更加可怕了。因為在今年的阿富汗撤離時,德國和法國已經感覺到美國靠不住了,他們求助的是俄羅斯。如果歐盟「雙頭馬」德法同時退出北約,北約也就基本上散了,這恐怕也是美國不願看到的。

一般情況下,德國大選結束後,各方組閣的時間短不了,當年默克爾初次當選時,組閣政府就花了五個月,如今三黨組成聯合政府,恐怕所花的時間會更長。那麼,這段時間內,即便默克爾任期已到,也只能繼續承擔看守政府的角色。最為遺憾的是,作為默克爾親定的接班人,聯盟黨候選人拉捨特不僅自己沒當成總理,連聯盟黨也被肖爾茨排斥在了組閣黨派之外。

對默克爾來說,也是一個大遺憾,因為就在投票的前一天,她預感到情況不妙時,還在大聲疾呼「選拉捨特才是正道」,但結果卻不如人意。德國下一任政府會繼承多少默克爾的執政遺產,只能拭目以待。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對格陵蘭島的強烈興趣已從言辭轉為實際行動。《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正加大對這座丹麥自治領地的情報收集力度,試圖為特朗普實現控制格陵蘭島的目標鋪路。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Tulsi Gabbard)手下的高級官員近期向多個情報機構下達了一項「重點情報搜集指示」。該指令要求深入調查格陵蘭島的獨立運動,以及當地居民對美國開採資源的態度。指令明確要求利用衛星監視、通訊攔截和地面間諜等手段,尋找格陵蘭島及丹麥境內支持美國接管的人。這是特朗普政府為實現其對格陵蘭島野心邁出的首批具體步驟之一。

這項機密指令已下達至中央情報局(CIA)、國防情報局(DIA)和國家安全局(NSA)等機構,顯示出白宮對這一目標的高度重視。報道稱,這樣的「重點情報搜集指示」通常用於重新分配資源,將注意力集中於特定目標。對格陵蘭島這一人口僅約5.6萬、位於北極的島嶼而言,這種情報行動極為罕見。一位前美國情報官員坦言,格陵蘭島歷來不是情報收集的重點,資源通常優先用於應對已知威脅,而非盟友領土。

格陵蘭島位於北美洲東北部,是世界最大島嶼,擁有豐富的稀土礦物、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因氣候變暖而逐漸具備開採潛力。然而,高昂的開採成本和分散的礦藏分布限制了其商業吸引力。該島自1979年實現自治,雖在國防和外交上仍由丹麥管轄,但當地領導人正積極推動完全獨立。

格陵蘭島首府努克

格陵蘭島首府努克

特朗普自大選勝出後多次公開表示對格陵蘭島的濃厚興趣,甚至揚言可能通過「軍事或經濟脅迫」奪取控制權。在3月4日的國會聯席會議演講中,他強調格陵蘭島對美國乃至全球安全的戰略重要性,稱「我們需要它,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得到它」。5月4日,特朗普在受訪時被問及是否排除武力手段,他語焉不詳地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並重申格陵蘭島對所謂國際安全的必要性。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休伊特(James Hewitt)拒絕評論情報行動,但強調特朗普對格陵蘭島和北極地區安全的關注。加巴德則在一份聲明中譴責《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指責其「協助深層政府行為者通過洩露機密信息破壞總統威信」,並稱此舉違法且危害國家安全。

結論就是美國的情報收集行動可能加劇與丹麥的緊張關係,而格陵蘭對美國意圖的反應也充滿變數,當地獨立運動領袖和民眾可能對美國的資源開採計劃持懷疑態度,擔憂外來干預損害其自治權和環境利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