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寫文章說,特首選舉要有鯰魚效應,要放鯰魚入場,製造真正競爭,改變整個生態。文章刊出之後,有政界朋友whatsapp我,說「現行制度下的特首,不單不是鯰魚,甚至不是脆肉鯇。」
我覺得這個比喻的確很好。鯇魚是人工飼養的淡水魚,多養在靜水的魚塘內,和野生魚比較,肉質明顯有差別。後來有人發明了脆肉鯇,據說脆肉鯇的肉質之所以如此爽脆,與餵飼高蛋白的飼料的方式有關。
養殖脆肉鯇要水質良好和營養充足,而且要製造急劇流動的池水,讓魚兒飛速游動,由於經常運動,就減少了脂肪累積和增加了肌肉硬度。這正如想特首選舉有真正的競爭,就應該像養脆肉鯇一樣,「魚兒」游得快游得多,其抗逆能力也會高一點。
每個制度的運作方式都有其設計原意,香港過去有祝福式的特首選舉,主要是為了防止顛覆者當選,當中的顧慮可以理解,但二十多年過去,慢慢就產生副作用:
第一, 不注重「重要多數」。從政者永遠會向權力來源傾斜,如果權力主要來自本地的選票,就會發展出民粹政治;若權力主要源自中央,就可能脫離本地的民意基礎。
特首由選委會選舉產生,過去有4大界別即工商、專業、勞工基層和政界。理論上特首候選人要爭取選委會的重要多數支持,當中已包含很多基層民意,但若有特首認為「重要多數」可以靠阿爺箍票,自己做做樣子應酬一下就可以,而想自己高票當選,要拉「關鍵少數」,過去的選委會有兩個「關鍵少數」組別:地產商和反對派。特首也最喜歡向這兩個組別讓步,不用關顧其他選委反映的基層民意。一個真正關心基層的特首,不會不懂得使用八達通,更不會不知道高樓價是如何傷害到基層甚至中產市民。
在一個有祝福的選舉委員會的選舉當中,特首候選人由重視「重要多數」,變成向「關鍵少數」傾斜,的確是一個捨本逐末的過程。
第二, 不做調查研究。精英式的管治,若明白有可能脫離群眾的風險,最佳的解決辦法是做調查研究,了解人民所思所想。
傷上加傷的是,香港特區政府也逐漸不重視做調查研究,本來,特區政府的中央政策組也有做民調的功能,而今屆政府取消了中央政策組,組成一個不知是什麼的「創新辦」,就等如把自己對民意的收風天線打斷了。對內地政治稍有認識的人,都就知道內地非常重視調研。已故領袖毛澤東曾說:「不做調查研究,便沒有發言權。」內地各級政府,都設有政策研究室,你在內地隨便找一個官員,他對當地的各種數字和調研結果都十分清楚,可以朗朗上口,不會不知道當地民意的喜惡,不會出現像香港那種官員十分重視個人民望,但對本地的民意民情卻不甚了解的奇怪現象
第三,以權謀取勝。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我好像在說,香港的特首對香港的情況什麼也不懂,他們又會當上特首呢?其實,過去的制度,助長了特首靠權謀上任。過去,有很多屆特首的政務司司長都是下屆特首的競逐者,有些人善挖黑材料、放冷箭,將競爭者整死,自己就可以上台。特首選候人在競爭性不足的制度下,為求上位,只講謀略,而不講如何解決市民的困難。
未來的特首選舉,若能取消祝福,讓候選人自由角逐、爭取大多數選委的支持,即使當中有政治交換,也會令特首更貼近民意。若有留意這次立法會選舉的選委會組別選舉,有很多候選人提到香港房屋問題,也有不少人講到要利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樓。他們之所以這樣說,並非一種政治表態,而是覺得這是一個快速增加土地的方法,想借此爭取選委的支持,而選委可以說是民意的「鏡像反映」。如果特首候選人要真正向每一個界別的選委拉票,他將會更加「貼地」,更加關注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香港的政制要改變,要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加能中央的監督之外,如何調動這個接近1500人的選委會,反映民意,催逼政府轉變,也是一個關鍵的課題。
盧永雄
沒有人能想像得到美國堂堂一個大國,推出重大政策可以如此兒戲。
三天之前在星期一的時候,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接受訪問時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正考慮對中國以外的所有國家,暫停徵收90天的關稅,美股聞訊馬上大升。但其後白宮澄清所謂特朗普考慮暫停90天關稅是「假新聞」,美股應聲急跌。股市受美國官員南轅北轍言論影響,大起大落,已令人覺得十分兒戲。
