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農曆新年,各地華人社會的廟宇都香火鼎盛,在香港,每逢大年初一都會有大批信眾到黃大仙祠,爭相上「頭炷香」,年初三「赤口」就到沙田車公廟參拜,買個風車轉個好運。

黃大仙祠農曆新年香火鼎盛 (網上圖片)
我們平常接觸的都是「寺」、「廟」及「祠」,另外還有「觀」及「庵」,大家又知不知道當中的分別?
「寺」被後世認定是佛教建築。但據考究,「寺」本身在朝廷的侍衛,《說文解字》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是古代官署的名稱。秦以官員任職之所,都通稱為「寺」,如掌管刑獄的中央審理機構名為「大理寺」。
至於「寺」演變成為用來指佛教建築,就是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天竺僧人騎著白馬馱經東來,暫住在當時負責迎賓的「鴻臚寺」。漢明帝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將「鴻臚寺」改建並取名為「白馬寺」。佛教傳入中國後,隋唐之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並逐漸將僧人的居住地方稱為「寺」。

洛陽白馬寺 (網上圖片)
至於「廟」,在古代則是供奉祖先及先聖名賢的地方,但「廟」的規模其實有嚴格的等級限制,並不是隨便肆意興建擴大。《禮記》曾指出「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君主的祖廟稱為「太廟」,其他官爵的人士可按制度規定,為家族祖先興建「家廟」。
漢代之後,原本供奉祖先的廟,逐漸與「土地廟」等祭祀神祇的神社合併,更變成「城隍廟」等地府管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的神社。而「廟」也是用來敕封、追謚先聖名賢、文人武士的地方,如「孔廟」、「關帝廟」等。

紅磡觀音廟(網上圖片)
至於「祠」則與「廟」相似,也是子孫後裔祭祀祖先、先賢烈士的地方,亦稱「祠堂」,同時也是紀念偉人而興建的供舍,如廣州「陳家祠」、紀念為國捐軀烈士的台灣「忠烈祠」等。《漢書·循吏傳》曾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即是祭禮不絕。」因此祠堂最早出現在漢代。祠堂日漸增多,就要追溯到東漢末,當時社會為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紛紛興建祠堂,甚至有活人為自己修建「生祠」。
「觀」本身原指不是道士修道的地方,東漢劉熙曾在《釋名》指出「觀者,於上觀望也。」即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天象的地方。據《史記》記載,漢武帝聽信方士公孫卿,指東萊有神仙好樓居,於是在甘泉建造「益延壽觀」,自此以後建觀風氣盛行。據說,最早住進皇宮所設的「觀」的道士是漢朝汪仲都,他因為醫治漢元帝頑疾有功,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道教徒為了感激皇恩,將道教建築稱為「觀」。

廣州圓玄道觀(網上圖片)
說到「庵」,尼姑所居住的地方是很多人對它的印象,但原本並非如此。據《釋名·釋宮室》所述,「草圓屋謂之庵」,「庵」是指一種所謂「結草為庵」的圓形小草屋,古代文人的書齋也稱作「庵」,如「老學庵」、「影梅庵」等。在古代,中國僧人常在靜僻處用庵蓋成一座小茅棚,日子久了,便稱這些小屋子為「庵」。漢以後,出現一些專供佛教出家女眾的庵堂,於是「庵」也就專指尼姑居住的處所,俗稱尼姑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