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煙花匯演將於本月30日、大年初二晚上8時在維港上空舉行,歷時23分鐘,共分為9幕,由3艘躉船合共發放23888枚煙花,市民可以在尖沙咀、紅磡、中區、灣仔和炮台山東岸公園等多處觀賞。
2025年農曆新年煙花匯演
今年主題是「金蛇迎春慶豐年」,其中第8幕「添福添喜」呈現熊貓圖案,是今次匯演的焦點,也有煙花呈現多個紅色8字、金元寶、心型和笑哈哈圖案。大會亦安排在中環滙豐總行大廈及會展外牆,上演燈光匯演。
大年初二晚新春煙花。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大年初二晚新春煙花。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大年初二晚新春煙花。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大年初二晚新春煙花。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煙花製作公司負責人毛偉誠表示,第8幕是今年重頭戲,將持續發放6個熊貓圖案,象徵中央贈港的兩隻大熊貓「安安」和「可可」、大熊貓「盈盈」和「樂樂」以及一對龍鳳胎,合共6隻熊貓「一家人」在港歡度新歲,希望配合熊貓經濟,推廣6隻大熊貓。
大年初二晚新春煙花。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大年初二晚新春煙花。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他又說黑白色的熊貓,煙花匯演會以彩色呈現,對觀眾而言會更為立體。
綜合内媒報導,有網友發現,深圳地鐵崗廈北、福田站等近日出現「白頭春聯」,有人以為印刷錯誤,畢竟春節用白色感覺「不吉利」。有專家解釋,原來是為紀念抗戰烈士。
兩廣習俗
微博圖片
資料顯示,白頭春聯,又稱白額春聯,指對聯頂端留有二、三寸長的白紙額頭,多見於廣東及福建各地。其起源有多種說法,一是白頭春聯最初在福建是為慶祝抗倭勝利,紀念戚繼光、戚家軍、為抗倭犧牲的軍隊將士和人民,以及明末清初時悼念明朝。
與清初遷海令有關?
微博圖片
另有說法指涉及清朝,如中山、佛山及周邊地區,多被認為與清初遷海令有關;也有指是對清廷「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統治的抗議等。
廣東習俗 紀念淞滬抗戰
微博圖片
近代說法則是指向1932年淞滬抗戰,粵軍19路軍抵抗日本侵略,「百萬粵軍僅三千歸來」,無數廣東子弟兵犧牲。新春佳節將至,廣東民眾為紀念烈士,在春聯特意留出一寸白綾。自此,白頭春聯成為兩廣地區文化標識,白色寓意銘記將士犧牲,紅色則象徵對富足生活的憧憬。
線民建議全國推行
不少網友稱被深圳地鐵的細節打動,有人表示「之前從未聽過白頭春聯,但當我瞭解到其背後的故事時,我深受觸動」;另外,有廣東網友表示,除了懸掛白頭春聯,大年三十晚家中一直開燈到天亮,直至年初三,也是為「照亮抗戰出征將士的回家路」。
微博圖片
有線民發佈自己拍到的白頭聯稱,「與先烈共用太平新年」,「沒有一抹白,哪有萬家紅」。還有線民建議全國推行,並讓每一位國人知道它的深刻意義。