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電視劇中非常多後宮妃嬪如何爭寵、互相攻訐的故事。要清楚她們的關係,就要從清宮制度著手。制度經過長時間洗禮後,已成為一套很複雜的系統。
清代後宮妃嬪與駐華大使夫人合照。(網上圖片)
後宮的女人依分封的等級從皇貴妃、妃、嬪等等之外,你可知道每個封位所封的名額也有限制?是否想過這些封號是從什麼時候來?且每個不同身分的妃嬪間有哪些禮儀?究竟,誰人才可稱之為「本宮」?
宮鬥劇代表作「甄嬛傳」。
清太宗皇太極的時候,後宮制度相對簡單,只有「一后四妃」,除皇后外,便是關睢、麟趾、衍慶、永福四宮的嬪妃;清世祖順治入關後,開始完善後宮制度,皇后居中宮坤寧宮,另設東六宮及西六宮,合稱「東西十二宮」。
后妃和官位相似,是等級區分,依序是:中宮皇后(母儀天下掌鳳璽)、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在同等級的妃嬪中,兩字封號的妃嬪要稍高於一字封號的妃嬪;三字封號高於二字封號。
清代後宮妃嬪 (網上圖片)
分封人數則為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及答應則不限人數。後宮嬪妃每日需至太后、太妃、皇帝、皇后與所居宮中主位的娘娘處請安,其他高位處可視情況而定。
至於稱謂方面,亦有限制,例如嬪以上的才可被稱呼為「娘娘」或「主子」,對上自稱時則為「臣妾」。妃位以上才可自稱為「本宮」。貴人以下稱呼職位即可,如「某貴人」,或「某常在」等等,對上只可以自稱「奴婢」或以自己的氏去稱呼。
清代後宮照片 (網上圖片)
后妃可配備宮女的個數目,亦有嚴格限制,例如皇后便可分配10名宮女、皇貴妃及貴妃均是8名、妃和嬪均為6名、其餘的由2至3名不等。至於宮女亦可以分配得丫環,因此常常說皇帝擁有後宮三千,實不為過。
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對於洋商限制多多,如不允許攜眷(洋婦)進入廣州城,曾使洋商大為不滿。在1830年,英國商人盼師(Willian Baynes)公然違反禁令,試圖測試中方的反應,曾一度使雙方劍拔弩張,幾乎使鴉片戰爭提前爆發。
番婦被逐回澳門示意圖 (資料圖片)
在清中葉以前,「洋婦」也稱「番婦」是禁止進入中國的,僅可停留在澳門。當然洋商也是設法無視禁令。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荷蘭商人亞畢時乘坐舢板攜帶一名「番婦」及兩名「番女」試圖進入廣州瑞豐洋行居住,結果被罰驅逐出境。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更頒佈《防範夷條例》(即使稱防夷五事),明令嚴禁外國婦女來華、嚴禁外商在廣州過冬。
1840年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防夷五事規定,貿易季結束後,外國商人得駕船回國,或在澳門就地過冬。(資料圖片)
雖然朝廷有明文禁止「洋婦」入城,但洋商私帶婦女入境時有發生。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英商菲臣私帶婦女進入廣州,被當局發現,當即「將該番婦押往澳門,出示嚴禁」,並對有牽連的中國行商、通事、和政府衙役進行嚴懲。在1830年初,英商懷特曼J.C.Whiteman攜妻進入廣州商館,最終在中方抗議下,夫婦二人被迫遷往澳門。不過隨著來華外商人數逐漸增多,雙方的衝突更為頻繁,終於有了1830年的「盼師案」,使雙方一度迫近戰爭邊緣。
沃森Wathen (畫);克拉克Clark(刻印)19世紀《廣州外商洋行區靖遠街道》。圖中可見洋商並未攜同洋婦進城。(資料圖片)
愛德華‧阿什沃思Edward Ashworth(1814-1896)(畫);戴氏Day & Son(印)1851年《廣州商館區之中國街道建築》。畫中可見洋人及洋婦在街上活動。(資料圖片)
盼師Willian Baynes是誰人?他是時任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華「管貨人委員會」主席,即中國人慣稱的「大班」。不過更重要的,是他一向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政策,這事件也是他處心積慮,有預謀的公然挑釁。1830年10月4日,盼師公開帶著妻子和葡萄牙籍婢女從澳門進入廣州,沿途招搖過市,並違反規定乘坐轎子。這事無疑觸及中方的紅線。11日即一周過後,兩廣總督李鴻賓命令廣州知府轉飭總行商伍受昌令其退回澳門,「並飭嗣後夷商進館,不許乘坐肩輿」。
1859年4月30日《倫敦畫報》上一間香港畫室工作的情況。圖中中國畫師正忙於按手中照片繪製洋婦的畫像。(資料圖片)
上如前文所說,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公然挑釁。因此不僅盼師拒絕執行命令,英國商人也紛紛提出抗議。10月20日,李鴻賓再次通過行商向盼師下達嚴令,如果三天之內不將「番婦」遣回,將派兵入館驅逐。盼師眼見機會來了!立即通過海軍司令調來一百多個士兵,全副武裝進入商館。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形勢隨時可能失控。
清末《青花西洋花園圖盤》。內繪西式花園、西洋男女人物圖案。(資料圖片)
事實上,當時清廷是害怕引起中外戰爭的,因為剛花了好多錢鎮壓了一次邊疆叛亂,實在打不起另一場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道光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時,反復叮囑「切莫開啟釁端」的原因所在。所以,李鴻賓所謂出兵驅逐,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後來,行商伍受昌出面調停(編按︰清廷規定,外國商人不得直接與天朝官員接觸,所以,命令是由行商轉達)。以盼師身體有恙需要人照顧為名,讓兩位女性暫留廣州,待病好後再行離去。最終,「番婦」在廣州共居住50天後,即退回澳門。清廷為了顯示天朝威嚴,將一個向盼師提供轎子的行商謝五革職,並發配新疆。
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差,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洋婦的衣著打扮曾經非常反感。(網上圖片)
盼師事件發生後,道光帝於12月8日下諭旨,重申嚴禁「番婦來華」政策。1831年3月,李鴻賓等重新制定了《防範夷人章程》,措施更為詳細、嚴厲。此後十年內,此類公開挑釁事件未再發生。不過,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並終於爆發鴉片戰爭。
當時洋婦在社會上地位普遍較高,也是中方害怕其入城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 中方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其中第二款列明:「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口岸。」其後,同樣的內容又見於中國與美國、與法國、與瑞典挪威及諸多近代中國與約國的雙邊多邊條約中。它標誌著中國與西方經過漫長時期爭執的外國婦女進入中國通商口岸的禁令,終於在英軍大炮的威力下遭到廢除,並以不平等條約的法律形式將此固定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