不過兩天之後,這宗「假新聞」成真。特朗普在中國宣布反加美國商品關稅至84%時,再宣布增加中國商品關稅到125%,但其他所有國家如不反制,加所謂「對等關稅」先暫停90天,只加基本的10%。特朗普在宣布之前,還自己先在社交媒體發帖預告叫人入市買股,之後才宣布暫停對其他國家大加關稅,美股聞訊大升,納指最後升超過12%。相信特朗普背後有很多內幕交易者,在特朗普不斷發帖將市場舞高弄低時,斬獲巨利。美國如今已經變成一個完全不講規則的西部國家。
首先分析特朗普的策略,是對世界分而治之。特朗普面對強手中國反加美國84%關稅,唯有硬撐,再將對華關稅增加到125%,否則他馬上輸了。其實大家加關稅加到這個境地,再加都意思不大,因為大部分貿易將會停止,而不停止的那部分,就是完全找不到替代渠道的產品,捱高關稅都硬要買,對關稅毫不敏感。所以中美兩國互加關稅到這樣高水平,已經到了一個飽和點。美國對不採取報復措施的國家,暫停加所謂「對等關稅」90天,但這個並不是什麼很大的恩惠,因為在90天之內都要先增加10%關稅的「基本稅率」。
內地自媒體「江寧知府」引用魯迅的文章,認為特朗普是在做預期管理,這的確是很好的形容。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中有一個著名的小故事,他說「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比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要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也是特朗普的基本招數,先來一個極限施壓,為自己製造籌碼,然後跟每個國家各自談判,退一小步,爭取美國最大的利益。
如今很多國家都可能會覺得,10%基本關稅另加一些特定領域加稅,都勉強可以接受,其實他們的屋子早已經被美國開了天窗了,這就是特朗普所謂「交易的藝術」。特朗普近日在演講中大言不慚,說很多國家等著來跟美國談,他叫那些國家「來吻我的屁股」(Kiss my ass),大家就有商量了。一個大國總統,可以如此侮辱全球所有國家,都可以說成功樹立了一個暴君的形象了。
至於中國,當然不會吻特朗普的屁股,而是一腳踢在特朗普的屁股上。中美貿易戰就如一場真正的戰爭一樣,開打之後第一階段,雙方快速集結部隊,進行雷霆萬軍的攻勢,各自搶奪陣地,激烈駁火。但過了第一個階段之後,基本戰局會初步穩定下來,戰爭由1.0轉向2.0階段,這就是一個僵持的階段,這也是一場消耗戰。
對中國而言,佔中國貿易14.6%的輸美貿易,會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反徵美國關稅,靠美國入口零部件或者必需品的企業或者個人,都要蒙受反徵關稅的負擔。在這場血拼當中,大家就要一起捱了。當然,國家估計很快就會推出大量的刺激經濟措施,支撐經濟,減低痛苦。但是戰爭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中國的準備,會做得比美國好。
反觀美國,雖然對絕大部分的國家,只加10%的關稅,未來這些國家只能夠硬食美國的加稅,產品繼續輸美。原先估計全面徵稅後美國的平均關稅會升到20%,美國一年可以收到7000億美元的新增稅款,現在先加10%的關稅,都等於每年收到3500億美元的稅款。這3500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相信主要由美國的入口商和消費者來承受。
另外,來自中國的產品差不多會完全斷供,也會造成美國物價進一步飆升,所以即使其他國家的貨品加稅之後可以仍然輸入,但是中國貨斷供都會推升物價,上升的幅度可能比實質加稅還要高,因為搶購和通脹預期,會大大推高物價。此外,由於美國聲言要大幅增加中國船隻的泊岸費,很多船公司開始不肯報價將美國貨運出口,美國的出口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這場特朗普製造的大混亂當中,美國人的痛感,相信會比中國人高,唯一愉快的就是那些跟隨特朗普指揮棒去炒股的內幕交易者。我們都要預備,未來是一個平衡宇宙,中美這場貿易戰,不會很快就打完,在陣地戰中互相消耗,大家都要為長期作戰做好準備。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