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這部明清小說,被形容「偉大」甚不誇張,因為它的影響力家喻戶曉:曹操的白臉陰險、劉備敦厚知人、還有周瑜與諸葛亮間的鬥才鬥智......
小說畢竟會將歷史藝術化處理,人物情節描述也會為切合小說發展適當加了味精。小說結終比正史更具影響力,令後世多誤以《演義》為藍本來評價歷史人物,周瑜就是一個其中的特例。在《演義》通行前,文人學士對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評價很高,北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著名例子。當《演義》普及,周瑜對手正是被神化的諸葛亮,瑜亮較量,周瑜被貼上器量狹小的標籤,後來更死於嫉妒:「既生瑜,何生亮!」,讓一代名將蒙冤。
據記載,周瑜儒雅風流、氣度軒昂,很有大將風度。周瑜非常顧全大局,氣量寬宏。他贏得老將程普的敬重就是例證。劉宋時期的史學家裴松之《三國志注》引用西晉虞溥《江表傳》記載,程普為江東老將,不甘心為周瑜副手,「數陵侮瑜」,周瑜以大局為重,不與計較,態度謙恭溫和,程普後來真心折服:「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形容與周瑜交往,如同品飲甘醇的美酒,不自覺被感染陶醉。此事後來亦發展成成語「如飲醇醪」,形容一個人心胸寬廣氣量宏大,很值得交往。
史實上的周瑜死於210年,時年僅36。作為一個政治及軍事家來說,真的很年輕。史書上說是生病,那甚麼病?不得而知。《演義》說他被孔明氣死,當不必信以為真。不過周瑜之死,與諸葛亮或許有些瓜葛。
瑜亮兩人各為其主,政治謀略水火不容。諸葛亮輔佐劉備成帝業的「隆中路線」地盤以荊州及益州為基礎;至於東吳路線則是「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即奪取荊州、益州,劃江與曹操抗衡。
赤壁戰後,周瑜與曹仁爭奪荊州南郡,打了一年多,周瑜雖取得勝利但費了很大力氣,左肋還受了箭傷。孫權拜他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駐江陵。劉備在江南,在原荊州州牧劉表之子劉琦死後自稱荊州牧,駐屯在公安。臥床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周瑜心上可有心病。
《三國志·周瑜傳》載,公元210年,劉備入吳,周瑜反對借出荊州,並向吳主孫權獻計軟禁劉備,分割關、張,目的顯然要消滅劉備集團。但孫權出於當時形勢而不用,還答應把荊州南郡借給劉備。
要周瑜讓出地盤,周瑜生氣可想而知。周瑜不向劉備交割南郡,反向孫權建議出兵伐西川,《周瑜傳》載,周瑜建議趁曹操吃了赤壁大敗之機:「乞與奮威(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東吳進西川需出動大軍,必需謹慎,而孫瑜是孫權的堂弟,一直與周瑜並肩作戰,這也許也打消孫權疑慮,這次孫權同意讓周瑜帶領大軍西行。劉備知悉,發出警告,派兵阻攔,周瑜未敢輕進,駐屯巴丘。但周瑜這時也就死在這裡。
赤壁戰後,周瑜一直帶著箭傷在前線戰鬥,既要防曹,又要西征;面前有劉備擋道,周瑜的計劃是難以實現,所以憂勞成疾死在巴丘,也不誇張。周瑜死後,孫權極為悲哀。他說:「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後來孫權稱帝,撫今追昔,還念念不忘指:「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由此可見周瑜對孫吳政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