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本港政界人才搖籃」的清華大學高級公共管理碩士課程(EMPA)現正招生。翻查資料,每年名額僅30個的EMPA不單止課程設計吸引,而且吸引商界精英、社團領袖,甚至政府高官報讀。說不定,未來的局長、副局和政助,都是你的同班同學。
EMPA課程圖片。
現時就讀的政府高官包括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政助張曼莉、民政事務局局長政助張進樂、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蔡敏君、油尖旺民政事務專員余健強和民政事務總署副署長王秀慧等。
而畢業生方面,就有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商湯科技(香港)總經理尚海龍、華潤創業綜合研究總監葉文斌等人,單是同學網絡,已經是EMPA課程的吸引之處。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
民政事務局局長政助張進樂。
作為中國內地高校首個面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招生的高級公共管理專業碩士課程,EMPA亦找來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擔任項目顧問,並且傳授區域治理的知識,訓練學生參與社會管理與政府實務的能力,從而培養能植根中國、面向世界,知國情、懂港情的高級公共管理人才。
本月20日早上10時將有2022年招生說明會,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官網連絡:https://bit.ly/3c0eYBo,了解詳情。
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擔任項目顧問。
申請資格
凡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和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持有學士學位或以上的學位,而且具有6年或以上工作經驗,有志於服務社會、成為治港政務人才,即符合申請資格。
基本要求與課程
學制為2.5年,學費為28.8萬元人民幣,並以非全日制教育方式,攻讀學位期間需獲得總學分不少於38學分,修滿學分後,研究生需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一篇學位論文。學習方式以周末上課為主,每學年設有短期集中學習,在學期間獲安排參與海外短期研修。課程包括5大範疇:公共管理基礎、中國國家治理和發展經驗、香港特區治理與發展、專業實踐和公共治理的國際經驗。
申請辦法
有興趣的學生可於即日起至12月31日中午12:00前,在「清華大學港澳台研究生網上申請服務系」(http://yzbm.tsinghua.edu.cn/gatLogin)中註冊並完成網上申請,包括網上填寫申請信息、網上支付報名費,上傳申請文件。通過審核的申請者,將被邀請參加筆試和面試。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本屆政府出任此職位近3年,在加入這個「熱廚房」前,他做了30年「金牙大狀」,從沒想過轉行,更枉論成為特區領導班子的一員。在最新一期馬會刊物《駿步人生》中,林司長接受馬會專訪時透露了他當年接受邀請擔任律政司司長的「心路歷程」,也罕談私生活和夫婦相處之道。
林定國坦言,當年獲邀加入政府的第一個反應是「有點措手不及」,笑言:「30年來從沒有想過轉工,如果要轉,頂多做法官。」但當時的時間不容他慢慢考慮,大堆問題如泉湧,「我是否適合做這份工作?我是否勝任這份工作?」,但事實不會有答案,因為他從未在政府或大機構工作,根本無法比較。
林定國接受新一期《駿步人生》訪問,談及當年「轉工」入特區政府擔任律政司司長的感受。
他認為,這是機緣,「有這種機會很難得,對個人而言是很大挑戰,又可以為社會做點事」,況且「人家對你有信心,你怎可能沒有?」
惟他直言,進入「熱廚房」後,面對新制度、新人事,要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他也經歷了一段適應期。如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他要求自己的解說能力到位,讓普羅市民也明白法律議題,「(以往的) 溝通對象是大律師或法官,大家有共同語言,很快就明所以;但換了對象是一般市民,(我們)一定要好警覺,問別人是否明白。」
林定國熱愛香港,笑言:「去完旅行回來,在飛機見到香港風景,已經急不及待,很想回家食碗雲吞麵、叉燒飯。」因為這裡有家人、有熟悉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係屋企,好舒服的感覺。」
目前香港面對不少挑戰,但他認為,總有你喜歡的東西,可能「係人?係環境?」,他希望為我城重拾信念:「總有一個你喜歡在香港生活的理由。要攞番信心同鬥志。」
林定國談「正義」與「法治」
不說不知,小時候的林定國,職業志願很多元化,「在不同年紀、不同階段,總想過要做不同的職業。我也曾想過,做太空人和科學家。」後來透過排除法,
按能力和興趣去篩選,「如果能力可及但沒有興趣,事情不會做得好;相反若只有興趣但能力不相配,這是嗜好,不能作為職業。」最終選擇讀法律。
談到正義與法律。林定國說,若要放一件「吉祥物」在辦公室,他會選擇「獬豸」,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徵公正的神獸。
他認為,每人對「正義」或有不同理解,但任何法律制度的原意,都是根據客觀標準判斷、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基本要求;同一宗案件的裁決結果,一方可能覺得合理;另一方或不同意,那麼公義與否,就要看是否盡力履行法律,是否按法律原意行事。同時,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
他說:「所謂法、理、情三個層次。法律不是鐵板一塊」,但人情不能代替法律,「執行法律時不能違反基本原則,而在某些場境下,也要考慮個人因素,但兩者不是互相排斥」。
林定國說,馬場把香港的特徵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
一定安排訪港賓客到馬場觀賽 體驗「馬照跑」
香港,還是林定國心目中的萬花都會,「地小,但望出去好繁盛,好快就抵達郊外……中西融合,很國際化,選擇多,甚麼菜式也有,豐儉由人。」他說,若有賓客到港,若時間許可,他都一定安排他們到馬場觀賞賽馬,「跑馬活動的場地、氣氛好,本身又是很有歷史的活動。」他稱,「『馬照跑』是一國兩制下,最標誌性形容香港生活方式不變,很有象徵意義。」他認為,馬場把香港的特徵全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好開心」。
事實上,旅遊和賽馬不可分割。2023/24馬季,馬會共接待9.3萬內地旅客人次;而今個馬季截至3月底,到馬場觀光的內地旅客已超過11.4萬人次。
林定國亦特別欣賞馬會對香港慈善事業的貢獻。「香港要維持低稅率制度,但社會的確有很多福利需要,如醫療、教育,如何去填補?這就需要有個強大的慈善機構,由民間主導,有能力也有組織性,與政府合作,才處理得到。」
愛黎明時分跑步 分享夫婦相處之道
雖然公務繁忙,但林定國仍維持跑步的習慣,他說,因為不需要固定場地,「時間沒太大限制,很自由。」
原來林司長很喜歡在黎明時份出發跑步,「天黑黑街上沒有人,感覺很正!」跑步無拘無束,「發吓白日夢、讓思緒放空。」他也不時跟同是律師的妻子結伴一起跑。「我係『慢吞吞』,太太好心急!」他更分享夫婦的「保鮮之道」就是溝通與關心,「要知道對方在做甚麼、想甚麼。」,認為夫妻之間性格可以很不一樣,價值觀卻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