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周瑜真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史實到底如何?

歷史長河

周瑜真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史實到底如何?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周瑜真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史實到底如何?

2021年12月30日 15:30 最後更新:16:35

《三國演義》這部明清小說,被形容「偉大」甚不誇張,因為它的影響力家喻戶曉:曹操的白臉陰險、劉備敦厚知人、還有周瑜與諸葛亮間的鬥才鬥智......

小說畢竟會將歷史藝術化處理,人物情節描述也會為切合小說發展適當加了味精。小說結終比正史更具影響力,令後世多誤以《演義》為藍本來評價歷史人物,周瑜就是一個其中的特例。在《演義》通行前,文人學士對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評價很高,北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著名例子。當《演義》普及,周瑜對手正是被神化的諸葛亮,瑜亮較量,周瑜被貼上器量狹小的標籤,後來更死於嫉妒:「既生瑜,何生亮!」,讓一代名將蒙冤。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據記載,周瑜儒雅風流、氣度軒昂,很有大將風度。周瑜非常顧全大局,氣量寬宏。他贏得老將程普的敬重就是例證。劉宋時期的史學家裴松之《三國志注》引用西晉虞溥《江表傳》記載,程普為江東老將,不甘心為周瑜副手,「數陵侮瑜」,周瑜以大局為重,不與計較,態度謙恭溫和,程普後來真心折服:「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形容與周瑜交往,如同品飲甘醇的美酒,不自覺被感染陶醉。此事後來亦發展成成語「如飲醇醪」,形容一個人心胸寬廣氣量宏大,很值得交往。

影視中的諸葛亮(左) 與周瑜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左) 與周瑜 (網上圖片)

史實上的周瑜死於210年,時年僅36。作為一個政治及軍事家來說,真的很年輕。史書上說是生病,那甚麼病?不得而知。《演義》說他被孔明氣死,當不必信以為真。不過周瑜之死,與諸葛亮或許有些瓜葛。

瑜亮兩人各為其主,政治謀略水火不容。諸葛亮輔佐劉備成帝業的「隆中路線」地盤以荊州及益州為基礎;至於東吳路線則是「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即奪取荊州、益州,劃江與曹操抗衡。

赤壁戰後,周瑜與曹仁爭奪荊州南郡,打了一年多,周瑜雖取得勝利但費了很大力氣,左肋還受了箭傷。孫權拜他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駐江陵。劉備在江南,在原荊州州牧劉表之子劉琦死後自稱荊州牧,駐屯在公安。臥床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周瑜心上可有心病。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三國志·周瑜傳》載,公元210年,劉備入吳,周瑜反對借出荊州,並向吳主孫權獻計軟禁劉備,分割關、張,目的顯然要消滅劉備集團。但孫權出於當時形勢而不用,還答應把荊州南郡借給劉備。

要周瑜讓出地盤,周瑜生氣可想而知。周瑜不向劉備交割南郡,反向孫權建議出兵伐西川,《周瑜傳》載,周瑜建議趁曹操吃了赤壁大敗之機:「乞與奮威(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東吳進西川需出動大軍,必需謹慎,而孫瑜是孫權的堂弟,一直與周瑜並肩作戰,這也許也打消孫權疑慮,這次孫權同意讓周瑜帶領大軍西行。劉備知悉,發出警告,派兵阻攔,周瑜未敢輕進,駐屯巴丘。但周瑜這時也就死在這裡。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赤壁戰後,周瑜一直帶著箭傷在前線戰鬥,既要防曹,又要西征;面前有劉備擋道,周瑜的計劃是難以實現,所以憂勞成疾死在巴丘,也不誇張。周瑜死後,孫權極為悲哀。他說:「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後來孫權稱帝,撫今追昔,還念念不忘指:「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由此可見周瑜對孫吳政權的貢獻。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